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学建
- 作品数:219 被引量:1,044H指数:17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1,25(OH)2VD3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研究人脐带组织间充质干细胞(UCMSCs)体外分离、扩增的方法,探讨不同浓度的1,25(OH)2维生素D3[1,25(OH)2VD3]对人UCMSCs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利用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并培养人UCMSCs,通过免疫组化技术对其鉴定:取生长状态良好的第3代人UCMSCs进行干预实验,设置10^-7、10^-9和10^-11mol/L3种浓度的1,25(OH)2VD3作为实验组,并设空白对照组(常规DMEM培养基)。动态观察干预前、后各组细胞的形态变化,四唑盐(MTT)比色法观察细胞增殖,免疫组化法检测碱性磷酸酶及Ⅰ型胶原蛋白表达,茜素红染色观察矿化结节形成情况。结果组织块贴壁培养法可获得人UCMSCs,免疫细胞化学显示CD44、CD105强阳性,CD34、CD45阴性,符合人UCMSCs的特征;1,25(OH)2VD3对人UCMSCs增殖的影响表现为少于7d促进增殖,超过7d则抑制增殖,高剂量组(10^-7mol/L组)抑制干细胞增殖效应更明显,不同浓度效应与时间效应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1,25(OH)2VD3对人UCMSCs成骨分化影响表现为10^-11mol/L组促碱性磷酸酶和Ⅰ型胶原蛋白分泌作用高于10^-7和10^-9mol/L组,低剂量1,25(OH)2VD3促进成骨细胞分化作用更明显(P〈0.05);1,25(OH)2VD3可促进人UCMSCs钙化结节的形成。结论采用组织块贴壁培养法可以成功获得人UCMSCs,1,25(OH)2VD3可有效调节人UCMSCs增殖并促进其向成骨细胞分化。
- 吴学建程省陶金刚
- 关键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成骨细胞
- 对外院转诊失败皮瓣78例的原因分析与体会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总结分析外院转诊失败皮瓣病例的原因并提出建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78例外院转诊皮瓣失败病例,将坏死原因归纳为3类:①皮瓣移植术后血供障碍造成部分或全部坏死,不包括皮瓣皮缘的坏死,在清创后可直接缝合者21例.②感染造成皮瓣部分坏死,皮瓣术后深部感染再次发生及皮瓣术后窦道形成者46例.③皮瓣设计缺陷造成术后张力过大,皮缘坏死,拆线后再次皮瓣下重要组织外露者11例.针对不同的坏死程度和坏死原因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通过清创后VSD处理并单纯游离皮片修复30例,通过清创换药再次缝合或使用皮肤牵张技术修复20例,再次通过皮瓣修复创面28例.在创面修复后半年随访,评价皮瓣功能及外观.结果分析皮瓣失败原因,感染病例数远超过血运障碍者;完成皮瓣的医院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完成皮瓣修复手术的医师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为坏死高发时间,且半数病例在发现坏死后即进行探查.78例手术次数1~7(3.1±1.9)次.本组有14例经过处理后皮瓣挽救成功,功能全部保留;有15例皮瓣完全坏死,其余43例为皮瓣部分坏死,这58例中有5例采用带蒂皮瓣修复,23例采用任意皮瓣联合游离皮片修复,有6例通过换药瘢痕修复,其余均单纯游离皮片修复.有66例涉及皮瓣周围邻近关节功能及远端肢体功能,创面修复后半年随访,邻近关节功能和远端肢体功能评价,其中上肢18例中优良11例,可6例,差1例;小腿及足踝36例中优良15例,可14例,差7例;足部12例中优良者3例,可6例,差3例.外观评分平均8.7分,属于中度瘢痕化.结论感染是皮瓣坏死的主要原因;专业显微外科医师进行皮瓣修复手术更有利于降低坏死率;在皮瓣修复失败后转诊来的患者,根据坏死程度和坏死原因,采用不同的修复方法,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 朱旭吴学建肖鹏
- 关键词:外科皮瓣转诊皮瓣坏死
- 经肌间隙入路微创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 探讨Quadrant系统辅助经肌间隙入路改良经椎间孔入路椎间植骨融合术(TLIF)微创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单节段腰椎滑脱患者共86例,男41例,女35例,年龄32~ 76岁,平均51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行改良TLIF手术以及传统PLIF手术.术后观察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滑脱角、Taillard指数、腰椎CT检查来判定植骨融合率.并用术后3个月MRI检查多裂肌节段,评价融合节段多裂肌损伤.临床结果评定采用视觉模拟评级法(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按改良MacNab分级评定优良率.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效缓解,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术口长度,术后1个月VAS、生活质量改善(Oswestry)等方面,改良TLIF组均优于传统PLIF组(P<0.05).术后随访20 ~ 56个月,平均29.6个月,患者末次随访时滑脱角、Taillard指数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1例患者获骨性融合,5例获可疑融合,融合率为94.2%.末次随访时疼痛的VAS评分、O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acNab分级评定优良率微创改良TLIF组93.0%,传统PLIF组为95.3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微创改良TLIF组21例患者接受腰椎MRI手术节段扫描,T2弛豫时间为(102.8±16.46) ms,PLIF组23例患者T2弛豫时间为(314.5±25.61) ms,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TLIF术式创伤更小,术后康复快,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一种理想的微创手术方法.
