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还珠 作品数:49 被引量:191 H指数:6 供职机构: 广州医科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社会学 经济管理 更多>>
伊曲康唑口服液预防血液病粒细胞缺乏时真菌感染 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观察粒细胞缺乏时应用伊曲康唑口服液预防真菌感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患粒细胞缺乏病人104例,分两组:①预防组,②未预防组,给予伊曲康唑口服液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为预防组,未预防组50例,对比分析两组发生真菌感染的情况。结果:当粒细胞缺乏时,伊曲康唑口服液预防组54例有38例出现感染,感染率70.37%,其中确诊侵袭性真菌感染1例,临床诊断3例,拟诊4例;未预防组50例中46例出现感染,感染率92%,其中确诊侵袭性真菌感染3例,临床诊断7例,拟诊7例。预防组总真菌感染率14.8%,未预防组总真菌感染率3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粒细胞缺乏期应用伊曲康唑口服液,可以有效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降低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郑润辉 王春燕 黄振倩 张还珠 李海明 刘丹 彭思达 刘芯 谭获关键词:血液病 伊曲康唑 侵袭性真菌感染 肿瘤患者导管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应用预防性抗凝治疗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探讨预防性抗凝治疗对恶性肿瘤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相关性血栓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系统治疗前予PICC置管的1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其中化疗过程接受预防性抗凝治疗的95例患者纳入预防性抗凝组,仅接受常规治疗不接受任何抗凝治疗的48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探讨两组患者中发生血栓患者的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置管前后血小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结果143例肿瘤患者发生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7例,发生率4.9%,预防性抗凝组95例,发生静脉血栓3例,占3.2%,对照组48例,发生静脉血栓4例,占8.3%。两组患者栓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置管前后血小板、INR、Fib及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能增加血栓发生风险,对于置管后的患者应当通过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选择预防血栓形成的措施,降低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最大限度降低治疗难度,延长生存时间。 蔡夏水 张还珠关键词:肿瘤 中心静脉导管 血栓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及实体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及实体瘤的疗效。方法1996年5月至2005年2月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血液中心用AHSCT治疗的白血病及恶性淋巴瘤患者共20例,年龄18~50岁。预处理化疗方案选用以下药物中任意2种或3种联合:阿糖胞苷3~4g/m2,环磷酰胺4~6g/m2,依托泊苷(VP-16)0.5~1.0g/m2,司莫司汀300mg/m2,马法兰140mg/m2,塞替哌600mg/m2,卡铂1.0g/m2,白消安(Bu)16mg/kg。除2例ALL联合全身照射(剂量为8Gy)外,其余均单用化疗。结果所有患者移植后均重建造血,无移植相关死亡;随访中位值39.5(2~109)个月,无病生存者15例,占全部移植患者的75.0%。其中无病生存1年12例(60%),2年8例(40%),3年8例(40%),最长存活9年余。结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明显提高完全缓解肿瘤患者的治愈率;对于复发或难治者,可以提高完全缓解率,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黄振倩 张东华 谭获 周承志 刘丹 张还珠 张洁霞 黄伟 刘文励关键词:白血病 实体瘤 吉妥单抗治疗老年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的生物靶向药物治疗方法。方法报道1例老年 AML 患者经吉妥单抗治疗的疗效,分析治疗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因面色苍白,全身乏力2个月,加重1周入院,经骨髓、细胞免疫表型流式细胞术分析诊断为 AML。给予吉妥单抗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其后给予多次复查骨髓、血象均正常,无病生存时间15个月。结论老年 AML 患者常规化疗存在风险高,缓解率低,生存期短等不利情况,该例患者经吉妥单抗治疗后获得长时间临床完全缓解,为今后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刘丹 王春燕 黄振倩 张还珠 李莹 谭获关键词:急性白血病 生物靶向治疗 全文增补中 F97.非霍奇金淋巴瘤骨髓侵犯相关血液学因素分析 张还珠 李莹 刘芯 谭获文献传递 老年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3种治疗方案的比较 2004年 目的 :研究 3种不同治疗方案对老年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 yelodysplastic syndrom e,MDS)的临床效果。方法 :老年高危 MDS4 3例 ,分成 3组 ,其中 2 3例应用小剂量阿糖胞苷 (Ara- C) +全反式维甲酸、9例使用联合化疗、11例用亚砷酸治疗 ,观察各自的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结果 :3组完全缓解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平均存活时间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但治疗后粒细胞缺乏和血小板减少、化疗相关病死率均以联合化疗组为高。