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翼
- 作品数:36 被引量:19H指数:2
- 供职机构: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艺术更多>>
- 论地域文学在当代文学教学改革中的功能被引量:1
- 2013年
- 目前当代文学的教学实践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在当代文学的教学中适当加强地域文学的内容。这一改革方向符合当代文学的地域化发展趋势,突出了当代文学的自身特点,同时也为当代文学教学提供了难易适中的文本平台及鲜活生动的文化生态场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全面培养其人文素质。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地域文学引入当代文学教学实践还应把握适当的量与方法。
- 张翼
- 关键词:地域文学当代文学教学改革
- 底层文学的变化提示了中国经验表达的复杂与艰难——以河南女作家底层写作为例被引量:1
- 2016年
- 世纪之交,在中国社会整体实力得到提升的同时,社会内部的差距也在逐渐拉大,生活资源及文化资源、话语资源相对匮乏的底层开始出现,其生存困境与精神困惑成为中国发展中的新命题。新世纪以来,曹征路等作家将农民、农民工、城市贫民、下岗职工等底层民众推向文坛,试图通过描写底层苦难呈现变革中的中国所经历的种种阵痛,呼唤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的重建,
- 张翼
- 关键词:女作家底层写作底层文学中国社会文化资源
- 论清末民初小说中的机器书写
- 2025年
- 清末民初,机器成为小说的重要书写对象。这一时期的小说通过描写机器的使用效果、机器的创造制作以及人机融合等内容,带动小说在词汇、空间、时间等形式层面出现了显著变化,使小说在发挥传播科学知识、培育国家意识的社会功能的同时,也延续了“经世致用”“以器求道”“道器合一”的传统思想脉络。清末民初小说对机器的独特呈现,留存了中国人最初的机器体验,而中国小说家处理机器的尝试,则体现了中国知识者调适外来概念以适应中国特定文化需求、文化张力的文化策略,为当下机器与文学、外来知识与本土文化的融汇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方案。
- 张翼
- 关键词:清末民初小说文化调适
- 中国经验的复杂呈现与多元书写——论邵丽官场小说的当代意义
- 2016年
- 官场是邵丽小说创作的聚焦点之一。她的官场小说具有祛魅官场、还原人性、追寻身份的等鲜明特征。这些特征的形成源于作家对现实生活的丰富体验,更受益于多重视点、多元意识的交汇融合,相互辩诘。由此,邵丽的创作超越官场直抵中国经验的深处。她的成功为如何观察并书写复杂的中国经验提供了启示。
- 张翼
- 关键词:官场小说
- 地方文学创作群体经典化的路径与语境——以新时期以来河南文学创作群体的命名为例被引量:3
- 2018年
- 新时期以来,伴随着李凖、乔典运、张一弓、田中禾等作家创作的集聚式爆发,评论界开始有意识地以"河南"为纲将个体作家整合为特定的创作群体。在由"河南作家"到"文学豫军"再到"中原作家群"的阶段性命名转换中,研究者借助精英文学、文学体制的理论资源、话语资源,通过文学化、文学史化、意义化等策略逐渐完成对河南文学创作群体的经典建构。由于命名之于河南文学创作群体经典化的重要意义,厘析命名中的特征描述方式、成员界定标准,梳理命名的使用范畴、应用效果,考察驱动命名的问题背景、内在动机,探究建构命名的理论资源、话语资源及其深层结构,能够深描其经典化路径,由知识生产而至社会文化、精神心态,还原这一经典化过程的历史语境。对河南文学创作群体的命名与经典化并非特例,在河南作家被命名、被经典化的前后,文学川军、文学湘军、文学陕军等地方文学创作群体相继出现,形塑了当代文学的文化地理版图。也是在这个意义上,考察新时期以来河南文学创作群体的命名并非囿于一地、一时,而有可能成为解读中国当代文学、当代文化深层结构的另一种路径,呈现精英文学与文学体制间的辩证张力。
- 张翼
- 关键词:河南作家文学豫军精英文学文学体制
- 文学场中的区域经验被引量:1
- 2017年
- 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文学场转型,至今仍众声喧哗、迷雾重重,然而关于它的讨论却总是由文学与市场的对立出发,急切追索清晰的答案。事实上,随着社会的高度分化,参与文学活动的群体也进一步细分,文学群体内部的分化,各个群体之间的重叠交叉已成常态,越来越多的作家们携带着差异微妙的文化习性、文学资本,通过差异的方式进入文坛。
- 张翼
- 关键词:文学场文学传统青春文学李佩甫
- 论七堇年的空间叙事——兼及80后创作症候被引量:1
- 2017年
- 七堇年的空间书写体现出作者对主体与空间关系的重新认识与诠释。其中繁复的空间意象,流动的空间体验及借远方实现超越的空间意识,在80后作家创作均有所表现。这些空间叙事特征来自80后世代经验的触发,也是他们借以完成自我确认的手段。然而空间展现的泛化与类型化却最终悬置了七堇年借空间实现超越的意图。七堇年空间叙事的陷阱提示80后创作的症候。在复杂的经验面前,80后的创作仍有待深入。
- 张翼
- 关键词:空间叙事症候
- 简论清末科幻小说《电世界》中的科技叙事
- 2020年
- 科技是清末小说主要的叙述主题之一。这些小说的科技叙事虽然大都发生在未来,但其内里却始终包蕴着对现实的拳拳关怀。许指严创作于1909年的科幻小说《电世界》,以“电”为叙事核心,进而通过科技、方略与道德的叙事结构,为读者搭建了一个完美的未来世界。《电世界》既是清末人们日常生活经验转换的记录,也是清末文化结构调整的书写,更是对重建天下观念切身体验的传达。与此同时,叙述者越来越人物化的趋势,也让这篇小说呈现出了较为鲜明的叙事变化。
- 张翼
- 关键词:清末小说
- 记忆的动机、途径与伦理——从《十七岁》到《模糊》
- 2020年
- 记忆书写是田中禾始终坚持的创作方向之一,尤其是近十年来,从《十七岁》到《模糊》,他的创作逐渐由细腻的记忆呈现深入到对记忆伦理的本质思辨。梳理田中禾记忆书写的动机、途径与伦理,既是对作家记忆书写特征的总结,也将打开对文学是否应该记忆历史,又应如何变历史记录为文学“记忆”,如何处理差异化的“记忆”等问题的思考。
- 张翼
- 关键词:《十七岁》
- 河南作家创作中的成长主题考察
- 2013年
- 自上世纪90年代文学豫军的异军突起以来,评论界都对其乡村书写及史诗气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然而为研究者所忽略的是,在文学豫军显性的乡土主题下总是潜伏着隐性的成长主题。不少河南作家都曾写过关于成长的故事,并将个体的成长与乡村的变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阎连科的《情感狱》、《夏日落》描写农村青年试图摆脱土地的奋斗史。
- 张翼
- 关键词:成长主题河南作家作家创作文学豫军乡村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