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初昇
- 作品数:12 被引量:107H指数:5
- 供职机构:香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建筑科学水利工程更多>>
- 产业集群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被引量:53
- 2012年
- 国内外理论界对产业集群和技术创新的关系存在重要争议。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采用统计年鉴、企业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的数据,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探索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研究表明,在中国目前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单纯的产业集聚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尚不明显。案例研究显示,地理邻近性和企业之间频繁的联系并没有促进相互信任和技术创新。由于知识盗取的现象严重,很多企业并不愿意与本地其他企业建立基于知识和技术方面的联系。大多数被调查的企业都只涉及并不需要复杂知识的"边缘"创新,缺乏寻求外部合作的动力。因此,需要超越目前的集群理论,把更多的研究重点放在特定区域和制度环境下的"企业"个体上,而非企业之间的联系。
- 王琛林初昇戴世续
- 关键词: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知识溢出电子信息产业
- 金融化: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新课题?被引量:1
- 2017年
- 本讲中,林初昇(George C.S.Lin)批判性地评价了近期西方学术界对金融化的研究和争论,提出中国金融化研究可重点关注的议题,并以北京、上海、深圳近两年的房地产市场火爆现象为例,探讨了中国城市金融化的表现及其产生的不良效应。主要观点如下。
- 林初昇王洋
- 关键词:金融化经济地理学地理学研究一线城市资产性收入地理空间
- 我国小城镇功能结构初探——以广东省为例被引量:17
- 1990年
- 本文通过对广东省两种类型城镇的功能特征进行定量分析,探讨了广东省小城镇的功能结构,揭示了县城和非县城建制镇在企业所有制构成、就业结构、文教卫生设施、基础设施和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的差异。
- 林初昇马润潮
- 《世界经济地理》评介
- 2010年
- 随着我国进一步的对外开放以及在世界经济所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外在学术对话和交流方面的需求与日俱增。国际上,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和政治大国的崛起,引起了全球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在国内,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社会、空间等方面日益剧增的影响也引发了学者们的巨大兴趣和空前的探索热情。
- 林初昇
- 关键词:经济地理中国经济
- 全球化世界中的地理学去中心化--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地理系成立50周年纪念庆典上的主题演讲被引量:3
- 2009年
- 批判的且富有创新的区域研究历来是UBC地理系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论文突出了半个世纪以来区域研究对UBC地理系的繁荣所作出的贡献。文章从全球和地理的角度来判定和解释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转型,从中得到两个结论:第一,中国和亚太地区区域经济的崛起加速了世界经济景观的"去中心化"趋势,全球经济的多极格局日趋明显;第二,UBC地理系一直具有挑战正统西方理论的优良学术传统,尤其在区域和文化领域独树一帜,因而对世界地理学知识生产的"去中心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就地理知识探索而言,中国经济增长和转型在四个领域极具理论研究的潜在价值:①私有化和经济发展;②国家、社会和空间;③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的城市化;④环境和中国政治生态学。本文最后的结论是:美国新自由主义的衰落和亚太地区新动态的浮现为地理学打开了一个迷人的空间,在这里UBC地理系理所当然可以继续领导并塑造区域研究的未来。
- 林初昇
-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政治经济
- 港粤整合与珠江三角洲的空间转型——以东莞为例被引量:9
- 1997年
- 自1979年以来,中国开放政策的实施显著地加强了香港和广东的社会经济联系。本研究探讨中国南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过程和影响。制造业由香港向广东的转移并未表现向大城市中心空间集聚的倾向。亲缘关系的存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改善,充裕的廉价劳动力和土地面积的供给以及在环境污染方面缺乏严格的控制等因素共同作用,并使香港和广州之间的郊区对香港制造商的吸引力不亚于一个拥挤的大城市。资本的流入和制造设备的引进,加速了中国农村工业化的步伐,明显地促进了城市化进程,使大批剩余劳动力不必涌入城市,而是进入建在农村的工厂里。跨国资本和海外资金的流入还改变了中国当地百姓的文化、行为和生活方式。
