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朋 作品数:25 被引量:218 H指数:8 供职机构: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补肾活血方治疗骨性关节炎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系统评价补肾活血方治疗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搜集与补肾活血方治疗骨性关节炎相关的随机对照研究,将纳入的研究按照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评价其方法学质量,对纳入研究的测量指标通过Revman 5.3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经筛选后共纳入19项研究,共计263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独服用或加服补肾活血方与单纯西医疗法相比其治疗总有效率[RR=1.14,95%CI(1.07,1.21)],疼痛减轻程度[RR=-0.76,95%CI(-0.93,-0.6)],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RR=0.26,95%CI(0.11,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倒漏斗图显示不对称。结论补肾活血方治疗骨性关节炎具有一定的疗效和优势。但本系统评价存在样本量小、低质量纳入研究较多以及各研究间异质性较大等不足,因此今后有必要开展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验证。 尹逊路 朱立国 冯敏山 李玲慧 李学朋 于杰 银河 魏戌关键词:补肾活血方 骨性关节炎 随机对照试验 META分析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川芎-延胡索”药对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31 2019年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理念和技术研究“川芎-延胡索”药对的主要活性成分、靶点和药理学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检索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结合口服生物利用度和类药性分析,筛选出川芎和延胡索的主要成分、靶点信息,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获取的靶点信息,筛选核心靶点。利用DAVID在线分析工具对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从“川芎-延胡索”药对中筛选得到58个主要活性成分,相关作用于靶点220个,主要涉及在癌症、信号传导、免疫、细胞通讯及凋亡等生物学过程中的多条信号通路。结论: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川芎-延胡索”药对的主要活性成分、靶点及协同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深入探讨其药理学作用提供了参考。 贺丰 朱立国 赵赫 付玲玲 李学朋 梁龙 尹逊路关键词:网络药理学 川芎 延胡索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行气活血通络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5 2020年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行气活血通络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分析平台)、BATMAN-TCM(中药分子机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数据库,对行气活血通络方所含活性成分进行筛选并预测作用靶点,利用GeneCards、OMIM(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和DisGeNET(疾病相关的基因与突变位点数据库)数据库检索神经根型颈椎病相关基因,利用韦恩图筛选行气活血通络方中活性成分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作用靶点。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图,利用STRING数据库绘制蛋白互作网络。最后,利用Metascape数据库对靶点进行GO(基因本体)及KEGG(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分析。结果行气活血通络方所含11味中药共筛选出93种活性成分,涉及250个靶点基因,其中有213个基因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相关。网络分析结果表明,此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涉及的生物学过程主要包括毒性反应、无机物反应、细胞对氮化合物的反应等;涉及的分子功能主要包括神经递质受体的活性、激酶结合、G蛋白偶联胺受体活性等。其作用机制可能与AGE-RAGE signaling pathway in diabetic complications(糖尿病并发症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与其受体信号通路)、TNF(肿瘤坏死因子)、neuroactive ligand-receptor interaction(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HTLV-I infection(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I型感染)、MAP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cAMP(环磷酸腺苷)、NF-κB(核因子-κB)、Amoebiasis(阿米巴病)、Platinum drug resistance(铂耐药性)、Pathways in cancer(癌症通路)等信号通路有关。