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灿
- 作品数:21 被引量:130H指数:7
- 供职机构: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 安徽省2016―2019年食源性疾病与气温的关系分析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分析安徽省食源性疾病与气温的关系,探讨滞后效应及识别易感人群。方法收集2016―2019年安徽省各市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以及同期气象数据。采用类Poisson回归的广义线性模型分析各市日均气温和食源性疾病的关系,然后采用Meta分析合并效应值。结果研究期间,安徽省共填报348958例食源性疾病病例,年均发病率0.13%。日均气温与食源性疾病发病呈线性关系,且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单日滞后中,其效应在当天(lag0)最大,效应值为1.0096(95%CI:1.0047~1.0190),即日均气温每增加1℃,当日食源性疾病发生风险增加1.0096倍。到滞后第3天及以后其效应无统计学意义。累积滞后中,lag05对应的RR值最大,为1.0199(95%CI:1.0126~1.0272)。亚组分析结果显示,<65岁年龄组较≥65岁年龄组更易受到影响。结论气温升高会增加食源性疾病的发病风险,且存在滞后效应,应加强对易感人群的预防。
- 朱建胜孟灿徐粒子赵云霞林超苏虹
-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气温
- 安徽省2016-2018年餐饮食品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6
- 2020年
- 目的了解安徽省餐饮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现状,为强化餐饮食品监管和预防食源性疾病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安徽省2016-2018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中样品采集和检测要求,2016-2018年共采集9类餐饮食品1314份,每份食品样品检测蜡样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以及沙门氏菌,分析致病菌检出率。结果2016-2018年安徽省共检测餐饮食品1314份,食源性致病菌总检出率为9.44%,不同年份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344,P<0.001),以2018年检出率最高;检测的4种致病菌,以蜡样芽孢杆菌检出率最高,为7.84%,沙门氏菌检出率最低,为0.38%;不同餐饮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以盒饭最高(18.64%);不同食品检测率最高的致病菌不一样,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蜡样芽孢杆菌在盒饭中检出率最高,达16.95%,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中式凉拌菜中检出率最高,为1.88%,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在寿司中检出率最高,为3.39%,沙门氏菌在热菜中检出率最高,为0.95%;餐饮食品样品以网店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最高,为17.25%,快餐店/小吃店/饮品店检出率最低,为2.00%。结论安徽省餐饮食品存在不同程度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现象,应加强此类食品的卫生监管,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 崔杰孟灿陈志飞李卫东
- 关键词:餐饮食品食源性致病菌食品安全
- 2014—2018年安徽省部分豆类及豆制品中硼含量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调查安徽省部分豆类及豆制品中硼本底含量范围。方法选取2014-2018年安徽省具有代表性的豆类(黄豆、绿豆和红豆)及豆制品[腐竹、千张和其他(豆皮、粉皮等)]样品,按照《2014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手册(食品中硼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标准操作程序)》和GB 5009.275-2016《食品中硼酸的测定》对所有样品中的硼和硼酸(硼砂)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豆类样品硼检出率为83.2%(159/191),硼含量的四分位数值(P25、P50、P75)和最大值分别为22.10、22.90、27.34和40.90 mg/kg;3种豆类中硼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豆类中硼含量的95%可信区间为5.52~34.24 mg/kg。豆制品硼检出率为84.5%(328/388),豆制品硼含量的四分位数值和最大值分别为5.99、20.07、38.25和51.47 mg/kg,3种豆制品中硼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豆制品中硼含量的95%可信区间为4.83~43.68 mg/kg;不同地区(皖南、皖北)豆类和豆制品中硼含量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安徽省豆类中硼含量为5.52~34.24 mg/kg,豆制品中硼含量为4.83~43.68 mg/kg。
- 崔杰刘柏林孟灿单晓梅李卫东
- 关键词:硼豆类豆制品违法添加
- 安徽省中小学生饮食相关知识行为分析被引量:8
- 2021年