- 林初昇
- 关键词:外资
- 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发展之路被引量:5
- 2023年
- 面向新的国内外形势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问题,从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等多个维度探讨了大湾区创新发展的内容、挑战和路径。文章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发展需要加强科技和产业创新能力,提高应对外部冲击的区域韧性,增强区域内部要素的流动性,促进民生福祉水平提升,提高空间治理的能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优化区域生态安全格局。需要从系统和联系的视角思考大湾区的创新发展,不仅寻求各个发展领域的革新,并且要促进各领域之间的耦合协调,使区域获得能不断突破瓶颈、消解外部冲击、解锁新发展路径的能动性。呼吁加强跨领域跨学科的交叉合作研究,为推动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目标贡献地理学力量。
- 张虹鸥林初昇何深静黄耿志叶玉瑶刘承良罗彦杨宇刘合林潘峰华朱晟君李裕瑞胡志丁杨振山周霞吴旗韬杨忍孙伟马海涛梁育填王丰龙安宁袁振杰郭炎席广亮胡晓辉林强刘逸黄洁
- 关键词:珠三角基础设施
- 去中心化和(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人文地理学的批判性理论探索与方法创新被引量:11
- 2020年
- 文章以去中心化和(逆)全球化为背景评估中国的人文地理学研究现状与未来去向。笔者认为近年贸易保护主义和中美争端的不断升级会减缓但不会扭转知识全球化的长期趋势。中国人文地理学者不应该对进入世界舞台失去信心,而应该勇敢正视当前理论和研究创新的重要机遇和挑战。文章通过对比中国人文地理学科与西方同行的研究,发现两者有不少共同的历史和传统,包括研究命题、研究框架和解释方式。比较而言,中国人文地理学更加规范统一、富有组织和系统性,并积极支持国家发展议程;而西方人文地理学强调个人自由、多样性、天马行空("Blue-skyenquiry")以及独立于政府的批判性视角。文章指出三种不同的价值观作为供中国人文地理学者进行理论批判的重要视角。其他可能的理论探索方式包括将问题置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使用不同的数据和方法进行多重验证,从基本假设出发来进行理论解构,批判性地辨析因果关系,以及在不同的尺度下重新检视研究问题等。中国人文地理应通过更好地理解三种不同的地理知识,建立有利于激励研究创新的评估体系,探索国际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前沿领域,促进比较研究,以及融合利用不同风格的研究方法等策略来促进研究创新。文章结尾提出三种可能的(逆)全球化情景供中国人文地理学者思考如何迈向充满新挑战和新机遇的未来。
- 林初昇
-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知识生产研究方法论
- 中国国有企业生产效率的区域差异被引量:7
- 2008年
- 借鉴西方经济地理学中的新区域主义和企业与区域联系的关系型理论框架,对中国国有企业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中国的国有部门存在显著的内部差异。分省看,存在显著的东西差异和南北差异。华北和东北的国有企业在规模上要远远大于华东和华南的国有企业,但是前者的生产效率却要落后于后者。分地市看,高生产效率的国有企业呈现逐渐向沿海都市经济区集聚的空间态势。统计检验表明地方化的贸易和非贸易性联系是影响国有企业生产效率的区域因素。具体而言:①与地方经济有着较多的生产和市场联系的国有企业,受区域外部经济效应的影响,其生产效率越高;②地方劳动力市场的多元化程度有利于国有企业采取灵活的薪酬制度和劳动力管理措施来提高生产效率;③与外资企业的非贸易联系可以方便国有企业学习和采纳行之有效的组织行为和管治结构,并促进其生产效率的提高。
- 胡智勇林初昇
- 关键词:国有企业新区域主义生产效率
- 珠三角高科技企业与香港科技创新赋能的关联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
- 2024年
- 珠三角与香港跨境区域创新系统建设是粤港澳大湾区迈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本文聚焦珠三角高科技企业使用香港科技创新功能及要素的特征,集成客观视角下企业社会经济属性和主观视角下利益相关者合作动机以揭示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香港地区对珠三角高科技企业的科创功能供给主要体现在“一国两制”框架制度优势的市场拓展、国际化运营和企业融资,投资创业退居相对次要位置,科创要素的供需关联性由强到弱分别是生产性服务、劳动力和科技;②港资、较大规模和创立年限更久的珠三角高科技企业更倾向使用香港科创要素,内资、中小规模和新创企业对香港科创要素的需求呈减弱态势;③香港地区劳动力、科技和生产性服务供给的优势体现在竞争力、国际接轨和国际视野,劣势在于高成本、粤港相互了解有待深化和合作机制不够健全;④宏观层面全球和国家新经济格局下香港地区的功能转型、中观层面“一国两制三关”跨境区域特性、微观层面企业异质性之间的多层级互动影响珠三角高科技企业与香港科技创新赋能的关联特征。
- 许吉黎叶嘉安林初昇刘行健杨帆罗子昕
- 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一国两制珠江三角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