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晓红

作品数:7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军区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肝炎
  • 4篇病毒
  • 3篇肿瘤
  • 2篇毒性肝炎
  • 2篇血清
  • 2篇乙型
  • 2篇乙型肝炎
  • 2篇细胞
  • 2篇患者血清
  • 2篇肝炎病毒
  • 2篇病毒性
  • 2篇病毒性肝炎
  • 1篇凋亡
  • 1篇性感染性疾病
  • 1篇性疾病
  • 1篇血细胞
  • 1篇炎症
  • 1篇炎症反
  • 1篇炎症反应
  • 1篇乙型肝炎病毒

机构

  • 7篇北京军区总医...
  • 1篇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张晓红
  • 5篇陈乃玲
  • 3篇武珊珊
  • 3篇邓涛
  • 3篇陈天宝
  • 2篇刘倩
  • 2篇彭晓君
  • 2篇邓燕林
  • 1篇汪毅
  • 1篇胡大荣
  • 1篇蒋瑞英
  • 1篇袁香庆
  • 1篇安平
  • 1篇武珊珊
  • 1篇任永强
  • 1篇姚鹏
  • 1篇王宇
  • 1篇贾克明
  • 1篇安萍
  • 1篇刘端祺

传媒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华人消化杂志
  • 1篇急诊医学

年份

  • 1篇2001
  • 2篇1998
  • 3篇1997
  • 1篇199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北京地区发生庚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
1997年
庚型肝炎病毒(GBV-C/HGV)是最近被证实的一种致人类肝炎病毒,用RT-PCR法以GBV-C的5′端非编码区的序列为引物,对北京地区41例非A~E病毒性肝炎患者检测,发现有26.8%的GBV-C感染者。他们的临床表现为:ALT反复低水平异常,具有轻型慢性肝炎的表现。值得注意的是,虽然GBV-C可通过血液传播,但本组大部分GBV-C患者无输血史。说地区较高的GBV-C感染率值得重视。
安萍陈乃玲王宇邓燕林彭晓君张晓红
关键词:庚型肝炎RT-PCR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区基因免疫小鼠细胞免疫应答研究被引量:3
1998年
目的观察小鼠对HBV核心区基因疫苗的免疫应答。方法将经过基因修饰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区基因定向克隆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构建成HBV核心区基因疫苗(pcDNA-HBV),给Balb/c小鼠多点肌肉注射,2周后追加免疫一次,用竞争抑制酶联法及MTT法检测小鼠血清抗-HBc及脾细胞对HBcAg的特异性增殖反应。结果免疫接种2周后小鼠血清抗-HBc均阳性,持续12周以上,脾细胞对HBcAg的刺激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cDNA-HBV在Balb/c小鼠体内既可诱导体液免疫应答。
邓涛武珊珊陈天宝姚鹏张晓红陈乃玲贾克明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区基因免疫细胞免疫应答
细胞凋亡在病毒性肝炎及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被引量:4
1997年
目的:细胞凋亡(Fas)参与免疫调节及清除病毒,本文就Fas与慢性肝病中组织学活动指数、谷丙转氨酶及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的关系作一分析,以期了解Fas在慢性肝病中的意义。方法:以Kiyoshi半定量法对49例慢性肝病患者肝组织的Fas表达进行了分析,部分患者进行了随访。其中慢性活动性肝炎(CAH)25例,肝硬化(LC)6例,原发性肝癌(HCC)18例。结果:25例CAH中18例占72%阳性,多呈弥漫型分布。门脉或门脉周围炎症重者阳性信号明显。ALT升高、HAI分值高者Fas呈高表达。在CAH细胞凋亡和坏死并存。原发性肝癌癌组织的Fas表达为片状或点状分布。INF治疗后肝组织Fas表达增虽。
陈乃玲刘倩邓涛邓燕林张晓红鲁芳芳陈天宝武珊珊