结论 :3种治疗方案各有优缺点 ,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予老年高危 MDS患者个体化治疗。 张还珠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老年患者 MCF-7荷瘤小鼠血清及树突状细胞上清液中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MCF-7荷瘤小鼠模型血清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上清液中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为免疫治疗提供依据。方法裸鼠(对照组)及MCF-7裸鼠模型(荷瘤组)各10只,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及DCs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12水平。结果荷瘤组血清TNF-α水平((314.81±103.36)pg/mL)低于对照组((371.87±115.30)pg/mL),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s上清液TNF-α水平((1.88±0.10)ng/mL)高于对照组((1.72±0.07)ng/mL)(P<0.05);荷瘤组血清IL-6水平((170.72±54.51)pg/mL)高于对照组((122.35±20.65)pg/mL)(P<0.05),DCs上清液IL-6水平((57.18±5.06)pg/mL)高于对照组((44.53±4.86)pg/mL)(P<0.05);荷瘤组血清及DCs上清液IL-12水平((119.80±33.53)pg/mL和(89.76±8.89)pg/mL)均低于对照组((186.22±51.91)pg/mL和(157.98±48.31)pg/mL)(P<0.05)。结论 MCF-7荷瘤小鼠血清IL-6可能参与该类乳腺癌肿瘤细胞的生长;DCs可能参与产生TNF-α,促进IL-6分泌,抑制IL-12分泌,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减弱。 张还珠 罗荣城关键词:树突状细胞 白细胞介素-12 消癌平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肺癌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6 2007年 目的:观察消癌平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2例,分为消癌平注射液联合化疗组30例(治疗组)及单纯化疗组32例(对照组),两组化疗均采用GP、CT、NP方案,完成2个周期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53.3%,对照组为43.8%,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在生活质量等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值均<0.05);治疗组NK细胞活性及CD4/CD8比值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NK细胞活性及CD4/CD8比值治疗后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毒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消癌平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有较好疗效,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免疫功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黄振倩 谭获 王春燕 张还珠 刘丹 周承志 刘芯关键词:消癌平注射液 化疗 非小细胞肺癌 乳腺癌血浆纤维蛋白原及外周血参数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外周血参数的临床意义和预后价值。方法:检测65例治疗前乳腺癌患者和65例正常对照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c-erbB-2、ER、PR表达情况,以及外周血相关参数。结果:65例乳腺癌组的FIB、白细胞(whitebloodcell,WBC)计数和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分别为:3.29±0.83g/L、6.47±1.68×109/L、261.1±76.62×109/L,均高于正常对照组(2.47±0.92g/L、5.76±1.08×109/L、204.2±54.8×109/L)(P<0.05)。在乳腺癌组,随着临床分期的增高,患者FIB和PLT逐渐增高(rFIB=0.269,P=0.037;rPLT=0.416,P=0.001)。结论:初诊时纤维蛋白原水平和血小板计数能反映乳腺癌患者体内异常的凝血状态,并与临床分期相关,为临床提供影像学和病理学依据以外的血液学依据,可作为乳腺癌诊治和预后的指标。 张还珠 刘芯 郜靓 谭获关键词:乳腺癌 纤维蛋白原 CD44v6表达与乳腺癌生物学特性关系的研究 2009年 目的探讨粘附分子CD44v6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乳腺癌相关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本院2006年收治的65例乳腺癌女患者的病理标本CD44v6表达,并评价肿瘤相关生物学特性的情况。结果65例乳腺癌患者中CD44v6呈阳性反应有53例,占81.5%;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病例CD44v6阳性率(90.9%)明显高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病例CD44v6阳性率(61.9%)(P〈0.01);Ki-67表达阳性患者其CD44v6阳性率为76.9%,Ki-67表达阴性患者无CD44v6阳性表达(P〈0.01);CD44v6表达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OR=1.604)和Ki-67表达(OR=2.800)是CD44v6表达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CD44v6的表达与腋窝淋巴转移情况及Ki-67表达情况密切相关,CD44v6是检测乳腺癌病情和判断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张还珠 董伟华 刘芯 黄振倩 谭获关键词:乳腺癌 CD44V6 生物学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