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宏军

作品数:26 被引量:187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领域

  • 24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9篇小麦
  • 7篇性状
  • 7篇育种
  • 7篇麦区
  • 7篇黄淮
  • 7篇分子标记
  • 6篇冬麦
  • 6篇冬麦区
  • 6篇基因
  • 5篇霉病
  • 5篇抗性
  • 5篇黄淮冬麦区
  • 5篇赤霉
  • 5篇赤霉病
  • 4篇小麦品种
  • 4篇矮败
  • 4篇矮败小麦
  • 3篇水稻
  • 3篇穗发芽
  • 3篇抗赤霉病

机构

  • 26篇中国农业科学...
  • 10篇石家庄市农林...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安徽农业大学
  • 2篇安徽省农业科...
  • 2篇河北省农林科...
  • 2篇河南农业大学
  • 2篇湖北省农业科...
  • 2篇江苏省农业科...
  • 2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河北科技师范...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山西农业大学
  • 1篇山西大学
  • 1篇新疆生产建设...

作者

  • 26篇张宏军
  • 17篇周阳
  • 15篇杨丽
  • 14篇刘宏伟
  • 12篇李洪杰
  • 5篇高用明
  • 5篇于广军
  • 3篇项超
  • 3篇石英尧
  • 2篇刘秉华
  • 2篇马鸿翔
  • 2篇夏加发
  • 2篇宿振起
  • 2篇朱苓华
  • 2篇李泽福
  • 2篇崔磊
  • 2篇徐正进
  • 2篇邱丹
  • 2篇孟令志
  • 2篇买春艳

传媒

  • 6篇麦类作物学报
  • 5篇作物学报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农业科技通讯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中国种业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分子植物育种
  • 1篇第八届全国小...

