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一博

作品数:5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篇司法
  • 3篇诉讼
  • 3篇民事
  • 3篇民事诉讼
  • 2篇司法确认
  • 2篇诉讼法
  • 2篇效力
  • 2篇民事诉讼法
  • 2篇民诉法
  • 1篇当事
  • 1篇当事人
  • 1篇调解
  • 1篇调解协议
  • 1篇信用原则
  • 1篇司法解释
  • 1篇诉权
  • 1篇判决
  • 1篇判决效力
  • 1篇主观
  • 1篇协同主义

机构

  • 5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5篇张一博
  • 1篇刘荣军
  • 1篇马军

传媒

  • 1篇湖南社会科学
  • 1篇河北科技师范...
  • 1篇中国检察官
  • 1篇法治论坛
  • 1篇中国民事诉讼...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司法确认后诉外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被引量:1
2014年
2013年《民事诉讼法》在第15章特别程序中增加了司法确认诉外调解协议法律效力的内容。这在立法上构建了司法确认诉外调解协议制度的基本框架。但这一规定仅仅把司法确认后的诉外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规定为强制执行力,而并没有对司法确认后诉外调解协议法律效力所应当包含的其他方面的内容做出突破性的规定。这就影响了ADR机制的合理构建。针对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在诉外调解协议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就有必要从应然的角度去分析司法确认后诉外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明确司法确认诉外调解协议后,产生当事人主观诉权丧失、既判力和司法确认案件事实预决效力的法律效力。
张一博
关键词:司法确认既判力
论我国民诉法中举证时限规定适用的若干问题——以民诉法的规定与相关司法解释的关系为视角被引量:1
2013年
《民事诉讼法》新增的有关举证时限的内容与《证据若干规定》和《举证时限规定的通知》中的相关内容存有一定程度的矛盾,即确定举证时限期间主体的范围相冲突,举证时限期间的长短不一致,举证时限适用的程序范围不协调,证据失权的适用标准宽严不统一。鉴于此,以《民事诉讼法》中举证时限制度的立法目的作为根本的评判标准,以《民事诉讼法》中举证时限的规定作为基本依据,以《证据若干规定》和《举证时限规定的通知》中的规定作为主要内容,从解释论的角度对它们做出梳理与评析,认为确定举证时限期间的主体应当是人民法院,举证时限的期间应当以三十日作为标准,举证时限适用于一审、二审和再审程序,严格适用证据失权的法律后果。
张一博陈琅
关键词:举证时限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
我国民诉法中人民法院与当事人的作用分担研究——以协同主义为视角被引量:2
2015年
我国民诉法第六十五条虽然是为完善举证时限制度而制定,但是实际上也起到了明确划分在当事人与人民法院之间关于案件事实的探知和解明的权限的功能。这种权限的划分符合协同主义的理念与基本内容,相应地,人民法院承担了证据提供的释明职责,当事人了承担诉讼促进义务。据此,在有限司法资源的客观现实中,两者共同推动民事诉讼过程中案件事实的发现,追寻实体正义的实现。
刘荣军张一博
关键词:协同主义
论民事诉讼监督规则中的诚实信用原则
2015年
2013年《民事诉讼监督规则》将诚实信用原则纳入其中,这对提升检察公信力,理顺人民检察院与人民法院之间权力监督与制约的关系,完善当事人权利保障体系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诚实信用原则应通过内约于心,外化于行,内外合一的方式实现其在民事检察监督中所应具有的功能和价值。
张一博马军
关键词:民事诉讼诚实信用
司法确认后的调解协议应当有判决效力的成因分析
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中新增确认调解案件协议的特别程序,虽然这从立法层面确立了司法确认调解协议制度的基本框架,但是在司法确认调解案件的效力层面并没有作出实质性突破,仍然是赋予其强制执行效力.这不利于ADR机制的合理构建.基于...
张一博
关键词:民事诉讼法司法确认调解协议判决效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