- 唐恒涛吴学建
- 关键词:腰椎滑脱微创治疗
- 完全性胸腰椎骨折脱位行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手术的可行性分析被引量:9
- 2019年
- 目的探讨完全性胸腰段椎体骨折脱位的特点及后路减压复位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例完全性胸腰段椎体骨折脱位患者,损伤节段分别为8例T_(10)-T_(11)、7例T_(11)-T_(12)、2例T_(12)-L_1、3例L_1-L_2;其中单纯脱位者8例,合并四肢骨折12例、肺挫伤10例、腹腔脏器损伤7例、失血或创伤性休克7例、颅脑损伤5例;术前MMT肌力分级0级9例,Ⅰ级11例。20例患者均在合并症处理稳定的基础上,予以后路减压复位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 2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脱位椎体完全复位率为85.00%,另3例双侧关节突交锁严重导致复位仍不完全。术后4例患者发生脑脊液漏,经局部缝合、加压包扎后康复;1例切口感染,经对症处置后得以痊愈。20例术后7 d、12个月的矢状面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9例MMT肌力分级为0级者,术后均未恢复;11例Ⅰ级者,1例术后恢复至Ⅱ级,5例恢复至Ⅲ级,5例未恢复。9例ASIA分级为A级者术后均未改善;11例B级者,5例术后恢复至C级,6例未恢复。所有患者骨折均在术后12个月内达到骨性融合,无固定松动或断裂情况。结论完全性胸腰段椎体骨折脱位患者损伤严重,且多伴有复合伤;经后路减压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其操作简便,术后恢复较为理想。
- 张志祥吴学建冷华平韩国瑞
- 关键词:后路减压复位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手术椎间融合
- SRC基因和WWOX基因在骨肉瘤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讨SRC基因以及WWOX基因在骨肉瘤中的表达以及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经病理学确认的骨肉瘤石蜡标本106例,并以骨软骨瘤20例为对照组,经免疫组织化学实验并分析两者表达与患者临床预后相关性。结果基因SRC在观察组中表达的阳性率(74.5%)明显高于对照组(25.0%);基因WWOX在观察组中表达的阳性率(47.2%)低于对照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0.027)。基因SRC在骨肉瘤远处转移(48.1%)以及患者的随访中3年生存率(64.6%)、5年生存率(53.2%)和生存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0.033、0.042、0.033);基因WWOX在骨肉瘤远处转移(24.0%)以及患者的随访中3年生存率(80.0%)、5年生存率(72.0%)和生存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0.034、0.025、0.024)。结论基因SRC在骨肉瘤中高表达与骨肉瘤患者临床预后明显相关,基因WWOX在骨肉瘤患者中低表达与骨肉瘤患者临床预后明显相关。
- 张岩杨栋梁刘宏建王义生吴学建李甲振
- 关键词:骨肉瘤WWOX基因免疫组织化学
- 细胞程序性死亡蛋白5联合阿霉素对人尤文肉瘤细胞凋亡的协同作用及其机制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观察重组细胞程序性死亡蛋白5(rhPDCD5)和阿霉素对人尤文肉瘤细胞株A673的化疗增敏作用,探讨PDCD5在尤文肉瘤化疗中与阿霉素的协调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尤文肉瘤细胞株A673,使用噻唑蓝(MTT)法检测实验组(rhPDCD5 10 μg/ml)和对照组对不同浓度梯度阿霉素的增殖抑制表现;流式细胞技术研究A673细胞在rhPDCD5组(rhPDCD5 10 μg/ml)、阿霉素组(1 μmol/L阿霉素)、联合组(rhPDCD5 10 μg/ml+1 μmol/L阿霉素)的凋亡率;并通过Western blot实验分析rhPDCD5蛋白对尤文肉瘤细胞株凋亡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结果体外培养尤文肉瘤细胞株加入rhPDCD5蛋白后并无明显的凋亡促进作用,而联合使用阿霉素后凋亡率为67.88%,明显高于阿霉素组14.66%;Western blot结果显示rhPDCD5联合阿霉素可明显抑制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bcl)-2、bcl-xl蛋白表达,而增加bcl-2相关X蛋白(bax)和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对Bid表达无明显作用。结论PDCD5蛋白单用对尤文肉瘤细胞无明显促凋亡作用,但可明显增加阿霉素化疗敏感性,该作用与上调凋亡蛋白有关。
- 卢新昌张岩刘宏建王义生吴学建张翼李甲振
- 关键词:尤文肉瘤脱噬作用阿霉素
- X线引导下徒手植入骶髂螺钉的方法对比
- 2025年