年份

  • 2篇2025
  • 2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0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麦品种轮选103幼穗分化特点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培育高产早熟品种是冀中南地区小麦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培育适宜冀中南地区种植的高产早熟品种,除了关注穗分化各个阶段都表现出较快的速度外,应重视加快穗分化中后期的发育速度。轮选103是2015年冀中南地区审定的高产早熟品种。本研究通过对轮选103穗分化的观察,并与不同熟期的代表性品种石4185和济麦22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轮选103除表现在各个穗分化阶段都比晚熟品种发育快以外,主要表现在穗分化的中后期发育速度较快。
于立强于广军李辉利张朋伟郑书海周阳张宏军
关键词:早熟
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轮选149的选育及其配套栽培技术
2022年
轮选149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赵县实验基地合作,以烟农19为母本、7939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后代经系谱法选择育成的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2017-2018年度、2018-2019年度国家北部冬麦区水地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分别为7154 kg/hm^(2)和8546 kg/hm^(2),比对照品种中麦175分别增产4.0%和3.8%;2019-202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8232 kg/hm^(2),比中麦175增产7.6%。2021年通过国审。本文作者介绍了该品种的育种背景、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栽培技术。
于立强张娟于广军赵军涛张宏军李洪杰杨丽刘宏伟周阳
关键词:选育栽培技术
基于矮败小麦分子育种策略培育黄淮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轮选20
2024年
【目的】针对黄淮冬麦区抗赤霉病小麦品种短缺问题,开展产量与赤霉病抗性协同改良,为该麦区培育高产抗赤霉病小麦新种源。【方法】以苏麦3号为供体亲本(抗源),以矮败周麦16、周麦16、轮选136和轮选6号为受体亲本,利用骨干亲本矮败小麦结合Fhb1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双单倍体(double haploid,DH)技术(简称矮败小麦分子育种策略)快速获得DH系,并对这些稳定品系进行株高、抽穗期和产量等主要农艺性状评价和赤霉病抗性鉴定。【结果】共获得51份半冬性、矮秆、白粒且携带Fhb1的DH系。在2个环境(2020河南和2020北京)下,51份DH系平均病小穗数分别为5.7和7.3,平均严重度分别为27.7%和35.2%,与中感对照淮麦20无显著差异;平均每公顷产量为8.3 t,略低于对照品种周麦18(8.5 t)。结合赤霉病抗性和主要农艺性状综合评价结果,选择DH116(轮选20)作为重点系进一步进行赤霉病抗性和农艺性状鉴定。单花滴注接种鉴定发现,轮选20在4个环境下均达到中抗-高抗对照抗性水平;每公顷产量在2个环境下均高于对照品种周麦18,每穗小穗数和千粒重显著高于对照(P<0.05),且比对照抽穗更早、植株更矮(P<0.05)。轮选20两年区试分别比对照百农207增产4.6%和1.7%,生产试验比对照增产3.5%;区试利用喷雾和单花滴注2种接种方法综合评价轮选20为中感-中抗赤霉病。分子标记检测发现,轮选20携带半矮秆基因Rht-D1b;在已知春化基因Vrn-A1、Vrn-B1和Vrn-D1位点均携带隐性等位基因。通过小麦660K SNP芯片分析显示,轮选20与4个亲本有64.7%SNP是一致的,亲本周麦16、轮选136、轮选6号和苏麦3号对轮选20的直接遗传贡献率分别为69.8%、12.6%、6.1%和11.5%。【结论】利用矮败小麦分子育种策略,实现了小麦高产和赤霉病抗性协同提高,培育出符合黄淮冬麦区生态类型的高产抗赤霉病小麦品种轮选20。
买春艳刘易科刘易科刘宏伟李洪杰杨丽吴培培周阳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矮败小麦双单倍体黄淮冬麦区
利用选择导入系QTL聚合设计方法改良水稻产量相关性状被引量:2
2012年
培育和种植高产水稻品种是解决粮食短缺危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利用轮回亲本明恢86和供体亲本ZDZ057、辐恢838和特青构建了3个BC2F4高产选择导入系群体,从中选择5个稳定的高产导入系培育了4个聚合群体WD135/WD190、WD190/WD250、WD208/WD258、WD135/WD258。通过对4个F4聚合群体进行大田表型鉴定,考察产量及其相关性状。选取55个SSR多态性标记对聚合群体进行基因型鉴定,并利用性状-标记间的单项方差分析进行产量及相关性状的QTL检测和根据遗传搭车理论对增产的聚合系基因型的分析结果进行卡方检测。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穗长和单株产量在所有4个聚合群体中都存在显著或者极显著基因型差异,抽穗期没有差异,其余性状在不同群体中表现不尽一致。