关键词:细胞凋亡病毒性肝炎干扰素肝肿瘤原发性肝癌
慢性肝病患者外周血细胞凋亡配体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1997年
慢性肝病患者外周血细胞凋亡配体的表达及意义陈乃玲刘倩邓涛张晓红陈天宝武珊珊病毒性肝炎时,除细胞坏死外,在肝细胞表达的Fas和在细胞毒性T细胞(CTLs)表达的Fas配体(FasL)发生作用,导致凋亡也是机体清除病毒的重要原因。FasL的表达不限于CT...
陈乃玲刘倩邓涛张晓红陈天宝武珊珊
关键词:慢性病毒性肝炎配体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cAg与HBV复制指标的关系被引量:5
1998年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cAg与HBV复制指标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11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了HBcAg检测,并同时进行酶联法乙肝五项、地高辛法HBVDNA检测,其中237例进行乙肝DNA聚合酶(DNAP)检测.结果HBcAg阳性组的HBVDNA检出率(776%),明显高于HBcAg阴性组(355%,P<001);在HBcAg阴性组中,抗HBe阳性者仍能检出299%(44/147)HBVDNA者阳性;HBeAg,HBcAg均阳性者其HBVDNA和DNAP的检出率高达859%;其他依次为HBeAg、抗HBe和HBcAg均阳性者714%,抗HBe,HBcAg阳性者692%,HBeAg阳性,HBcAg阴性者684%,抗HBe阳性,HBcAg阴性者276%.结论血清HBVDNA,DNAP,HBeAg和HBcAg均是反映乙肝病毒复制的敏感指标,抗HBe的出现并不表示病毒复制停止,应参考其他病毒复制指标情况.各种指标的不同组合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患者体内病毒复制状况.
张晓红安平鲍秋莉陈乃玲
关键词:乙型肝炎HBCAGHBV
经皮射频毁损治疗肝脏肿瘤的近期疗效观察被引量:8
2001年
目的:观察经皮射频毁损治疗肝脏肿瘤的近期疗效,探讨其最佳适应证和治疗相关因素。方法:应用RF2000型射频治疗仪、LeVeen多弹头射频电极,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毁损,对60例肝脏肿瘤患者(87个肿瘤)进行了72次治疗,分别观察其毁损范围、AFP水平、肝功能反应、并发症等。结果:原发性肝癌肿瘤直径小于5cm者1次性完全毁损61.11%(11/18),3例2次治疗1例完全毁损;肿瘤直径5~10cm者31例2例1次性完全毁损(6.45%),其余均大部或部分毁损,2次治疗6例毁损范围扩大,均未完全毁损;直径大于10cm者11例1次治疗仅部分毁损,2次治疗2例仍有较大肿瘤组织残余。转移癌均为多发,肿瘤结节2~8个不等,1次治疗均未完全毁损,1例2次治疗效果不明显。术后复查,38例原发性肝癌(PHC)AFP升高者,15例AFP明显降低(39.47%),肿瘤直径小于5cm者AFP下降率为76.92%(10/13),5例完全阴转(38.46%)。所有患者均出现轻度的肝功能损害;并发自限性腹腔出血2例,胆漏、气胸各1例;3例肝硬化明显、且毁损范围较大者并发中、少量腹水,内科治疗均恢复。结论:经皮射频毁损治疗肝脏肿瘤是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直径小于5cm的PHC或转移癌多可完全毁损,直径大于5cm者分次治疗,能明显减小肿瘤体积。
汪毅胡大荣任永强袁香庆张晓红彭晓君刘端祺
关键词:肝脏肿瘤射频毁损
急性感染性疾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测定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
1993年
测定了24例各种急性感染性疾病和21例正常人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活性。结果发现,正常人血清肿瘤坏死因子均在正常范围内,而24例感染性疾病患者中有13例肿瘤坏死因子升高,认为各种急性感染性疾病发病初期的症状,如寒战,高热,食欲差等症状均与肿瘤坏死因子有一定的联系,即肿瘤坏死因子参与了炎症反应过程。
李春盛朱丽南蒋瑞英赵卉贾风兰武珊珊张晓红
关键词:感染性疾病肿瘤坏死因子血清急性炎症反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