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下肢SNAP,SCV联合F波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早期诊断的价值分析
- 2018年
- 目的探究分析双下肢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感觉传导速度(SCV)联合F波测定在糖尿病早期周围神经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9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90例患者进行尺神经、正中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腓浅神经、腓肠神经进行运动传导波幅(CAMP)、感觉传导波幅(SNAP)、运动传导速度(MCV)、感觉传导速度(SCV)测定,以及正中神经、胫神经F波测定分析,比较上下肢各神经运动及感觉传导波幅、速度的异常率,F波异常率。结果经检测结果比较发现,下肢腓浅神经、腓肠神经感觉传导波幅(SNAP)及感觉传导速度(SCV)异常率(2.33±1.70)v、(35.22±4.82)m/s较双上肢正中神经、尺神经明显增高(2.87±1.15)v、(37.04±3.02)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下肢胫神经F波异常率(出波率下降,潜伏期延长)(55.53±5.74)m/s较上肢正中神经F波异常率高(25.24±2.89)m/s,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早期周围神经病应用双下肢SNAP、SCV联合F波测定诊断的准确率较高,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 胡珍琼张红梅张荣
- 关键词:SNAPNCV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分析
- 研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血脂水平情况,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回顾性分析117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静脉血中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H-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情况,与非脑梗死...
- 张荣胡珍琼丁轶
- 丁苯肽注射液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
- 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其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杀手之一。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饮食西化,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仍然居高不下,且在攀升。缺血性脑血管病是致死的三大原因之一,是致...
- 胡珍琼
- 脑出血急性期治疗研究进展被引量:6
- 2011年
- 脑出血(ICH)是死亡率及致残率极高的脑卒中亚型,其治疗方法一直未取得突破性进展。重组凝血因子VIIa、早期降压及手术治疗的疗效有限且存在争议,循证医学证实卒中单元对ICH急性期治疗有效。本文对ICH急性期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胡珍琼张荣张苏明
- 关键词:脑出血急性期卒中单元
- 全周期照料模式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 2021年
- 目的:探讨全周期照料模式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筛选2019年~12月来本院体检者中,筛查出MCI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安慰剂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全周期照料模式治疗,一年干预后评价患者效果,比较两组主观幸福感、认知功能、满意度及依从性。结果:观察组干预一年后激越、孤独与不满、对年龄的态度及量表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一年后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1年后干预方法、干预内容、干预效果满意度和定期复查、饮食指导及音乐指导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周期照料模式用于MCI患者中能提高患者主观幸福感,能改善患者认知功能,获得较高的满意度及依从性。
- 胡珍琼李业刘思胡殿波戎晓晓
- 关键词: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主观幸福感
- 卡马西平应用于癫痫治疗中的临床观察
- 2017年
- 探讨卡马西平应用在癫痫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1月-2017年2月收治的癫痫患者90例,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宁痫丹联合苯妥英钠药物治疗,实验组采用卡马西平联合宁痫丹药物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癫痫发作情况、治疗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癫痫发作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治疗期间实验组的癫痫发作平均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2.22%,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出现多种并发症,实验组患者的皮疹、白细胞数量减少及头晕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患者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卡马西平联合宁痫丹治疗癫痫的临床效果较好,显著优于苯妥英钠联合中药治疗效果,降低了部分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胡珍琼
- 关键词:卡马西平癫痫并发症
-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分析
- :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32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37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的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病例组软斑、复合斑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 张荣杨久永胡珍琼
- 关键词:脑梗死颈动脉硬化粥样斑块
-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情况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根据螺旋CT血管造影(CTA)情况,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血管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成分和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45例,经头颈部螺旋CT血管造影(CTA),分析脑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及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成分。结果 45例患者中,CTA检出各种斑块(钙化斑、软斑、混合斑)33例(73.3%),22例(48.8%)有动脉狭窄,血管闭塞5例。颅外动脉狭窄最常见的部位是颈内动脉起始部,颅内动脉狭窄最常见的部位是大脑中动脉M1段。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颅内外动脉斑块发生率均较高,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狭窄前循环发生率高于后循环,Ⅲ、Ⅳ级狭窄动脉相应供血区域大多出现缺血病灶,头颈动脉多层CTA可以准确评价颅内外动脉的病变情况,对脑卒中的二级预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张荣丁轶胡珍琼叶方斌
-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颈动脉粥样硬化
- 丹红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的影响及其与病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丹红注射液20 mg/d连续静脉注射,治疗14 d。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治疗1周和治疗2周的外周血NLR、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评分(NIHSS)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均降低(P<0.05);患者28 d病死率为9.30%(8/86);与存活患者比较,死亡患者治疗前后的外周血NLR,NIHSS评分和APACHEⅡ评分均降低(P<0.05);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外周血NLR与其NIHSS评分和APACHEⅡ评分均呈正相关(r=0.872,0.921,P<0.05);Spearman无条件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外周血NLR与其28 d病死率亦呈正相关(r=0.886,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梗死外周血病情和神经损伤,且其病情、神经损伤及预后均与外周血NLR相关,外周血NLR可能作为其病情、神经损伤及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
- 张荣丁轶胡珍琼叶方斌刘昌晟胡殿波刘思
- 关键词:丹红注射液急性脑梗死外周血病情
- 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诊治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1年
- 自发性低颅压(Spontaneous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SI H)是一组神经内科临床少见综合征。1938年Schalten-brand首次描述此征,认为SI H最常见的原因是硬脑脊膜撕裂继发脑脊液漏[1]。近几年,随着放射性核素造影。
- 胡珍琼张荣朱谱国
- 关键词: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内科临床脑脊液漏脑脊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