苑晓晨
- 作品数:27 被引量:88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微循环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机械工程更多>>
- 一种用于治疗肝癌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本发明属于中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肝癌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该中药组合物由以下原料组成:绿萼梅10份、合欢花10份、女贞子15份、墨旱莲15份、黄精30份、党参30份、白术15份、茯苓15份、炙甘草10份、干姜6份...
- 苑晓晨赫伟丽武清斌崔新仪韩建群李宏伟修瑞娟
- 大鼠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被引量:5
- 2013年
- 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spinalcord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cells,SCMECs)参与构成血脊髓屏障,其功能变化与多种脊髓相关疾病相关。目前分离SCMECs的文献很少。本研究拟基于分离多种原代内皮细胞的经验,建立分离纯化SCMECs的方法。
- 苑晓晨李炳蔚秦伟伟武清斌荆瀛黎李宏伟刘淑英修瑞娟
- 关键词:微血管内皮细胞血脊髓屏障相关疾病分离纯化
- 不同时段电针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作用机制的蛋白质组学分析被引量:11
- 2009年
- 目的:检测电针急性脊髓损伤(ASCI)大鼠6、24、48h差异蛋白变化情况,初步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105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6h模型组、6h电针组、24h模型组、24h电针组、48h模型组和48h电针组,每组15只。采用自制的Allen’s打击装置造ASCI模型。电针"大椎""命门"。取脊髓损伤区脊髓组织对样本蛋白进行提取、定量、蛋白双向电泳图像分析,找出差异点进行质谱分析和数据库检索。结果:本研究共鉴定出了10个丰度变化大于1.5倍的差异蛋白。在6h段,有5种差异蛋白,与正常组比,模型组4种差异蛋白表达上调,1种下调,电针后4种差异蛋白的表达被逆转;在24h段,有7种差异蛋白,造模后6种差异蛋白上调,1种下调,电针后6种蛋白的表达被逆转;在48h段,有8种差异蛋白,造模后6种差异蛋白上调,2种下调,电针后其中5种差异蛋白的表达变化被逆转。与电针效应有关的蛋白功能涉及细胞能量代谢、信号转导、DNA修复、细胞凋亡、构建细胞骨架等。随着损伤时间的增加,被鉴定出的脊髓内差异表达蛋白也增多。24h组与6h组比较,多了2种差异蛋白:核苷二磷酸激酶及磷酸丙糖异构酶1,造模后其表达上调,电针后下调。48h组与24h组比较,多了3种差异蛋白: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1及三磷酸甘油醛脱氢酶,这3种蛋白在造模后表达分别上调、下调、上调,电针后均表现为上调,减少了2种蛋白:核苷二磷酸激酶及E2泛素结合酶。结论:电针可逆转急性损伤脊髓内多数差异蛋白表达的变化,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改善细胞能量代谢、调节异常蛋白等途径促进脊髓损伤的修复。随着时间和针刺次数的增加,电针可能逐渐侧重于发挥改善细胞能量代谢和抑制其凋亡的作用,而对受损蛋白的调节作用在减弱。
- 苑晓晨宋金玲田贵华时素华李志刚
- 关键词:急性脊髓损伤电针差异表达蛋白
- 小鼠脊髓损伤后周细胞促进脊髓血管新生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周细胞对微血管的影响。方法 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损伤后2、7和14 d组(S2、S7和S14),每组9只。损伤组采用改良Allen's法制作中度脊髓损伤模型。给小鼠颈静脉注入番茄凝集素(LEA),检测灌注微血管面积;用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检测微血管面积和数目;用免疫荧光检测周细胞覆盖率。用缺氧条件(95%N2,5%CO2)模拟脊髓损伤的病理条件,用基质胶系统检测内皮细胞成管。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S2组灌注血管面积、微血管面积和数目显著降低(P<0.001)。与S2组相比,S7组微血管数目和面积显著增高(P<0.05);S14组灌注血管面积、微血管数目和面积均显著增高(P<0.05,P<0.01),但平均值仍低于假手术组。与假手术组相比,S2和S7组周细胞覆盖率持续下降(P<0.001)。周细胞与内皮细胞共培养可显著增加缺氧条件下内皮细胞成管长度(P<0.01)。结论脊髓损伤后周细胞可促进脊髓血管新生。
- 荆瀛黎武清斌苑晓晨李炳蔚刘明明张晓艳刘淑英李宏伟修瑞娟
- 关键词:周细胞脊髓损伤血管新生
- 15d-PGJ_2减弱香烟提取物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迁移