- 目的了解安徽省2018年中小学生营养知识、食物喜好、饮食行为和食育体验活动现状,为相关部门制定学生营养改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安徽省淮北、蚌埠、马鞍山、合肥、芜湖5个地区随机抽取三年级及以上学生2045名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填式问卷收集营养知识、食物喜好、饮食行为和食育体验活动相关信息。结果中小学生营养知识总知晓率为38.3%,最好的饮料是白开水的知晓率最高(91.6%)。健康食物喜好总报告率为51.5%,奶及奶制品的喜好率最高(66.4%)。良好饮食行为总报告率为85.8%,大部分时候三餐按时按量的报告率最高(87.7%)。食育体验活动总报告率为25.0%,会收拾餐桌的报告率最高(73.0%)。>12岁学生更多地掌握营养知识(χ^(2)=28.8),≤12岁学生较好地具有健康食物喜好和良好饮食行为(χ^(2)值分别为31.3,77.6),女生更经常地参与摆放餐具和收拾餐桌(χ^(2)=12.2)(P值均<0.05)。结论中小学生营养知识掌握情况差,虽有明确的食物喜好,但存在不良饮食行为。应有针对性开展校园营养健康教育,加强家庭和学校合作,增加学生的食育体验活动机会,帮助中小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 陈志飞孟灿管恒燕彭爱玲鲁芬林超王小虎吴静李卫东
- 关键词:饮食习惯知识
- 2019年安徽省经济落后农村地区小学生营养现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了解安徽省经济落后农村地区小学生营养现况并探索其影响因素,为制定营养改善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经济落后农村地区抽取金寨、颍上和宿松县共2286名小学生测量身高、体重,其中抽取3~6年级151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男生的营养不足率(12.8%)和超重肥胖率(16.4%)均高于女生(9.2%、9.9%),各年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小学生营养不足男生的风险高于女生、非留守儿童的风险低于留守儿童[OR (95% CI)分别为2.013 (1.417~2.858)、0.632 (0.433~0.923)];男生、在学校吃饭不会剩饭的学生和营养知识水平较低的学生超重肥胖的风险较高[OR 值(95% CI)分别为 2.466 (1.775~3.426)、0.601 (0.435~0.830)和 1.273 (1.018~1.591)]。结论安徽省经济落后农村地区小学生存在营养不足和超重肥胖双重负担,其中男生尤为突出。营养不足和超重肥胖与学生是否为留守儿童、在校吃饭是否会剩饭以及学生的营养知识水平有关。
- 徐粒子孟灿魏亚男李卫东
- 关键词:经济落后农村小学生营养状况
- 2017—2021年安徽省食源性腹泻病例病原学分析被引量:3
- 2024年
- 目的分析安徽省2017—2021年食源性腹泻病例病原学特征,为制定相关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7—2021年安徽省22家食源性疾病病原学监测医院上报被采集肛拭子/粪便的腹泻病例信息,并按要求对采集的患者标本开展病原学检测。分类资料采用χ^(2)_(趋势)或χ^(2)进行组间比较。结果2017—2021年共采集标本15484份,病原体总检出率为23.75%(3678/15484)。其中,诺如病毒检出率最高,为10.01%(1550/15484);其次是沙门菌(6.16%,954/15484)、致泻大肠埃希菌(6.10%,944/15484)、副溶血性弧菌(1.66%,257/15484)、志贺菌(1.00%,155/15484)。不同年份(χ_(2)_(趋势)=11.249,P<0.05)和不同季度(χ^(2)_(趋势)=146.119,P<0.05)病原体的检出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年龄段人群中,年龄<11岁患者的病原体检出率最高(30.29%,1123/3708);学生的病原体检出率较高。可疑暴露食品前3位分别是肉类及其制品(17.62%,648/3678)、粮食及其制品(15.17%,558/3678)和多种食品(13.78%,507/3678)。可疑暴露场所主要是家庭(69.93%,2572/3678)。结论安徽省食源性腹泻病例病原体主要为诺如病毒和沙门菌,总检出率呈逐季度上升趋势,主要可疑暴露食品和场所分别为肉类及其制品和家庭。需要针对不同人群、季节、暴露食品和场所,制定不同的食源性疾病防控措施。
- 樊勇徐粒子孟灿王志强李卫东
-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腹泻病例诺如病毒食源性致病菌
- 安徽省2025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年度风险评估
- 2025年
- 目的科学评估安徽省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2025年不同月份的发生风险,明确重点关注地区和场所,提出风险管理建议,为各地做好卫生应急准备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制作专家咨询表,使用德尔菲法筛选风险评估议题。应用专家会商法,邀请不同领域专家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进行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对各评估议题在不同月份的关注级别进行判定,明确重点关注地区和重点关注场所,提出风险管理建议。结果共筛选出20个风险评估议题,其中1月需重点关注流行性感冒、水痘、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2月需重点关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3月需重点关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结核病;4月需重点关注结核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5月需重点关注百日咳、手足口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血吸虫病;6月需重点关注百日咳、霍乱、手足口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血吸虫病、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7月需重点关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霍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登革热、血吸虫病、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8月需重点关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霍乱、登革热、血吸虫病、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9月需重点关注霍乱、登革热、血吸虫病;10月需重点关注百日咳、血吸虫病;11月需重点关注水痘、诺如病毒感染;12月需重点关注流行性感冒、水痘、诺如病毒感染。皖中地区,山地和丘陵地区需关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皖北农村地区需重点关注布鲁氏菌病。流行性感冒、水痘、手足口病等重点关注场所为托幼机构、学校,中毒类事件重点关注场所为家庭、餐馆和饭店。结论各议题在不同月份具有不同的关注等级、重点关注地区和重点关注场所。
