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宜云
- 作品数:16 被引量:34H指数:3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病毒唑对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影响
- 1992年
- 用双盲,对照法观察病毒唑对165例发病4天以内的流行性出血热患者(治疗组91例,对照组74例)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的变化。用药后,病毒唑组增高的白细胞的下降,降低的血小板的回升,在第2、4、6研究日,较对照组明显(P<0.05,P<0.01)。类白血病反应,亦较对照组低(P<0.05)。表明:病毒唑在病程早期应用,可阻断病情的发展,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从而降低病死率。
- 杨自成王启南牛春生罗康田宁宜云吴辉
- 关键词:病毒唑流行性出血热药理学
- 拉米夫定治疗HBV低水平复制慢性乙型肝炎59例
- 2005年
-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对乙型肝炎病毒 (HBV)低水平复制的慢性乙型肝炎 (CHB)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肝功能反复异常、HBeAg阴性和斑点杂交法(DOT)检测HBVDNA阴性、聚合酶链反应法 (PCR)检测HBVDNA阳性的 119例CHB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 59例给予拉米夫定 100mg·d 1,po,qd;对照组 60例给予一般保肝、降酶、对症治疗。疗程均为 1a。两组每个月复查肝功能,每 3个月复查HBVDNA(PCR)。结果 疗程结束时,治疗组 56例HBVDNA(PCR)转阴, 52例肝功能完全恢复正常;对照组仅 6例HBVDNA转阴, 31例肝功能恢复正常。结论 拉米夫定对以DOT检测HBVDNA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
- 代永安宁宜云吴辉高世成骆名其
- 关键词:拉米夫定斑点杂交法
- α—干扰素及其与胸腺肽联用治疗HBV前C区变异株感染者的初步观察
- 2001年
- 代永安宁宜云等
- 关键词:Α-干扰素胸腺肽抗病毒治疗
- 有饮酒史乙肝肝硬化患者实验室检查
- 1996年
- 马北阳唐翠娥贺学梅宁宜云姜有枝吴辉
-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硬变饮酒
- 病毒唑对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影响
- 1989年
- 用双盲、对照法,观察病毒唑对发病4天以内的165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治疗组91例、对照组74例)病程中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的变化。用药后,病毒唑组增高的白细胞的下降,降低的血小板的回升,在第2,4、6研究日,较对照组明显(P<0.05及<0.01)。类白血病反应,亦较对照组低(P<0.01)。淋巴细胞百分数及异型淋巴数,分别在第2、4、10研究日较对照组低(P<0.05)。表明:病毒唑具有抗-EHF病毒感染的作用。如在病程早期应用,可阻断病情的发展,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从而降低病死率。
- 杨自成王启南牛春生罗康田宁宜云吴辉
-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唑白细胞
- 37例老年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和近期随访观察
- 1996年
- 观察我院住院的血清 PCR 法 HCV-RNA 阳性、印岁以上单纯丙型肝炎患者37例。1.输血是传播丙肝的主要途径。表明,目前我国的血源污染严重,急需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净化血源。2.老年丙肝重度黄疽(>300μmol/L)者相对较多,病情亦较重。3.老年丙肝的转慢率高,本组患者凡病程超过半年者,均已演变成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 杨自成宁宜云朱梅芳
-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因输血
- 93例老年肝炎患者病因分析被引量:4
- 1996年
- 检测93例老年肝炎患者血清甲、乙、丙、丁、戊五型肝炎病毒标志,其中甲肝9例(9.68%)、乙肝40例(43.01%)、丙肝30例(32.26%)、丁肝5例(5.38%)、戊肝12例(12.90%),其中重叠感染19例(24.68%).另有15例(16.13%)未能明确病因,提示可能存在五型以外的肝炎病毒。既往无肝炎病史的老年肝炎患者中,丙肝最多,戊肝次之,甲、乙肝明显减少。
- 戴永安唐翠娥吴辉姜友枝宁宜云
- 关键词:老年人肝炎肝炎病毒病因
- 慢性肝病患者血清和肝组织乙、丙型肝炎标志物的检测及意义被引量:3
- 1997年
- 目的:探讨血清免疫学标志物与血清、肝组织HBV DNA、HCV RNA的关系。方法:对病理诊断为慢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的22例患者进行了血清免疫学标志物、斑点杂交HBV DNA的检测,并采用PCR技术对血清、肝组织的HBV DNA、HCV RNA分别进行了检测。结果:8例病理诊断为慢性肝炎的患者血清HBsAg、抗-HBc、HBeAg、抗-HBe、抗-HBs、抗-HCV阳性者分别为3例、4例、0例、1例、2例、0例,斑点杂交HBV DNA阳性1例,血清、肝组织PCR HBV DNA阳性分别为4例、6例,HCV RNA阳性分别为3例、4例,14例病理诊断为肝炎后肝硬化的患者血清HBsAg\抗-HBc、HBeAg、抗-HBe、抗-HBs、抗-HCV阳性数分别为14例、4例、2例、7例、0例、3例,斑点杂交 HBV DNA阳性7例,血清、肝组织PCR HBV DNA阳性分别为10例、10例,PCR HCV RNA阳性4例、4例。结论:对乙、丙肝免疫学标志物的分析应结合PCR检测结果;慢性肝病病理学改变与感染HBV和/或HCV有关,以HBV感染为多见,少数为HCV感染;血清和肝组织PCR HBV DNA、HCV RNA具有一致性,血清检测结果基本可反映肝内病毒复制状况。
- 张常然骆名其杨自成宁宜云
- 关键词:肝疾病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
- 巨脾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脾细胞T亚群及淋巴细胞转化率的测定
- 1995年
- 测定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脾细胞T亚群及淋巴细胞转化率,结果表明,患者脾细胞CD_(4)^(+)/CD_(8)^(+)比值及淋转率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且与外周血中变一致。患者脾细胞活化后表达CD_(25)^(+)受体能力亦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晚血巨脾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但其免疫调节功能不同于正常脾脏,巨脾可能参与免疫抑制。
- 刘文中桂稀恩杨自成吴辉宁宜云
- 关键词:血吸虫病脾细胞T亚群淋巴细胞转化率
- 急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病毒血症与抗体反应及肝损害的关系分析被引量:1
- 1996年
- 对19例急性和2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丙型肝炎病毒(HCV)RNA、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和肝损害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进行了检测。在19例急性丙型肝炎发病初期,HCV-RNA 阳性19例(100.0%),抗-HCV 阳性11例(57.9%);2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HCV-RNA 阳性17例(85.0%),抗-HCV 阳性17例(85.0%)。急性丙型肝炎发病初期的 ALT 明显升高(P<0.05)。3个月后对10例急性和1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 HCV-RNA、抗-HCV、ALT 和TB 进行了复测,急、慢性丙型肝炎的上述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表明 HCV-RNA 较抗-HCV 更能全面反映 HCV 感染的实际情况,并有助于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
- 张常然宁宜云谢支度骆名其
- 关键词:病毒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