- 2011年
- 目的探讨15-脱氧-Δ12,14-前列腺素J2(15d-PGJ2)对香烟提取物(CSE)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迁移的保护作用。方法 "划痕法"检测HUVECs的迁移。毛细管样成管实验检测HUVECs的血管新生。Western blot检测occludin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SE显著抑制HUVECs迁移,使单个视野划痕内细胞数由629±28降低至364±17(P<0.01),15d-PGJ2干预可使细胞数回升至546±20(P<0.01)。CSE抑制HUVECs血管新生,15d-PGJ2可逆转CSE对HUVECs血管新生的抑制。与对照组相比,CSE使HUVECs occludin蛋白表达量由0.37±0.04降至0.12±0.03(P<0.01)。15d-PGJ2干预可使其回调至0.28±0.04(P<0.01),但仍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CSE对HUVEVs迁移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下调occludin蛋白的表达实现的。15d-PGJ2减弱CSE下调occludin表达而逆转CSE对HUVECs迁移的抑制。
- 李炳蔚苑晓晨李宏伟修瑞娟
- 关键词:香烟提取物内皮细胞迁移
- 中枢神经系统周细胞表达结蛋白desmin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本研究着重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周细胞是否表达desmin。方法:取3周龄雄性Wistar大鼠,取其大脑和脊髓组织,分离提取培养脑微血管周细胞(BMP)和脊髓微血管周细胞(SCMP)两种周细胞,用周细胞非特异性标记物神经胶质抗原2(NG2)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双标鉴定周细胞,并用免疫荧光方法定性定量测定两种周细胞表达desmin阳性率,免疫印记分析实验定量测定两种周细胞表达desmin。结果:观察刚分离得到的脑微血管和脊髓微血管,前者在长度和密度上多于后者,培养至第3天时,观察到BMP更趋向于聚集,而SCMP则更分散。培养至第9天时,两种周细胞基本铺满了培养皿。经用周细胞非特异性标记物NG2和α-SMA双标鉴定,确定分离得到的细胞为周细胞,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两种周细胞均表达desmin,且SCMP表达desmin阳性率显著多于BMP(P<0.001),SCMP表达desmin量显著多于BMP(P<0.05)。结论:中枢神经系统周细胞表达结蛋白desmin,表达量不同暗示了血脑屏障和血脊髓屏障之间存在差异。
- 武清斌苑晓晨李宏伟刘淑英修瑞娟
- 关键词:周细胞中枢神经系统DESMIN
- 益气解毒通络颗粒对乙肝肝硬化患者肝星状细胞标记物VEGF和PDGF-AB的影响被引量:9
- 2018年
- 目的:探讨益气解毒通络颗粒剂治疗乙肝肝硬化好转的分子机制,完善该方治疗乙肝肝硬化的理论基础。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10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方法,随机选择符合入排标准的体检中心体检健康者15例,肝炎门诊就诊的乙肝肝硬化患者42例。乙肝肝硬化患者均已规范使用抗病毒药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入组后予益气解毒通络颗粒治疗6个月;对健康者,乙肝肝硬化患者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分别采集血样,待标本集中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成批检测VEGF、PDGF-AB含量。并将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结果显示,血清VEGF水平乙肝肝硬化患者治疗前较健康者轻度升高,治疗后较治疗前及健康者均有所下降,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 05);血清PDGF-AB水平乙肝肝硬化患者治疗前较健康者显著降低(P <0. 001),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所升高(P <0. 05)但仍低于健康者(P <0. 05)。结论:VEGF和PDGF-AB水平的变化与乙肝后肝硬化的发病相关,益气解毒通络颗粒能够改善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VEGF和PDGF-AB水平,这可能是其治疗乙肝肝硬化的作用机制之一。
- 赫伟丽苑晓晨赵帆徐光福张爱军
- 关键词:肝星状细胞
- 一种内皮细胞和周细胞的提取方法及其试剂盒和相关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内皮细胞和周细胞的提取方法及其试剂盒和相关应用,涉及细胞分离领域。本发明通过使用多种酶对目标脑部区域对应的组织进行消化,结合梯度离心去除分离脑中的杂质和碎片,同时使用多靶点标记和流式分选,无需传代培养即可...
