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红霞
- 作品数:47 被引量:238H指数:10
- 供职机构:空军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更多>>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 2004年
-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I D多态性与冠心病及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 12 2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 ,判定冠脉病变支数 (狭窄程度≥ 75 % )和危险记分。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病例组和 80例健康人群ACE基因多态性。结果 ACE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病例组DD基因型 (38.5 % )和D等位基因频率 (5 5 % )显著高于对照组 (13.7% ,4 1% ;P <0 .0 5 )。冠脉病变支数和危险记分在ACE基因型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ACE基因多态性中DD型和D等位基因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但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不相关。
- 邱春光樊晓寒樊红霞李凌刘瑞云
-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冠脉病变ACE冠状动脉造影
- 影响婴幼儿X线摄影的因素及防范
- 2002年
- 管晶樊红霞仇瑞征孙诚
- 关键词:婴幼儿X线摄影胸部疾病
- 手动触发技术在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和图像质量分析
- 2012年
- 目的:探讨手动触发技术在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并对图像质量进行分析。方法:将100例临床拟诊断为冠心病行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病例分为3组。A组71例(心率<65次/min);B组19例(心率65~79次/min);C组10例(心率>80次/min)。请2位影像科主治医师双盲评价冠脉13个节段的图像质量。结果:3组在年龄、体重和身高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21,3.95,2.18;P>0.05)。应用手动触发技术在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中高质量图像病例占93%~95%,各组间图像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14.1,P>0.05)。结论:手动触发技术在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中运用合适的触发时相则能获得理想的冠状动脉图像。
- 祝红线李相生于梅艳王萍樊红霞田雨梁鹏侯中会张红莉
- 关键词: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心率
- 乳腺脂肪坏死的MR诊断
- 樊红霞李相生宋云龙
-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被引量:4
- 2004年
-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 - 1型受体 (AT1 R)基因 A116 6 / C多态性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I/ D多态性与冠状动脉 (冠脉 )粥样硬化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 RFL P)技术检测冠心病 (CHD)组 (130例 )和正常对照组 (90例 ) ACE和 AT1 R基因多态性。对 CHD患者进行冠脉造影 ,判定冠脉病变支数 (狭窄程度≥ 75 % )和 Jeopardy危险记分。结果 CHD组 ACE- DD基因型频率(38.5 % )显著高于对照组 (14 .4 % ) ,P <0 .0 1。 AT1 R- AC基因型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13.1%和 10 % ;P >0 .0 5 )。冠脉病变支数和危险记分在 ACE三种基因型间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但在 AT1 R- AC基因型患者显著高于 AT1 R- AA基因型患者 (P <0 .0 5 )。结论 AC- EDD基因型是 CH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但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不相关。 AT1 R-
- 邱春光樊晓寒李凌黄振文刘瑞云樊红霞
-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造影
- 多层螺旋CT肝血管多期成像最佳时相方法选择被引量:17
- 2008年
- 目的 探讨团注测试扫描(test bolus)技术在多层螺旋CT肝动脉(HA)-门静脉(PV)血管成像及肝脏多期一次成像联合扫描最佳时相设定的方法和意义。方法选取腹部CT扫描患者184例,根据扫描技术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59例,采取经验值法设定HA-PV扫描延迟时间;B组128例,采取test bolus技术,选定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静脉作为目标血管,设强化阈值为50HU,先注射对比剂20m1,测得目标血管的时间一密度曲线,分别获得HA—PV两期的扫描延迟时间,评价两种方法所得CTA图像质量,结果并采用x^2检验进行比较。结果A组:HA血管成像期,图像质量优34例(58%)、良17例(29%)、差8例(13%);PV血管成像期,图像质量优23例(39%)、良27例(46%)、差9例(15%)。B组,图像质量优128例(100%)、良0例(0%)、差0例(0%);PV血管成像期,图像质量优96例(75%)、良28例(22%)、差4例(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4.97、9.18,P值均〈0.05)。结论运用testbolus技术能准确地测得肝脏目标血管的时间一密度曲线,根据这一标准设定扫描延迟时间,能得到优质的CTA图像,有利于多层螺旋CT取得更好的肝脏三维血管重组图像。
- 方红宋云龙毕永民王东时惠平张挽时祝红线杨桦纪旭东樊红霞
- 关键词:血管造影术肝动脉门静脉X线计算机
- 肉芽肿性乳腺炎与非肿块乳腺癌的MR鉴别诊断
- 李相生李德昌王萍樊红霞
- 多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不同注射部位的对比研究被引量:8
- 2016年
-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对比剂不同注射部位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头颈部血管成像患者167例,以5 ml/s的速度注射10 ml对比剂做test扫描,测得峰值时间后+1 s为延迟时间,以同样速度注射40 ml对比剂,扫描范围自主动脉弓位置向上至头顶部,79例和88例分别采用左侧和右侧上肢静脉注射对比剂,对比分析2组图像质量上腔静脉、头臂静脉、锁骨下静脉有无对比剂残留及影响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三维重建的明显差异。结果:75%头颈血管造影颈总动脉延迟时间分布在16-22 s;60%图像质量达到优级左侧延迟时间需在23 s以上,右侧在18 s以上;左、右臂注射对比剂CT成像质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右臂注射时图像质量优于左臂注射。结论:采用右侧上肢静脉注射对比剂可以有效避免对比剂残留产生的伪影,提高了头颈部血管成像图像质量。
- 方红孟利民王萍樊红霞孙静蒋瑞静王春艳马芳芳
- 关键词:体层摄影技术血管造影术
- 小剂量团注测试扫描技术减少肺动脉CT血管成像造影剂剂量及浓度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12
- 2015年
- 目的探讨应用小剂量团注测试扫描技术在肺动脉CT血管成像中降低对比剂剂量及浓度的可行性。方法将60例可疑诊断肺栓塞需肺动脉CT成像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30例,采用智能对比剂追踪法。个体化组30例,采用小剂量团注测试扫描技术。收集各个动脉段的评价CT值,对所有图像采用优化的5分法进行比较。结果个体化组使用的平均对比剂的剂量显著低于常规组(41.8 ml vs.80ml,P=0.021)。个体化组肺动脉主干(361.0±18.1 vs.344.3±19.1),肺动脉S1段(293.30±15.4 vs.269.88±17.5)及S10段(306.40±14.3 vs.282.5±20.3)的平均增强CT值与常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个体化组升主动脉的平均增强CT值明显低于常规组(169.10±32.1 vs.92.90±31.9,P=0.04)。图像5分法评分盲法评价的总体结果在常规组与个体化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个体化组的5级图像比例明显高于常规组(70%vs.43.3%)。结论小剂量团注测试扫描技术可以使用低剂量低浓度的对比剂获得不劣于传统智能对比剂追踪技术的高质量肺动脉CTA图像。
- 樊红霞李相生毕永民方红宋云龙王萍龚万沣张秀兰张挽时
- 关键词:肺动脉血管造影术对比剂
- 浆细胞性乳腺炎的MR诊断
- 王萍李相生祝红线樊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