-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骶髂螺钉导针的植入方法.方法2021年7月至2024年7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涉及骨盆后环骨折的病例中进行实验研究,共40例,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35.6±17.5)岁.根据AO骨盆骨折分型,B2型27例,B3.1型5例,C1型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8.2±2.5)d,其中植入骶1骶髂螺钉32例,植入骶2骶髂螺钉8例,根据手术顺序,单数例采用传统方法植入导针,为对照组;偶数例采用新方法植入导针,为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徒手导针植入方法,X线引导下骨锤敲击2.5 mm克氏针,结合骨盆入口位和出口位影像调整导针方向,直至进入合适深度.实验组使用椎体成形穿刺针,直接手持,操控性好,还能获得阻力的反馈,避免穿刺通道刺出骨质.在满意的方向上进入骶骨后退出内芯,插入导针,再锤击或电钻动力下进入到合适深度.术后CT扫描验证螺钉位置,对比两种方法在导针植入过程中调整次数、手术时间和透视时间3个方面的差别.两组数据均需使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对照组的调整次数为(6.8±2.4)次,实验组的调整次数为(4.0±1.1)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60,P<0.01).对照组的手术时间为(45.8±13.8)min,实验组为(27.5±5.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0,P<0.01).对照组的透视时间为(27.0±9.4)s,实验组的透视时间为(19.4±3.8)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8,P<0.01).结论在使用骶髂螺钉固定骨盆后环骨折时,与传统植入导针方法相比,使用椎体成形穿刺针植入导针,需要更少的调整次数、更少的手术时间和透视时间,更加安全有效.
- 朱旭田翔宇吴学建
- 关键词:骨盆骨折闭合复位导针
- 地塞米松对人骨髓基质干细胞成脂与成骨分化的影响的初步报告被引量:7
- 2006年
-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地塞米松对骨髓基质干细胞成脂与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取人骨髓分离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经传代后分别置入地塞米松1×10-8mol/L(A组)、1×10-7mol/L(B组),应用Rt-PCR技术分别扩增成脂基因mPNA(PPARγmRNA)、成骨基因mRNA(Osteocalcin mRNA)对扩增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通过凝胶成像扫描系统做半定量分析,以PPARγmRNA和Osteocalcin mRNA与β-actin的吸光度比值表示上述产物mRNA的相对含量。结果对A组和B组通过凝胶成像扫描系统作PCR产物半定量分析,显示B组细胞中的Osteocalcin mRNA表达降低,而A组细胞中的表达增加。而且B组中的PPARγmRNA表达升高,A组降低。两者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地塞米松可以从分子水平调控骨髓基质干细胞的的分化。地塞米松浓度为1×10-7mol/L时,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同时减少、抑制其向成骨细胞分化,这可能是激素骨坏死发生的机制之一。诱导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地塞米松浓度为1×10-8mol/L是比较适宜的。
- 曹亚伟吴学建王义生李月白
- 关键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钙素地塞米松
- 表观扩散系数评价骨肉瘤化疗疗效的价值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在骨肉瘤新辅助化疗疗效监测中的价值。方法 28例确诊骨肉瘤患者于化疗前后接受MRI扫描。按治疗疗效分为疗效良好组和疗效较差组,分析两组治疗前后ADC值差异。结果 28例骨肉瘤患者中疗效良好组21例,疗效较差组7例。治疗前疗效良好组和疗效较差组平均ADC值分别为(1.12±0.16)×10^(-3)mm^2/s和(1.57±0.20)×10^(-3)mm^2/s;治疗后分别为(2.33±0.18)×10^(-3)mm^2/s和(1.97±0.22)×10^(-3)mm^2/s,经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ADC值变化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C值对于评价骨肉瘤新辅助化疗疗效方面有较好价值,且治疗前ADC值可用于预测疗效。
- 王林吴学建王顺利史迎宾
- 关键词:表观扩散系数骨肉瘤
- 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13例被引量:1
- 2003年
- 崔永光李超吴学建任有成
- 关键词: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下肢软组织缺损手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