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贵文
- 作品数:8 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贵阳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资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贵阳市城镇居民与食源性寄生虫病相关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调查被引量:3
- 2008年
- 蒋红涛陈艳唐贵文裘学丽
- 关键词:食源性寄生虫病生活饮食习惯人体重要寄生虫病食品安全问题
- 感染曼氏裂头蚴小鼠的组织病理学观察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观察小鼠感染曼氏裂头蚴后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了解裂头蚴对组织的损害。方法从黑斑蛙体内检获裂头蚴,口服法以5条/只感染昆明小鼠,于感染后第2-10w分别处死小鼠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1)在皮下、肌肉、肝脏、肺腔及腮腺等处发现裂头蚴,主要为皮下肌肉组织;(2)组织病理观察:肉眼观察,寄生处的组织有弥漫性淤血斑点,囊包块形成;HE镜下观察,皮下组织结构破坏,点状的脂肪组织变性、坏死,伴纤维组织增生。肺组织肺泡壁毛细血管重度扩张充血,肺泡上皮中度增生,灶性肺组织坏死。肝组织少部分肝细胞轻度胞浆疏松化,小灶性肝细胞液化性坏死伴淋巴细胞浸润取代。腮腺组织结构破坏,重度变性、坏死,伴大量急慢性炎细胞浸润并脓肿形成。结论小鼠感染裂头蚴后,多组织器官有裂头蚴寄生,其中以皮下肌肉处多见。裂头蚴寄生可引起组织不同程度的增生、变性、坏死,组织结构破坏及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变化。
- 蒋红涛陈艳唐贵文
- 关键词:曼氏裂头蚴小鼠组织病理学
- 贵州省黑斑蛙体内裂头蚴扫描电镜观察被引量:2
- 2012年
- 自野生黑斑蛙体内检获的裂头蚴,选择5条完整、活动度好的虫体,用戊二醛-锇酸双重固定,经乙醇梯度脱水、真空冷冻干燥、喷金后,用扫描电镜观察并拍照。结果发现,虫体前后两端略膨大,不分节,但表面有不规则环形皱褶;体前端无吸槽,顶端中央有一横向凹陷,凹陷周围体壁呈唇状突起;体后端形态类似前端,但中央为一裂隙,裂隙较前端的凹陷浅、窄;体表的质膜内陷形成大小不等的凹窝和沟纹;整个虫体体表密布尖棘状长短不一的微毛。
- 徐婧陈艳唐贵文刘鲜林
- 关键词:黑斑蛙裂头蚴扫描电镜
- 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可溶性蛋白质的分析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分析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可溶性蛋白组分。方法提取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总蛋白后,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双向凝胶电泳(2-DE)进行分离,转膜后用感染裂头蚴小鼠的血清和健康小鼠血清作为一抗,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比较杂交蛋白点的差异。结果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可溶性蛋白经SDS-PAGE分离出33条蛋白带,相对分子质量(Mr)范围在13800~145400,其中Mr26500、Mr37600、Mr88200和Mr130200为高丰度蛋白区带。经Western blotting分析,Mr31600和Mr37600条带为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特异性蛋白条带,能被感染小鼠血清识别。裂头蚴总蛋白双向电泳凝胶的蛋白质斑点总数为367个,大部分分布在Mr18840~46800,246个蛋白质斑点的等电点为4.0~7.0,占总数的67%;Western blotting分析显示,30个抗原抗体结合点为特异性抗原斑点。结论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可溶性蛋白有2条特异性蛋白带和30个特异性蛋白斑点,以偏酸性为主。
- 蒋红涛陈艳唐贵文陈璐
- 关键词: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SDS-PAGE蛋白质印迹
- 小鼠感染曼氏裂头蚴后体内虫体分布与血清抗体水平变化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观察昆明小鼠感染曼氏裂头蚴后组织中裂头蚴的寄生情况及血清中IgG抗体含量的动态变化,以了解昆明小鼠用于曼氏裂头蚴感染模型建立的价值。方法从黑斑蛙体内检获曼氏裂头蚴,口服法5条/只感染昆明小鼠,于感染后第2~10周分批处死小鼠,进行大体观察,并用间接ELISA法检测血清中特异性IgG抗体的水平。结果小鼠感染裂头蚴后,多组织器官有裂头蚴寄生,其中以皮下肌肉处多见。裂头蚴寄生处组织有弥漫性淤血斑点或囊包块形成。实验小鼠血清中特异性IgG抗体于感染后第2周检出,第2~8周呈上升趋势,第8周达峰值,后逐渐下降。结论昆明小鼠感染曼氏裂头蚴后组织中可检出裂头蚴和特异性抗体,用于建立曼氏裂头蚴感染模型,成功率高、造模简单、经济适用。
- 裘学丽陈艳蒋红涛唐贵文
- 关键词:曼氏裂头蚴动物模型IGG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电子显微镜技术在寄生虫学领域中的应用
- 2010年
- 唐贵文陈艳蒋红涛
- 关键词:电子显微镜技术寄生虫学药物作用机制电镜技术超微结构寄生虫病
- 曼氏裂头蚴感染小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IL-4、IL-10、IFN-γ、TNF-α的动态变化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观察小鼠感染裂头蚴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含量的动态变化,了解小鼠感染后的细胞免疫特点。方法从黑斑蛙体内检获裂头蚴,口服法感染昆明小鼠,5条/只。感染后第2~10周分批处死小鼠,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T、CD8+T),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IFN-γ、TNF-α、IL-4、IL-10的含量变化。结果实验鼠CD4+T细胞百分比在感染后第2~5周呈上升趋势,之后逐渐下降,第9周降至(31.61±5.33)%,第10周又回升到第8周水平;CD8+T细胞百分比升高,第4周达高峰,为(41.69±15.84)%。IFN-γ在感染后第3周为(13.36±2.58)pg/ml,第4周为(13.96±4.53)pg/ml,第5周为(13.33±2.32)pg/m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NF-α第4周达(22.99±4.52)pg/ml,之后呈下降趋势,第10周降至(10.99±1.14)pg/ml;IL-4第4周开始上升,第7周达(18.31±7.70)pg/ml,第8周后逐渐下降;IL-10从第5周起逐渐上升,至第8周达到(15.89±4.64)pg/ml,之后呈下降趋势。结论小鼠感染裂头蚴早期,发生Th1免疫应答;随着感染的进程,免疫应答向Th2偏移。Th1/Th2型免疫应答发生的时相和效应强度可能影响裂头蚴感染的最终结局。
- 蒋红涛陈艳唐贵文
- 关键词:曼氏裂头蚴干扰素-Γ白介素-4白介素-10
- 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超微结构的观察被引量:6
- 2010年
- 取黑斑蛙肌肉内的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分别切取新鲜头颈部片段5~7个,经漂洗、固定、脱水、浸透、包埋、切片及染色处理后,透射电镜观察裂头蚴的超微结构。可见裂头蚴的体壁由皮层和实质区组成。微毛位于皮层的外表面,呈尖棘状。基质区内有许多形态各异的颗粒状分泌小体、囊泡、内质网和线粒体,其中线粒体多位于近基膜处。实质区有表层肌、皮层细胞、实质细胞、成石灰小体细胞和排泄系统等分布,并可见皮层细胞形成的胞质连接小管通过基膜伸向基质区。
- 唐贵文陈艳刘鲜林常傲霜
- 关键词: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超微结构透射电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