- 马婉婉侯赛龚磊王斌冰肖永康徐艳龙章乐生张根友张滔朱青青毕念念张宁孟灿史四九吕晓凤陈欣杨继翠朱梦孙袁芳冯玉杰祝茜陈秀芝李明聂爽魏鸿园储娜张世清吴家兵
- 关键词:风险评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
- 2016—2019年安徽省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7
- 2021年
- 目的分析安徽省2016—2019年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安徽省2016—2019年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安徽省2016—2019年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共报告145起,发病2034人;事件的发生率逐年下降;7—9月份为高发时段;发生率较高的主要为合肥等经济发达地区。原因食品主要源于宾馆饭店、小餐馆和农村宴席,分别占38.6%、13.8%和11.7%;发病人数/起事件较多的为食品公司(37人)、学校食堂(35人)和农村宴席(19人)。查明原因食品的事件以动物类为主,占查明原因事件的35.6%。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毒素是主要病原,其事件数构成比分别为36.6%、24.1%和15.9%,发病人数构成比分别为34.0%、28.8%和12.5%;发病人数/起事件较多的为诺如病毒(57人)和霍乱弧菌(51人)。引发因素查明率为58.6%,主要为交叉污染和加工不当,分别占已查明引发因素事件的36.5%和25.9%。结论安徽省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具有高发季节、重点场所、主要病原、食品类别和引发因素的特征,防控可针对性开展。原因食品和引发因素的未查明率较高,基层疾控的能力建设和流行病学调查过程规范性有待提高。
- 徐粒子孟灿李卫东
- 关键词:微生物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分析
- 2016—2022年安徽省亚硝酸盐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特征分析及防控策略探讨被引量:1
- 2025年
- 目的分析2016—2022年安徽省亚硝酸盐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特征,探讨防控策略。方法对2016—2022年安徽省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的亚硝酸盐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16—2022年安徽省共报告亚硝酸盐中毒事件67起,发病442人,死亡5人。皖北地区的事件数占86.57%(58/67),其中家庭占62.07%(36/58);农村事件数为城区的2倍多(45/22);误食误用占59.70%(40/67);无时间周期规律。城区发生在家庭和餐馆的各占36.36%(8/22)、27.27%(6/22);农村中家庭占66.67%(30/45)。餐馆和集体食堂均为非法使用;家庭中由误食误用导致的占97.37%(37/38)。非法使用于多种食品和混合食品的共占81.25%(13/16);添加剂滥用主要用于肉与肉制品,占77.78%(7/9);误食误用主要为混合食品、多种食品和粮食制品,共占82.50%(33/40)。结论皖北地区、农村和家庭是高发地区和场所,误食误用是主要的致病因素,仍有餐饮机构违规使用亚硝酸盐。应加强宣传和监管、研发替代品和快速检测方法、在亚硝酸盐中添加食品色素以及做好解毒药品的储备和及时救治等多措并举。
- 徐粒子孟灿王志强樊勇李卫东
- 关键词:亚硝酸盐流行病学特征防控策略
- 上海市闵行区流动人口避孕节育干预对IUD和安全套使用影响的效果评价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通过对上海市闵行区流动人口避孕节育干预项目对研究对象宫内节育器(IUD)和安全套使用的影响分析,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多阶段整群抽取上海市闵行区流动人口集中的工厂、建筑工地、服务娱乐场所,随机分干预组和对照组。通过倡导、动员,管理,培训,宣传教育,咨询服务,技术服务,随访服务,转诊机制等干预活动对研究对象进行干预。应用卡方检验及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其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基线共调查2001人,评估调查时随访到有效样本1791人(失访率10.49%)。研究期间,干预组对象的查环率、避孕套的坚持使用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查环率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干预活动的调整OR为4.280,95%可信区间为2.912~6.291;最近3次性生活是否均使用避孕套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干预活动的OR为2.483,95%可信区间为1.226~5.028。[结论]干预项目取得一定成效,促进了流动人口宫内节育器的检查和安全套的正确使用。
- 李玉艳张玉凤孟灿赵洪鑫叶江枫赵瑞武俊青詹绍康程建萍
- 关键词:流动人口安全套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