在4个聚合群体中,一共有57个聚合系产量高于轮回亲本,增产幅度从0.36%~72.7%,其中有40个聚合系高于其各自的聚合亲本。与轮回亲本和导入系亲本相比,高产聚合系的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每穗颖花数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高产聚合系增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每穗颖花数得到了改良。利用卡方检验和单项方差分析分别检测到22和20个与产量及相关性状有关的QTLs,其中10个QTL与前人定位的结果一致。聚合亲本携带的QTL在聚合群体的效应与导入系群体估算的不完全一致。说明利用选择回交导入系进行复杂性状聚合改良虽然可以部分消除QTL与遗传背景的互作,但是QTL之间的上位性互作可能仍然起着一定的作用。本研究采取的产量聚合系定位方法可靠性较好,为复杂性状的聚合系定位提供了一个新途径。
沈潜张宏军项超李飞韩梅高用明石英尧
关键词:水稻选择导入系聚合育种QTL
优质强筋小麦品种轮选49的选育被引量:3
2023年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赵县实验基地以烟农19为母本、师栾02-1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育成优质、高产、抗寒、抗倒伏、早熟小麦品种轮选49。该品种于2021年分别通过黄淮冬麦区北片国家审定(国审麦20210150)和黄淮冬麦区南片河南省审定(豫审麦20210044),2023年进入农业农村部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介绍了轮选49的选育过程、品种特征、栽培技术要点及育种经验体会,并对今后优质强筋小麦育种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于立强于广军张娟赵军涛张宏军杨丽吴培培周阳
关键词:小麦育种栽培技术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定位与挖掘小麦氮高效基因
2025年
挖掘小麦氮高效的种质和基因资源,揭示其分子机制和遗传效应,是当前小麦氮效率研究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本研究以255份不同小麦品种组成的自然群体为试验材料,对每个品种1叶1心幼苗分别进行低氮(low nitrogen,LN, 0.05 mmol L^(-1)NO_(3)^(-))和充足供氮(sufficient nitrogen, SN, 1.00 mmol L^(-1)NO_(3)^(-)) 2个水培条件处理,培养28 d后,在低氮和充足供氮处理下测定17个表型指标,通过对55KSNP芯片进行质控过滤筛选出38,215个高质量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s)位点,结合FarmCPU、MLM以及MLM+Q+K模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该群体在LN和SN水平下17个表型指标比值(LS, LN/SN)的频率分布均呈正态分布,对17个LS指标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1161个显著位点(P≤0.001),发现有103个标记至少在2个模型中同时被检测到,有8个SNP至少关联了4个性状,其中AX-110548993(3B)和AX-111802919(4D)为新位点。2个新位点上下游5Mb范围区间内含有267个候选基因,其中位于4D染色体上的SNPAX-111802919包括3个直接参与或调控氮吸收转运的候选基因:TraesCS4D02G361500编码硝酸盐转运蛋白(NRT1.1),TraesCS4D02G362100编码锌指蛋白CONSTANS-LIKE 1, TraesCS4D02G362800编码1个GATA转录因子蛋白。
赵超男王金凤张玉张丽李瑞琦王鹏飞李鸽子张宏军虞波康国章
关键词:小麦氮效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候选基因
利用Fhb1基因功能标记选择提高黄淮冬麦区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被引量:49
2018年
赤霉病已上升为黄淮冬麦区的主要病害,提高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成为该麦区主要的育种目标之一。宁麦9号、生选6号、建阳798、建阳84、苏麦3号和宁麦13均携带Fhb1基因,对赤霉病表现中抗水平以上。本研究以这6个品种(系)为供体,分别与高感赤霉病的周麦16矮败小麦近等基因系杂交和回交,构建6个回交群体。利用Fhb1基因的KASP标记在回交后代中进行基因型分析,分别选择携带和不携带Fhb1基因的可育株,对后代株系进行单花滴注接种鉴定和田间病圃自然鉴定。回交后代携带Fhb1家系整体抗性达到中感,比不携带Fhb1家系的平均病小穗数低4.2(P<0.01),平均病情指数低4.0,比轮回亲本周麦16的平均病小穗数和病情指数分别低8.1(P<0.01)和28.4(P<0.01)。不同供体品种(系)回交后代在赤霉病抗性上表现出明显差异,以生选6号为供体的回交后代家系抗性表现最好。本研究表明,利用Fhb1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黄淮冬麦区小麦品种的赤霉病抗性水平。
张宏军宿振起柏贵华张旭张旭马鸿翔邓云买春艳于立强刘宏伟刘宏伟杨丽李洪杰
关键词:赤霉病抗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利用Fhb1基因分子标记辅助回交育种法改良黄淮冬小麦赤霉病抗性被引量:5
2021年
