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华

作品数:5 被引量:19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外国语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语言文字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大学生
  • 2篇中国故事
  • 2篇中华文化
  • 2篇文化
  • 2篇故事
  • 1篇大学生群体
  • 1篇对外贸易
  • 1篇新人
  • 1篇性学
  • 1篇言语行为
  • 1篇言语行为理论
  • 1篇英语
  • 1篇中国对外贸易
  • 1篇中国课程
  • 1篇中华文化传播
  • 1篇时代新人
  • 1篇实证
  • 1篇实证研究
  • 1篇受众
  • 1篇受众意识

机构

  • 4篇北京外国语大...
  • 2篇北京第二外国...

作者

  • 5篇杨华
  • 2篇李莉文

传媒

  • 3篇外语教育研究...
  • 1篇学前教育研究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3
  • 1篇2013
  • 1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中国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福利的影响 ——基于国内总收入GDI测算模型的实证研究
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入世十年,随着我国经济越来越多地融入到全球分工体系中,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年均经济增长率10.4%,经济总量由入世之初的世界第九大经济体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十年,进出口贸易...
杨华
关键词:贸易条件
文献传递
影响儿童语言学习的外在因素:构式语法与斯金纳的对话被引量:6
2011年
儿童语言学习深受外在因素的影响。构式语法认为语言学习是"基于使用"的发展过程,强调外界语言输入对儿童语言心理表征及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作用。斯金纳在言语行为理论中认为外在因素与儿童语言学习是多重双向互动关系,儿童语言学习中的"言语事件"不是单纯的外在输入,还包括语言产出及其前因后果。与"基于使用"的语言学习理论相比,虽然言语行为理论没有说明儿童的认知发展与语言发展的关系,但是两种理论都强调了外在因素在儿童语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外在环境中的语言频率和形式——功能一致性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基础,儿童在简单语言的基础上通过学习逐步达到语言使用的创造性。言语行为理论为构式语法的语言学习理论提供了有益的补充,可以为构式语法将来研究不同交际任务要求与儿童内部认知能力发展之间的互动提供值得借鉴的理论框架。
杨华
关键词:构式语法言语行为理论儿童语言习得
专栏引言:培养大学生中华文化传播能力的研究被引量:4
2023年
中国处于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关键期,然而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却一直存在着有话说不明,有理说不清,说了传不开的“卡嗓子”问题。高等教育亟待“培养一批知中国、爱中国、懂中国,会讲中国故事、能够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新人”(吴岩2022:28)。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既包括官方层面的新闻发布;也包括非官方层面的、民间的个体传播(文秋芳2023)。在“人人都是中国故事讲述者”的大背景下,如何助力具有较好外语基础、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积极有效参与传播中华文化的实践,是外语教育研究者面临的新课题。
杨华
关键词:时代新人中华文化大学生群体
大学生中华文化传播能力的发展变化个案研究被引量:8
2023年
大学生传播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是使用英语对外讲述个人故事。本文基于某高校通选课程,以一名选课学生用英语构建个人故事的过程为个案,研究大学生传播中华文化能力的发展变化。本文采用历时研究方法,跟踪了为期18周的课程,并分析相关数据,包括个案的故事稿、反思日志、半结构式访谈以及课程资料等。研究发现,大学生的“讲故事能力”经历了“无知无行”“知而欠行”“知而笃行”三个发展阶段,大学生对个人故事的理解、构思和表达,在不同能力发展阶段呈现不同特征;课程活动和个体活动对能力发展起到重要的中介调节作用。
杨华李莉文
关键词:中国故事个案研究大学生
大学生跨文化受众意识的拓展性学习:基于“数字化叙事:用英语讲述中国”课程
2025年
本文基于“数字化叙事: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课程,探究大学生跨文化受众意识的拓展性学习。研究采用历时个案研究方法,为期16周,通过分析一名大学生的访谈、反思日志、课程作业、视频作品以及教学记录等数据,揭示大学生跨文化受众意识拓展性发展的三个阶段。这一发展过程受到不同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组合的中介作用;大学生在不断发现、分析和化解各种矛盾的过程中,创造了跨文化受众意识的新知识和新实践。研究揭示了大学生跨文化受众意识在态度、知识和行为层面发展的复杂性,并为提升其培养的有效性提出建议。
李莉文杨华
关键词:拓展性学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