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短时间18F-脱氧葡萄糖(FDG)全身动态PET(dPET)-CT对大动脉炎(TA)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22年3至10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dPET-CT检查且符合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提出的TA诊断标准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标准将患者分为活动性炎症组和非活动性炎症组。所有患者均行1 h全身dPET扫描及2 h延迟扫描,dPET扫描50~60 min用于重建1 h静态PET;每例患者勾画19个动脉壁感兴趣区。将1 h dPET扫描图像重建为10、20、30、40、60 min dPET图像并与1 h静态、2 h延迟PET图像比较。比较活动性炎症组与非活动性炎症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不同扫描时间dPET与静态PET图像质量[包括病灶靶本比(TBR)、病灶对比度噪声比(CNR)]及活动性病灶检出率。结果共纳入8例患者的152支血管,其中男3例,女5例,年龄21~40岁。4例活动性炎症组患者共检测出68支(89.5%)病变血管,4例非活动性炎症组患者共检测出50支(65.8%)病变血管(P=0.001)。10、20、30、40、60 min dPET的TBR分别为1.870(1.301,2.815)、2.991(1.926,4.265)、3.310(2.308,4.786)、3.315(2.333,4.361)、2.986(2.177,4.344),CNR分别为-0.799(-1.356,0.300)、0.691(-0.212,1.900)、1.563(0.550,2.778)、2.236(1.012,3.271)、2.344(1.324,4.134),均逐渐增高(均P趋势<0.001);30、40、60 min dPET TBR和40、60 min dPET CNR均分别高于1 h静态和2 h延迟PET(均P<0.001)。活动性炎症组与非活动性炎症组患者不同扫描时间dPET、1 h静态、2 h延迟PET的病变血管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30 min dPET扫描病变血管检出率分别为60.5%(46支)和31.6%(24支),40 min dPET为81.6%(62支)和44.7%(34支),均高于1 h静态PET的42.1%(32支)和9.2%(7支)(均P<0.05);两组患者40 min dPET扫描病变血管检出率均高于2 h延迟PET的50.0%(38支)和30.3%(23支)(均P<0.001)。结论缩短时间dPET-CT扫描对TA患者动脉活动性评估具有可行性,dPET-CT扫描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