黄淮冬麦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程度年际间变化较大,给赤霉病抗性品种的田间选择造成很大困难,因此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技术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为明确Fhb1基因在轮选136背景下对赤霉病抗性的影响,本研究以6个长江中下游麦区抗赤霉病品种(系)为供体,与黄淮冬麦区骨干亲本周麦16的矮败小麦近等基因系进行杂交,并分别与周麦16及其衍生品系轮选136进行2次回交,创建6个BC2回交育种群体。利用功能标记跟踪后代Fhb1基因,结合单花滴注接种和自然发病鉴定,检测分子标记选择的效果。根据三个环境表型鉴定结果,发现161个携带Fhb1抗性等位基因(Fhb1-R)的BC2F3株系平均病小穗数和严重度均低于中感赤霉病对照淮麦20和轮回亲本轮选136。其中,60个BC2F3株系(37.3%)的病小穗数和严重度在三个环境下表现一致,显著低于淮麦20。在入选的122个BC2F4品系中,93个品系(76.2%)的赤霉病抗性优于淮麦20,36个品系(29.5%)优于或相当于中抗对照扬麦158。基因型分析结果表明,赤霉病抗性优于淮麦20的93个BC2F4品系除了携带Fhb1-R外,还携带轮选136的抗性位点Qfhb.7D。本研究为黄淮冬麦区小麦抗赤霉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了重要信息和育种材料。
代旭冉黄义文李腾邓云苏研买春艳于立强于广军李辉利刘宏伟杨丽周阳张宏军李洪杰
关键词:小麦矮败小麦
国内外153份小麦种质条锈病抗性鉴定与评价被引量:7
2024年
【目的】条锈病是威胁小麦安全生产的重要真菌病害,了解国内外育种材料抗性水平和抗病基因的分布,发掘新的抗性资源,为提高抗病基因利用效率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中国当前条锈菌优势生理小种CYR33和CYR34对153份国内外小麦育种材料进行苗期抗性鉴定,于2018—2019、2019—2020和2020—2021年,在湖北鄂州,利用这两个小种对供试材料进行成株期抗性鉴定;结合已知抗性基因Yr5、Yr9、Yr10、Yr15、Yr17、Yr18、Yr26、Yr29和YrSP等功能标记或紧密连锁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型检测。【结果】苗期结果显示,10份材料对CYR33表现免疫(反应型IT为0),包括7份国内材料(即山农28、漯麦163、石麦13、中意6号、郯麦98-2、中麦175和泰山21)和3份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材料(CIM-53、CIM-60和CIM-71);仅2份国内材料在苗期对CYR34小种表现免疫(郯麦98-1和山农102)。此外,成株期条锈病田间鉴定显示,64份材料在田间3年均表现出稳定抗性(最终严重度≤5%),包括7份国内材料和57份CIMMYT材料。利用抗病基因功能标记或紧密连锁分子标记检测显示,153份材料中携带Yr9、Yr10、Yr17、Yr18、Yr26、Yr29和YrSP抗性基因的材料分别有31、23、73、2、4、50和2份,未检测到含有Yr5和Yr15的材料。综合苗期和成株期表型,仅CIM-53对2个生理小种在苗期和成株期均表现为免疫(IT=0,严重度为0),分子标记检测显示,该材料可能含有已知抗病基因Yr17和Yr29。【结论】国内外153份小麦种质对当前条锈菌流行生理小种的抗性主要以成株抗性为主,其中国内小麦品种主要携带Yr9、Yr10和Yr26抗性基因,而CIMMYT小麦品系则携带Yr17、Yr18和Yr29为主,表明通过聚合1—2个非免疫苗期抗性基因和2—3个成株抗性基因,在成株期多个环境条件下均表现出近免疫抗性水平,是CIMMYT小麦品系保持持久抗性的主要原因。亟待广泛挖掘抗源,发掘新的抗病基因,充�
周警卫叶博伟张朋飞张宇庆郝敏尹毓若袁婵李志康李顺达夏先春何中虎张宏军兰彩霞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苗期抗性成株抗性抗病性鉴定
小麦多酚氧化酶基因Ppo-A1和Ppo-D1位点等位变异与穗发芽抗性的关系被引量:3
2021年
Ppo-A1和Ppo-D1是控制小麦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活性的关键基因。有报道PPO活性与穗发芽抗性有关,但Ppo-A1和Ppo-D1位点不同等位变异对穗发芽抗性的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利用248份我国主栽小麦品种3年发芽指数,结合Ppo-A1和Ppo-D1位点等位变异分型结果,研究两个位点不同等位变异及其等位变异组合与穗发芽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发芽指数主要受年份、Ppo-A1位点和Ppo-A1×Ppo-D1互作共同影响。在Ppo-A1位点,携带低PPO活性等位变异Ppo-A1b的小麦品种发芽指数显著低于携带高PPO活性等位变异Ppo-A1a的品种,平均发芽指数相差5.22%;相反,在Ppo-D1位点携带低PPO活性等位变异Ppo-D1a品种的发芽指数高于携带高PPO活性等位变异Ppo-D1b的品种,但差异不显著。在4种等位变异组合中,Ppo-A1bPpo-D1b组合类型品种的发芽指数最低。上述Ppo-A1位点等位变异与穗发芽抗性的关系在轮选13×济麦20 F2及F2:3分离群体中得到验证。PPO活性和Ppo-A1相对表达量均与发芽指数呈显著正相关。本研究表明,Ppo-A1b等位变异的分子标记可以有效地用于穗发芽抗性辅助选择。
黄义文代旭冉刘宏伟杨丽买春艳于立强于广军张宏军李洪杰周阳
关键词:小麦多酚氧化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