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浩
- 作品数:57 被引量:388H指数:12
- 供职机构: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电子电信更多>>
- 安徽省农用天气预报指标建立及业务化应用
- 本文从农用天气预报业务服务需求出发,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了安徽省农用天气预报业务流程,收集整理了安徽省主要农作物重要农事活动的农业气象指标,建立农用天气预报指标体系,为省市县各级气象部门开展为农气象服务提供参考。设计开发了安...
- 张浩陈金华姚筠
- 文献传递
- 2013-2015年合肥市PM2.5重污染特征研究被引量:30
- 2017年
- 综合利用中国环境监测网公布的合肥市2013—2015年大气污染物浓度数据和合肥市气象站的常规气象资料,以及激光雷达探测资料、公益性行业(气象)专项(GYHY201206011)获得的气溶胶离子成分分析结果,分析了合肥市PM_(2.5)重污染(日均浓度>150μg/m3)特征。结果表明:(1)2013—2015年,合肥市PM_(2.5)浓度和重污染天数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东北部多、西南部少,1月各站差异最大。除了低浓度日(日均浓度≤35μg/m3),PM_(2.5)浓度都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午后低、早晚高,且随着污染程度加重,早上峰值出现时间推后。(2)重污染日臭氧以外的气态污染物浓度都显著上升。(3)重污染日常伴随着霾和轻雾天气,以稳定、小风天气为主,重污染日白天相对湿度偏高、风速偏小,600 m以下的消光系数显著增大且峰值高度降低。(4)重污染日PM_(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含量增高,其中NO_3^-含量的占比增加最多,超过了SO_4^(2-)的占比。
- 石春娥张浩弓中强张宏群杨元建吴文玉
- 关键词:气溶胶离子浓度消光系数
- 安徽省大雾气候特征分析
- 为了深入了解大雾,减少它给我们带来的危害,学者们在大雾的物理结构、化学组成、数值模拟以及人工消雾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1-5],这些研究大多关注的是单次雾过程或局地雾的研究,对于雾的区域分布和长期变化规律研究较少。吴兑...
- 邓学良石春娥吴必文张浩杨关盈于彩霞
- 关键词:气候特征
- 文献传递
- 淮河流域农田地区大气CO_(2)浓度变化特征研究
- 2025年
- CO_(2)是引起全球变暖的首要温室气体.为获得淮河流域典型农田区域大气中CO_(2)浓度变化特征,于2023年1—12月在中国气象局淮河流域典型农田生态气象野外科学试验基地铁塔上对95 m和50 m两层高度的大气CO_(2)浓度进行了连续在线观测,并分析了不同高度CO_(2)浓度变化特征、区域输送特征和潜在排放源区.结果表明,该区域CO_(2)日变化四季均呈单峰结构,交通源等人类活动影响较小,夏季50 m处CO_(2)浓度日振幅最大,达到了36.3×10^(-6),而冬季95 m处日振幅最小,仅为6.5×10^(-6),夏季淮河流域农田下垫面植被对CO_(2)浓度影响显著;CO_(2)浓度年变化既受人类活动影响导致冬季最高,也有与北半球同纬度背景浓度春末夏初高的特征相似之处,体现了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双重影响;WNW-NW-NNW扇区上游的生产活动在春、秋、冬季3个季节导致该来向CO_(2)浓度相较于季节均值分别升高7.4×10^(-6)、7.6×10^(-6)、5.3×10^(-6);轨迹分析表明春、秋、冬三季短距离输送是导致CO_(2)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而夏季该区域CO_(2)浓度最低,为(434.4±16.3)×10^(-6),风速分析和轨迹分析均表明夏季该区域是重要的碳汇区;WPSCF分析显示各季节安徽中南部、苏南浙北均为稳定的潜在贡献源区,秋季豫东、皖北、鲁西南也是潜在贡献源区.
