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敏棣
- 作品数:41 被引量:68H指数:4
- 供职机构:甘肃省中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早期康复训练对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 2010年
- 胡敏棣李妍怡李西兄赵小红
- 关键词:早期康复训练生活自理能力总发病率年死亡率介入康复治疗
- 基于“高巅之上,唯风可到”汗下同用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探讨
- 2025年
- 中风病理论基础奠基于先秦两汉时期,隋至金元时期形成并发展,到清至现代逐渐完善。该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虽病因无外乎外感、内伤二者,但各家学说对于中风病理论认识并不一致,唐宋前多以“外风”理论居多,故治疗上多以祛外风为主。金元时期关于中风病理论流派纷呈,其在唐宋时期基础上丰富了“内风致病”的理论,直到近现代才提出“两纲论”;治疗上应以“解表发汗、通里祛风”为法。选用麻黄、大黄、石膏、黄芩、川芎、僵蚕、地龙等药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显著。基于“巅顶之上、唯风可到”应用发汗通里法驱除外风、平息内风、调和阴阳,为临床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提供思路及方法。
- 胡文静王亚男王建涛雒晨阳王倩倩胡敏棣
- 关键词:缺血性中风表里同治
- 基于脑肠轴学说探讨以脾肾论治血管性痴呆
- 2024年
-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提高,血管性痴呆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之后导致痴呆的第二大类型。我国血管性痴呆患者数量逐年增加,已然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结合现代医学对脑肠轴学说的研究,发现痴呆的病机总属髓减脑消,根源于脾肾亏虚,病因多为髓海不足、邪侵脑肠、先后天失养、经脉不濡等,故在治疗痴呆的过程中,不仅要充髓益窍,更要顾护脾胃,以后天滋养先天,采用“健脾益肾化浊方”为底方,随证化裁,以取得确切疗效。
- 胡文静王亚男胡敏棣
-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脑肠轴
- 补脑膏治疗血管性痴呆70例被引量:18
- 2010年
- 李妍怡刘志军杨瑞龙杨涛胡敏棣
- 颈性偏头痛综合治疗30例临床观察
- 2002年
- 胡敏棣
- 关键词:颈性偏头痛
- 中风膏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98例临床观察被引量:3
- 2008年
- 胡敏棣
- 关键词:中风膏脑出血术后康复头颅CT检查脑卒中患者
- 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60例康复治疗疗效观察被引量:4
- 2011年
- 脑卒中在我国由于高发病率、高病死率和高致残率,已成为危害大众健康的常见疾病,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急性卒中病人约51%有吞咽障碍,它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可因吞咽障碍而产生营养不良,极度消瘦,甚至因窒息或吸入性肺炎而死亡。虽然脑卒中所致吞咽障碍目前在药物治疗方面尚无重大突破,但尽早进行吞咽障碍康复治疗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恢复。
- 赵燕胡敏棣
-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
- 卒中单元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被引量:7
- 2011年
- 目的观察卒中单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及对改善其生存质量的作用。方法 20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2组,其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基线资料均衡。对照组80例行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卒中单元组120例除常规治疗和护理外同时配合运动疗法、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及健康教育。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FMMS)、Barthel指数评定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卒中单元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Barthel指数评分〔(35.35±20.16)vs(36.24±18.19)分〕、FMMS评分〔(24.78±21.17)vs(25.42±18.23)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治疗后4周Barthel指数评分〔(70.86±29.82)vs(44.05±22.73)分〕、FMMS评分〔(59.23±31.51)vs(43.95±19.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卒中单元可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运动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其生存质量。
- 胡敏棣李妍怡赵小红李西兄
- 关键词:卒中单元脑卒中
- 转化医学在脑病中西医诊疗中的应用
- 介绍了转化医学的概念、背景及研究内容等,并结合中医学自身的特色,分析了转化医学在中医学发展中的应用模式及转化医学在脑病中西医诊疗中的应用现状。
- 胡敏棣
- 关键词:脑病中西医诊疗
- 文献传递
- 定眩合剂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观察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观察定眩合剂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VB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西比灵等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定眩合剂,2组患者均以2周为1个疗程,分别于2周、4周时采用TCD检测法检测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并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2周、4周后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2%、96%和74%、7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m及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治疗组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治疗4周后与治疗2周后比较均有显著改善(P<0.05);2组治疗2周、4周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眩合剂对VBI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提高Vm有关。
- 胡敏棣杨有文李妍怡蔺菲郭永东
- 关键词: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经颅多普勒血液流变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