- 武清斌苑晓晨
- 益气解毒通络颗粒对乙肝肝硬化肝星状细胞标记物PDGF-AB、PDGF-BB的影响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观察益气解毒通络颗粒剂治疗乙肝肝硬化好转的分子机制,完善该方治疗乙肝肝硬化的理论基础。方法随机选择我院体检中心体检健康者15例,肝炎门诊就诊的乙肝肝硬化患者42例,乙肝肝硬化患者均已规范使用抗病毒药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入组后予益气解毒通络颗粒治疗6个月;对健康者,分别在乙肝肝硬化患者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采集血样,待标本集中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成批检测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AB(PDGF-AB)、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的含量。并将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结果显示,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PDGF-AB水平治疗前较健康者差异显著(<0.01),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所升高(<0.05),但仍低于健康者(<0.05);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PDGF-BB水平治疗前及治疗后与健康者差异显著(<0.01),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0.05);与治疗前比较,肝功能改善效果明显(<0.05)。结论 PDGF-AB和PDGF-BB水平的变化与乙肝后肝硬化的发病相关,益气解毒通络颗粒能够改善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PDGF-AB和PDGF-BB水平,但对于PDGF-AB的影响更甚。
- 赫伟丽苑晓晨徐光福赵帆苏丽双
- 关键词:乙肝肝硬化
- 小鼠脊髓微血管周细胞的体外培养及鉴定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应用周细胞培养基(PCM)分离筛选小鼠脊髓微血管周细胞(SCMP),对其生物学功能进行评价。方法10只3周龄C57小鼠,无菌条件下取脊髓去除软脊膜,剪碎成大约1 mm×1 mm×1 mm。两次酶消化后用含20%牛血清白蛋白的DMEM离心获得微血管。用内皮细胞培养基(ECM)培养,传代2次后改用PCM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增殖状况。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β(PDGFRβ)、神经元-胶质抗原2(NG2)、von Willebrand因子(v WF)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流式检测CD140b、CD31、CD11b和GFAP的表达。将PCM换为10%胎牛血清(FBS)的DMEM培养基,检测细胞α-SMA表达的变化。通过周细胞-内皮细胞共培养成管实验检测细胞成管能力。结果接种48 h细胞爬出,7~9 d汇合,周细胞和内皮细胞伴随状增殖。改用PCM培养后内皮细胞减少,周细胞呈优势生长。免疫细胞化学表明PDGFRβ和NG2阳性,v WF和GFAP阴性;流式结果表明细胞PDGFRβ的阳性率为95.52%±2.55%,GFAP为0.63%±0.26%,CD31为0.80%±0.26%,CD11b为1.02%±0.35%。10%胎牛血清的DMEM促进细胞分化,α-SMA表达升高。成管实验周细胞与内皮细胞共同形成管腔样结构。结论通过PCM筛选法能够成功获得纯度较高的SCMP,所获得的细胞具备明显的周细胞的形态和功能特征。
- 苑晓晨武清斌李宏伟荆瀛黎李炳蔚刘淑英修瑞娟
- 关键词:周细胞脊髓微血管细胞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