- 杨关盈卢燕宇霍彦峰张浩段春锋凌新锋燕少威王蒙沈玉亮
- 关键词:温室气体淮河流域
- 淮河流域秸秆焚烧关键期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11
- 2019年
- 基于2015年6月淮河流域卫星遥感监测火点信息、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利用ANUSPLIN和ArcGISKriging方法对气象要素和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空间栅格化,分析了秸秆焚烧关键期内AQI和主要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相对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秸秆焚烧关键期内,淮河流域城市AQI、PM10与PM2.5浓度均明显升高,且与卫星监测火点具有一定时空响应关系。在时间变化上,AQI、PM10与PM2.5浓度6月上中旬呈波动上升,6月下旬趋于回落;在空间分布方面,AQI、PM10与PM2.5浓度三者分布形态相似,总体上呈现"南低北高、两高一低"分布特征;期间AQI、PM10与PM2.5浓度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与风速的相关性不显著。
- 吴文玉张浩张浩何彬方霍彦峰张宏群
- 关键词:淮河流域秸秆焚烧气象条件
- 基于GIS技术的山区降水空间分布方法研究
- 张宏群马晓群史悦荀尚培张浩范伟吴文玉何彬方
- 区域降水量是重要的环境变量,对于区域水资源合理规划与利用具有重要科学价值。项目《基于GIS技术的山区降水空间分布方法研究》以大别山区14个气象台站和8气候观测站34年(1971~2004年)雨季降水和风向等气象资料,以及...
- 关键词:
- 关键词:GIS
- 安徽省浓雾气候特征及城市化对浓雾影响研究
- 石春娥张浩邱明燕谢伟
- 该项目属于基础研究。该项目系统地研究了安徽省雾、能见度和霾的空间分布与变化趋势,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可望为政府部门制定控制大气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有一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意义。另外,该项目利用多年资...
- 关键词:
- 关键词:浓雾城市化
- 城市化对安徽省极端气温事件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6年
- 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对安徽省46个台站进行分类,统计分析了城市站、郊区站和乡村站1961—2010年的极端气温指数的年和季节的变化趋势及其受城市化的影响和贡献。结果表明:1)近50年来,除最高气温年极大值外,其他气温年极值都有明显上升趋势,以最低温度极小值最显著;暖日、暖夜天数呈增加趋势,而冷日、冷夜天数呈减少趋势,其中暖夜和冷夜变化趋势更明显;各极端指数的变化趋势总体均表现为城市站较乡村站更显著,郊区站介于两者之间。2)城市站最高气温极大值、最低气温极大值和最低气温极小值因城市化造成的增温分别为0.144、0.184和0.161℃/10a,增温贡献率分别达100.0%、58.8%和21.6%,但城市化对最高气温极小值影响较弱;季节尺度的城市化影响基本都造成增温,春、秋季更明显,而增温贡献率以春、夏季更明显,冬季最小或不显著。3)城市化效应使暖日和暖夜天数增加、冷夜天数减少的趋势更加显著,城市化影响贡献率都在40%以上;暖日、暖夜和冷夜天数的城市化影响贡献率都在冬季最小或不显著。
- 吴蓉孙怡杨元建谢五三陶寅张浩石涛
- 关键词:城市化极端气温
- 安徽省霾天气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 利用1968-2007年安徽省霾日资料,对安徽省霾的时空分布特征、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霾变化的成因。结果表明,安徽各地年均霾日数分布很不均匀,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城市发展程度等有关,安徽年与四季霾日数均以江淮、沿江...
- 张浩谢伟石春娥邱明燕邓学良
- 关键词:平均风速降水日数
- 文献传递
- 淮河中下游地区大气CH_(4)浓度及变化特征研究
- 2025年
- 基于2023年安徽省五河高精度温室气体浓度观测站大气CH_(4)浓度数据及同期气象观测数据,研究了淮河中下游地区典型下垫面状态下CH_(4)浓度变化特征、输送影响及潜在排放源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具有区域代表性的CH_(4)浓度为(2113.0±1.9)×10^(-9),远低于受到观测站附近局地影响的CH_(4)浓度((2417.4±9.9)×10^(-9));五河地区CH_(4)浓度日变化在不同季节均呈现出早上高、午后低的峰谷特征,月变化呈现夏高冬低的单峰特征,低层(50 m)和高层(80 m)CH_(4)浓度差异日间小、夜晚大.地面风对五河地区CH_(4)浓度影响显著,易受到西南扇区气流的影响而升高;CH_(4)浓度随着风速的增加而下降.后向轨迹和潜在源解析表明,排放区域主要分布在中部四省(安徽、河南、湖北、江西)、江苏省和山东省,这些区域内分布着大量的湿地、水稻田及畜牧业生产基地,均是淮河中下游典型代表性地区CH_(4)浓度升高的主要影响因素.
- 王蒙沈玉亮杨关盈张元刚田晓明孙荣华张浩霍彦峰汪义兰
- 关键词:浓度变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