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燕芸
- 作品数:28 被引量:44H指数:4
- 供职机构:山西省眼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经费资助项目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治疗继发于病理性近视的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的疗效观察被引量:6
- 2017年
- 病理性近视(pathological myopia,PM)是50岁以下人群最主要的严重致盲性眼病之一,可继发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劈裂、后巩膜葡萄肿、黄斑出血、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形成等眼底病变.尤其是PM性CNV是导致高度近视患者中心视力下降甚至不可逆中心视力丧失的重要原因, 大约5%~10%的高度近视患者产生黄斑区CNV[1]. PM性CNV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种因素,如机械因素、遗传因素及脉络膜血液动力学因素等[2]可导致外层视网膜缺血,继而诱发CNV的产生. PM性CNV的治疗方式有多种,传统激光光凝治疗及玻璃体切除手术联合视网膜下CNV切除手术,治疗后患者视力恢复不理想,未得到广泛应用.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可以选择性地作用于CNV,阻塞新生血管以达到治疗目的,但PDT不能从根本上控制CNV的产生,治疗后复发率高. 研究已经证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PM性CNV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而随着基础及临床研究不断开展和深入,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已经成为PM性CNV热点和一线治疗方式. 康柏西普(conber-cept)是一种VEGF受体与人免疫球蛋白Fc段基因重组的融合蛋白, 可结合VEGF并竞争性抑制VEGF与受体结合,从而阻止VEGF受体激活, 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血管新生,达到治疗PM性CNV的目的. 本研究采用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玻璃体腔注射治疗PM性CNV,观察其安全性并对治疗效果进行研究.
- 师燕芸贾亚丁郑浩侯佳谢娟
- 关键词: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继发视网膜脱离病理性近视疗效观察眼用VEGF受体
-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患眼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前后的黄斑视功能评价被引量:12
- 2019年
- 目的评价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MCNV)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前后的黄斑视功能。方法前瞻性、无对照、非随机研究。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在山西省眼科医院确诊为MCNV并经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的21例2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9例9只眼(42.86%),女性12例12只眼(57.14%)。平均年龄(35.1±13.2)岁,平均屈光度(-11.30±2.35)D,平均眼轴长度(28.93±5.68)mm。采用1+PRN的治疗方案给予所有患眼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0.05 ml(含康柏西普0.5 mg)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每月常规复查随访,每次随访均行BCVA及MAIA微视野检查。对比分析患眼治疗前后BCVA及黄斑整体指数(MI)、平均光敏感度(MS)、固视状态改变情况。固视状态分为稳定固视、相对不稳定固视、不稳定固视3种。治疗前后BCVA、MI及MS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 检验;治疗前后固视状态比较采用 x2 检验。结果观察期内患眼平均注射治疗次数3.5次。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患眼logMAR BCVA分别为0.87±0.32、0.68±0.23、0.52±0.17、0.61±0.57;MI分别为89.38±21.34、88.87±17.91、70.59±30.02、86.76±15.09;MS分别为(15.32±7.19)、(21.35±8.89)、(23.98±11.12)、(22.32±9.04)dB。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3、6个月患眼BCVA(t=15.32、18.65、17.38,P<0.01)、MS(t=4.08、3.50、4.26,P<0.01)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患眼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0、2.42、2.58,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稳定固视、相对不稳定固视、不稳定固视患眼比例分别为28.57%、47.62%、23.81%,38.10%、47.62%、14.28%,38.10%、52.38%、9.52%及33.33%、57.14%、9.52%。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3、6个月稳定固视及相对不稳定固视患眼所占比例较治疗前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82、1.24、1.69,P>0.05)。结论MCNV患眼经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后BCVA、MS明显提高。
- 师燕芸郑太段薇谢娟郑东萍
- 光动力联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后视功能变化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观察单独光动力疗法(PDT)及单次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病理性近视(PM)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CG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确诊为PM继发黄斑区CNV,且CNV处于活动期患者38例(38眼)纳入本研究。非随机分组行单独PDT及单次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其中单独PDT治疗组21例(21眼),单次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组17例(17眼)。治疗前利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研究(ETDRS)视力表检查患者可读取的字母数,微视野计(MP-1)检查黄斑区中心20。平均光敏感度(MS),OCT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治疗后1、3、6个月随访,检查眼底并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及两组之间可读取字母数、黄斑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及MS值。若CN~再次渗漏,则需重复治疗。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6个月.单独PDT治疗组及单次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组可读取字母数、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及MS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独PDT治疗组:t=-4.45、10.72、-8.62,P〈0.01;单次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组:t=-9.28、8.72、-11.54,P〈0.01)。治疗后1、3、6个月,两治疗组间可读取字母数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次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组MS值高于单独PDT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6、-2.15、-2.50,P〈0.05)。结论单次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较单独PDT治疗能稳定、改善PM性CNV患者视网膜敏感度,但需随机、大样本研究证实。
- 师燕芸梁忠英杨继红郑东平申仲华周国宏潘陆平段薇
- 关键词:脉络膜新生血管化光化学疗法玻璃体腔注射
-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经单独光动力疗法玻璃体腔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注射治疗后视功能变化
- 目的 比较病理性近视(PM)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经单独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及单次PDT联合玻璃体腔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注射治疗后视功能变化.方法 2009年1月到2010年9月就诊...
