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洪澎
- 作品数:25 被引量:113H指数:6
- 供职机构: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文化科学更多>>
- 早期气管切开治疗颅脑外伤和脑出血临床效果观察
- 2019年
-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研究对颅脑外伤患者以及脑出血患者应用早期气管切开的手术治疗恢复状况,并进行总结。方法:在研究中从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间在我院内治疗的颅脑外伤患者以及脑出血患者中以先后顺序的方式进行选取,从中顺利取得了72例患者,这些患者我们将其中随机的36例患者作为Z组,另外36例则为X组,对于Z组的患者利用传统手术方案进行治疗,而对于X组的患者则利用早期气管切开术进行治疗,将治疗结果状况进行总结与统计,并进行分析。结果:从结果中可以显然看到,X组患者在早期气管切开术的帮助下在病情控制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比Z组低(P<0.05),而在术后并发症状况中,X组仅为8.33%,Z组为47.22%,对比下差异十分显然(P<0.05),最后在病死率对比中,显然X组要远优于Z组。结论:对此,经过这次研究,我们一致认为,在颅脑外伤患者与脑出血患者中,对其最开始应用早期气管切开术,具有十分理想的治疗效果,无论是在病情控制所花费的时间,还是在住院中的时间,均要比传统治疗方案要优异,且在降低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中,该手术的治疗价值十分显然。因此,该手术应当在不断推广中得到更为广泛地治疗应用。
- 高晓宁杜洪澎陈正王清波
- 关键词:颅脑外伤患者脑出血患者
- 溴隐亭诱导垂体瘤自噬性细胞死亡的实验研究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探讨溴隐亭诱导垂体瘤细胞死亡的方式及意义。方法收集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手术切除的泌乳素型垂体腺瘤标本30例,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瘤组织和正常脑组织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和Bcl-2蛋白的表达;体外常规培养大鼠垂体瘤MMQ细胞,加入60μmol/L溴隐亭作用24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分别加入0、30、60μmol/L溴隐亭作用24h后,Western blotting检测MMQ细胞LC3-Ⅱ和LC3-Ⅰ、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结果泌乳素瘤和正常脑组织LC3蛋白的高表达率分别为80%(24/30)、0%(0/30),Bcl-2蛋白高表达率分别为83.33%(25/30)、0%(0/30)。泌乳素瘤组织LC3、Bcl-2蛋白的高表达率均高于正常脑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服用溴隐亭后泌乳素升高患者LC3和Bcl-2蛋白的高表达率高于术前服用溴隐亭后泌乳素降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溴隐亭诱导组G0-G1期细胞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0、30、60μmol/L溴隐亭诱导组MMQ细胞LC3-Ⅱ/LC3-Ⅰ比值依次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30、60μmol/L溴隐亭诱导组MMQ细胞Bcl-2/Bax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溴隐亭诱导的垂体腺瘤细胞的死亡方式主要是自噬性细胞死亡而不是细胞凋亡。
- 耿鑫马立新杜洪澎李珍珠李泽福
- 关键词:自噬性细胞死亡溴隐亭垂体腺瘤细胞周期
-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附12例报告)被引量:11
- 2012年
- 目的总结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s)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12例颅内CAs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均行CT及MRI平扫及增强检查,其中CT检查确诊8例,MRI检查确诊12例。本组11例行显微外科手术,完整切除病灶10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1例出现动眼神经损伤症状,余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发生。1例阳性神经系统体征者,予以随访保守治疗。结论颅内CAs可采用颅脑CT及MRI检查方法诊断,可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 杜洪澎曾现伟李明远刘永良刘鹏飞李泽福
- 关键词:磁共振技术外科手术海绵状血管瘤颅脑肿瘤
- 脊髓背根入髓区毁损术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应用
- 目的探讨脊髓背根入髓区(DREZ)毁损术治疗脊髓损伤、幻肢痛及臂丛神经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方法 5例脊髓损伤、幻肢痛及臂丛神经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自2021年7月至2021年11月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 杜洪澎高晓宁郭科李泽福李明远王树君
- 关键词:神经病理性疼痛脊髓损伤臂丛神经损伤
- 3D打印导板技术在脑出血微创穿刺引流术中的应用被引量:36
- 2016年