结论本研究体现了行气活血通络方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特点,为进一步开展此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贺丰 朱立国 赵赫 付玲玲 李学朋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 网络药理学 铍针治疗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K-L3、4级)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观察铍针治疗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Kellgren-Lawrence分型3、4级)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收治的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观察组使用铍针松解1次/周;对照组口服醋氯芬酸肠溶胶囊,1粒/次,2次/d,3周为1个疗程,如果症状在疗程内消失则停止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随访1个月、随访3个月,采用VAS及ODI评价治疗效果。结果:2组在治疗第1周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第2周后及2次随访时,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ODI分数在前2周无统计学意义,在2次随访时观察组ODI分数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铍针治疗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炎(K-L3、4级)符合微创理念,具有定位精准、操作简便、疗效显著、不影响脊柱的稳定性及小关节正常功能优点,治疗效果优于口服醋氯芬酸肠溶胶囊,为治疗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炎痛提供了新选择。 杨克新 朱立国 贺丰 银河 高春雨 唐彬 李学朋 顾力军关键词:铍针 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 疼痛 椎间盘退行性变动物模型:经济性、易行性、可靠性和可控性 被引量:4 2018年 背景:椎间盘退行性变动物模型是研究椎间盘退变发生机制、预防和治疗该疾病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构建一种合理可行、模拟程度较高的理想动物模型,成为深入研究椎间盘退变的关键。目的:通过对当前椎间盘退行性变动物模型的模式动物选择、模型构建方法的分析比较,以期为今后椎间盘退行性变动物模型的选择提供依据,为将来理想动物模型的建立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CNKI、万方、维普、Sinomed及Pub Med等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建库到2016年12月;中文检索关键词为"椎间盘退行性变""动物模型";英文检索关键词为"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animal model"。选择权威杂志文章,共纳入56篇文章。结果与结论:用于研究椎间盘退行性变动物模型的模式动物种类很多,主要分为小型动物和大型动物。小型动物椎间盘的体表比大,有利于营养及代谢物质的渗透,适合做长期体外培养;而大型动物椎间盘体积大,适合生物力学的研究。在椎间盘退行性变动物模型中有体内模型和体外模型之别;体内模型根据损伤机制的不同分为:生物力学改变模型、生理结构破坏模型、自发退变模型及全身疾病模型;体外模型根据培养组织水平的不同分为体外细胞模型、体外器官模型。构建椎间盘退行性变动物模型的方法多样、模式动物种类较多,但仍没有一种公认的、可以较为全面的模拟人类椎间盘退变的理想动物模型,应尽可能选择与人类椎间盘退行性变过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可比性,还需要考虑经济性、易行性、可靠性和可控性等相关原则。 尹逊路 冯敏山 朱立国 朱立国 陈琳 李学朋 陈琳 李玲慧关键词:动物模型 实验动物 模式动物 脊柱矫形稳固器对腰椎疾病术后矫形复位的影响 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索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术后使用脊柱矫形稳固器的临床效果。[方法]以在本院治疗的72例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观察,总结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术后使用脊柱矫形稳固器的临床效果。[结果]对患者进行为期3~24个月的随访,术前,两组患者VAS评分、ODI评分、ROM评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个月及末次随访,两组患者VAS评分、ODI评分、ROM评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术后5个月及末次随访,佩戴脊柱矫形稳固器的患者VAS评分、ODI评分、ROM评分均低于未佩戴脊柱矫形稳固器的患者。[结论]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术后使用脊柱矫形稳固器可以有效减轻疼痛、促进脊柱复位、保持治疗节段的活动性,效果明显,推荐应用。 李学朋 朱立国 杨克新 张威 魏戌 银河 高春雨关键词:退行性病变 髋骨对称性失衡与非特异性腰痛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结合冠状面及矢状面的影像参数来分析髋骨及骨盆三维空间稳定性稳定性与非特异性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SLBP)间的关系。方法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的方法。采用数字化X线成像系统收集腰痛组(n=33)与健康组(n=66)的骨盆正侧位影像参数,比较两组影像参数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各参数与腰痛间的关系。