- 师燕芸梁忠英杨继红郑东萍申仲华周国宏潘陆平
- 更昔洛韦经静脉及玻璃体腔注射联合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
- 目的 对更昔洛韦经静脉及玻璃体腔注射联合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研究.方法 回顾性研究自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10年中,在我院确诊为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并收住入院治疗的患者71...
- 师燕芸郑浩郑东萍潘路平
- 关键词:急性视网膜坏死更昔洛韦视功能
- 超广角眼底成像在病理性近视周边视网膜形态改变中的诊疗价值被引量:2
- 2021年
- 随着高度近视患病率增加^([1-3])和年轻化趋势^([4,5]),近视低龄化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近视是指眼在调节放松状态下,来自5 m外的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其聚焦在视网膜之前,这将导致视网膜上不能形成清晰像,一般依据近视程度可分为轻度近视、中度近视、高度近视。轻度近视是指屈光度数≤-3.00 D;中度近视屈光度数为-3.00~-6.00 D;而高度近视>-6.00 D。而依据病情进展可分为单纯性近视和病理性近视,单纯性近视一般是指屈光度数<-6.00 D,一般眼底无异常改变,可用相应的镜片将视力矫正至正常。
- 茹月师燕芸
- 关键词:近视程度单纯性近视中度近视轻度近视
-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联合地塞米松植入剂治疗对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眼视盘周围血流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探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联合地塞米松植入剂(DEX)治疗对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患眼视盘周围血流密度的影响。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2023年4月至2024年4月于山西省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初发非缺血型CRVO伴黄斑水肿(ME)患者33例33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眼均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3次)联合DEX(1次)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3、6个月采用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仪测量视盘周围3 mm×3 mm范围内视网膜浅层血管复合体(SVC)、深层血管复合体(DVC)、视盘周围放射状毛细血管(RPC)的血流密度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采用Shapiro-Wilk检验评估数据正态性,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非参数检验。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RNFL厚度与SVC、DVC、RPC血流密度的相关性。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3、6个月SVC、RPC血流密度变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治疗后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92、−2.070,P=0.012、0.042),治疗后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个月DVC血流密度呈上升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RNFL厚度与DVC血流密度呈负相关(r=−0.768,P<0.001);与SVC、RPC血流密度呈正相关(r=0.288、0.398,P=0.040、0.004)。结论抗VEGF药物联合DEX治疗可显著改善CRVO患眼视盘周围血流分布,表现为SVC和RPC血流密度降低,而DVC血流代偿性增加;RNFL厚度变化与不同血管层血流密度密切相关。
- 徐敏黄国海师燕芸
- 糖皮质激素联合环孢素A治疗白塞氏病葡萄膜炎的临床研究
- 目的:回顾性分析糖皮质激素联合环孢素A治疗白塞氏病葡萄膜炎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9月到2014年11月白塞氏病患者11例。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白塞氏病,且经眼底检查及眼底荧光造影检查确诊具有葡萄膜...
- 师燕芸郑东萍郑浩潘路平
-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疗法葡萄膜炎
- 半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特发性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一例
- 2012年
- 患者男,55岁。因双眼间断性视物不清2~3年于2011年3月24日来我院就诊。患者约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反复发作的视物模糊、视物变形等不适。
- 师燕芸梁忠英杨继红
- 关键词:光化学疗法
- 超广角眼底成像技术在变性近视周边视网膜形态改变中的应用
- 2022年
- 目的分析超广角眼底成像系统检查发现的远周部视网膜异常改变的种类和发生率。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随机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在山西省眼科医院门诊就诊的变性近视患者59例(118只眼), 均接受了OCT及Optos California 200度超广角激光扫描眼底照相自发荧光(UWAF)检查。其中16例(32只眼)疑似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 行超广角荧光素底造影(UWFA)。有患者按眼轴长度分为<30 mm组(66只眼)和≥30 mm(52只眼)组, 比较两组周边视网膜异常改变的发生率。结果眼轴长度≥30 mm组与眼轴长度<30 mm组相比:非压迫变白[48.08%(25/52)vs.28.79% (19/66),χ^(2)=4.63, P=0.031]、周边视网膜格子样变性[30.77%(16/52)vs.10.61%(7/66), χ^(2)=7.54, P=0.006]及视网膜裂孔或脱离[21.15%(11/52)vs.7.58(5/66), χ^(2)=4.58, P=0.032]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确诊为CNV者32只眼中眼轴长度≥30 mm组17只眼和眼轴长度<30 mm组15只眼行UWFA检查, 两组患者的微动脉瘤[58.82%(10/17)vs.20.00%(3/15),χ^(2)=4.98, P=0.026]、远周部视网膜无灌注区[52.94%(9/17)vs.13.33%(2/15), χ^(2)=5.54, P=0.019]和荧光素钠渗漏[76.47%(13/17)vs.40.00% (6/15),χ^(2)=4.39, P=0.036]相比,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广角激光扫描眼底成像系统能够发现变性近视远周部视网膜结构及血管走行的异常, 能为诊断变性近视眼底病变、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提供参考价值。
- 茹月师燕芸董京艳吴子旭袁红
- 关键词:近视眼底视网膜检眼镜超广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