- 目的探讨通过数字化设计和3D打印技术研制个体化导板指导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引流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自2015年10月至2015年12月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微创穿刺手术治疗的8例脑出血患者,通过数字化建模技术获得血肿的三维立体图形,设计1个包含穿刺引导通道的最佳个性化导板,采用3D打印技术进行打印后体外模拟穿刺。术中将导板严密贴合于穿刺部位,沿引导杆按照测量深度穿刺。术后复查CT验证手术效果。结果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术前个体数字化设计及3D打印,并在导板引导下完成血肿穿刺手术操作。术后CT显示8例患者穿刺精准度满意6例,合格1例,差1例。进针方位均与术前设计的虚拟方案一致,无穿刺失败,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症状。结论采用数字建模技术、3D打印导板技术辅助手术穿刺血肿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一项精准、安全、有效的新技术。
- 杜洪澎李珍珠李泽福李勐邵伟刘永良
-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
- 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大鼠脑损伤后单侧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应用
- 2021年
- 目的通过行为学检测评估成年大鼠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脑损伤后单侧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取清洁级雌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3组,即对照组(A组)(n=10);脑损伤组(B组)(n=10);脑损伤后健侧颈7神经移位组(C组)(n=10)。分别于术前、术后2周、1月、3月、7月、10月,采用Longa评分法、Bederson评分法、平衡木评分法等动物行为学方法,评估脑损伤后行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对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结果实验组大鼠脑损伤后表现为明显的功能障碍,然后瘫痪上肢功能会有一定程度的好转。术后3个月C组大鼠瘫痪上肢功能优于B组,术后7个月,各实验组大鼠瘫痪肢体功能恢复趋于稳定,C组明显优于B组,P<0.01。结论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大鼠脑损伤单侧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是有效可行的。
- 杜洪澎李明远高晓宁陈正郭科魏琦
- 关键词:脑损伤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 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中枢性上肢偏瘫的初步临床研究
- 目的探讨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CC7)治疗痉挛性中枢性上肢偏瘫的手术方法及初步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自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前路CC7手术治疗的6例中枢性上肢偏瘫患者,术前进行运动功能评...
- 杜洪澎李泽福高晓宁陈正李明远
- 关键词:痉挛
- 文献传递
- 硬脊膜动静脉瘘1例误诊分析
- 2010年
- 杜洪澎刘鹏飞刘永良徐军徐文虎李明远
- 关键词:硬脊膜动静脉瘘脊髓血管造影影像学检查
- 预防金属钛网颅骨修补术后感染的治疗体会
- 目的探讨金属钛网颅骨修补术后感染的预防措施。方法对2013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56例金属钛网颅骨修补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术中正确处理是控制预防感染的关键,应注意以下问题:(1)术中分离皮瓣不可过薄,帽状腱膜下...
- 张文生杜洪澎
- 关键词:颅骨修补
- 文献传递
- 脑卒中患者护理依赖影响因素的系统评价
- 2024年
- 目的系统评价脑卒中患者发生护理依赖的影响因素,为降低脑卒中患者护理依赖,提高生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知网、万方、维普、CBM、CINAHL、PubMed等中外数据库中有关脑卒中患者护理依赖影响因素的文献,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7月30日。文献筛选严格遵循纳入排除标准,2名研究者分别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采用Review Manager5.4与Stata 14.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9项研究,包括2362例研究对象。文献的AHRQ质量评价得分为6~9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否有肢体功能障碍、是否共存其他慢性疾病、抑郁程度、康复自我效能、有无认知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护理依赖的影响因素。结论护理依赖在脑卒中患者中较为常见但依赖水平不同,涉及的影响因素较多。医护人员可依据上述影响因素,尽早识别护理依赖高危人群,从而开展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 王俊伟刘秀静马莎莎于佳佳杜洪澎徐宁
- 关键词:脑卒中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