收集的影像参数包括双侧髋骨闭孔大小(obturator foramen size,OFS)、骨盆旋转角(pelvic rotation angle,PRA)、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 angle,PI)、腰骶关节角(lumbosacral angle,LSA)。OFS、PRA分别反映了双侧髋骨垂直轴、矢状轴的平衡情况,SS反映了骨盆冠状轴位置的平衡情况。结果两组OFS、PRA、S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OFS、PRA、SS均与NSLBP具有一定相关性。除OFS与SS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外,其他各参数间并无明显相关性。OFS、PRA、SS三者均异常时提示腰痛发生率明显提高,OFS对NSLBP具有一定诊断价值。结论髋骨对称性失衡可引发骨盆失稳,且与NSLBP的发生具有显著相关性。 高明月 朱立国 王毅 张卓 徐一鸣 封雪菲 李学朋 韩涛 尹逊路 朱波关键词:非特异性腰痛 DHS、DCS与PFN内固定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动力髋部螺钉(DinamicHipScrew,DHS)和动力髁部螺钉(DinamicCondyleScrew,DCS)以及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FemoralNail,PFN)治疗股骨粗隆间部骨折的适... 李学朋关键词:老年性 股骨粗隆间骨折 动力髋螺钉 动力髁螺钉 股骨近端髓内钉 文献传递 骨疏康胶囊对去卵巢大鼠骨小梁的影响 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观察骨疏康胶囊对去卵巢大鼠骨小梁的影响。方法:将120只6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骨疏康组和仙灵骨葆组,每组3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3组大鼠均切除双侧卵巢进行骨质疏松造模。造模手术3 d后,骨疏康组、仙灵骨葆组分别以骨疏康胶囊(4.32 g·kg^(-1)·d^(-1))、仙灵骨葆胶囊(3 g·kg^(-1)·d^(-1))与蒸馏水配成的药液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均以等量蒸馏水灌胃,共持续30 d。药物干预结束后处死大鼠,取双侧股骨制成HE染色切片,测定并比较各组大鼠的股骨骨小梁面积、骨小梁厚度、骨小梁间距及骨小梁面积百分数。结果:4组大鼠股骨骨小梁厚度、骨小梁间距、骨小梁面积及骨小梁面积百分数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18.74±8.93)μm,(52.00±6.49)μm,(107.00±9.02)μm,(85.00±4.38)μm,F=5.382,P=0.038;(258.37±78.48)μm,(564.19±135.83)μm,(301.37±89.54)μm,(426.48±98.32)μm,F=7.482,P=0.006;(648 092.35±11 353.46)μm2,(254 872.04±7 429.42)μm2,(589 435.58±10 374.58)μm2,(465 683.69±14 294.49)μm2,F=13.272,P=0.004;(0.49±0.02)%,(0.17±0.01)%,(0.41±0.03)%,(0.29±0.02)%,F=2.143,P=0.019]。模型组的骨小梁厚度、骨小梁面积及骨小梁面积百分数均小于空白组(P=0.002;P=0.001;P=0.014),骨小梁间距大于空白组(P=0.014);骨疏康组和仙灵骨葆组的骨小梁厚度、骨小梁面积、骨小梁面积百分数均大于模型组(P=0.025;P=0.017;P=0.019;P=0.042;P=0.015;P=0.022),骨小梁间距均小于模型组(P=0.019;P=0.019);骨疏康组的骨小梁厚度、骨小梁面积、骨小梁面积百分数均大于仙灵骨葆组(P=0.003;P=0.001;P=0.017),骨小梁间距小于仙灵骨葆组(P=0.016)。结论:骨疏康胶囊能明显增大去卵巢大鼠骨组织的骨小梁厚度、骨小梁面积及骨小梁面积百分数,减小骨小梁间距,其效果优于仙灵骨葆胶囊。 李学朋 朱立国关键词:骨疏康胶囊 仙灵骨葆胶囊 骨小梁 动物实验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丹参酮ⅡA治疗脊髓损伤的可能机制及相关通路 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丹参酮ⅡA治疗脊髓损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相关通路。方法:利用TCMSP、BATMAN-TCM、DTPS、STITCHI、Swiss Target Prediction 5个数据库筛选出丹参酮ⅡA的作用靶点,利用OMIM、GeneCards、CTD数据库检索脊髓损伤相关基因,利用韦恩图筛选丹参酮ⅡA治疗脊髓损伤的作用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利用Metascape数据库进行GO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丹参酮ⅡA共有潜在靶点182个,与脊髓损伤相关的靶点157个,其中肿瘤蛋白p53(TP53)、Myc原癌基因蛋白(MYC)、G1/S-特异性周期蛋白-D1(CCND1)、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3)、JUN原癌基因蛋白(JUN)5个靶点在蛋白互作网络中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丹参酮ⅡA治疗脊髓损伤涉及的生物学过程主要包括药物反应、脂多糖反应、细胞对DNA损伤刺激的反应等;涉及的分子功能主要包括酶结合、转录因子结合、蛋白结合等。其作用机制可能与cAMP signaling pathway、MAPK signaling pathway、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HIF-1 signaling pathway、TNF signaling pathway、Apoptosis等通路有关。结论:丹参酮ⅡA治疗脊髓损伤具有多靶点、多通路作用的特点,其可能通过促进神经元存活、促进轴突再生、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抗炎等过程对脊髓损伤过程进行干预。 贺丰 朱立国 赵赫 姚生莲 曹峥 杨永栋 李学朋关键词:脊髓损伤 网络药理学 生物信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