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伊波

作品数:14 被引量:119H指数:5
供职机构:宁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5篇生物学
  • 4篇农业科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电催化
  • 2篇多壁碳纳米管
  • 2篇植物
  • 2篇碳纳米管
  • 2篇土壤
  • 2篇污染
  • 2篇纳米
  • 2篇纳米管
  • 2篇课程
  • 2篇活性
  • 2篇甲烷
  • 2篇教学
  • 2篇教学改革
  • 2篇改性
  • 2篇改性处理
  • 2篇草甸
  • 2篇催化
  • 1篇氮循环
  • 1篇延迟时间
  • 1篇氧化菌

机构

  • 12篇宁波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南京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亚...
  • 1篇格里菲斯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宁...

作者

  • 14篇吴伊波
  • 7篇崔骁勇
  • 5篇邓永翠
  • 3篇车荣晓
  • 2篇王艳芬
  • 2篇杜岩功
  • 2篇马双
  • 1篇郑琦宏
  • 1篇张妍
  • 1篇郝彦宾
  • 1篇周星宇
  • 1篇刘英
  • 1篇吕文洲
  • 1篇谭红朝
  • 1篇姚敏
  • 1篇张静
  • 1篇李冬玲
  • 1篇程军蕊
  • 1篇朱敏健
  • 1篇吴静

传媒

  • 5篇生态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给水排水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宁波大学学报...
  • 1篇教育教学论坛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年份

  • 4篇2025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0
  • 1篇2009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好氧甲烷氧化菌生理生态特征及其在自然湿地中的群落多样性研究进展被引量:19
2015年
甲烷氧化菌是一类可以利用甲烷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细菌,在全球变化和整个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对甲烷氧化菌的生理生态特征及其在自然湿地中的群落多样性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在分类方面,疣微菌门、NC10门及两个丝状菌属甲烷氧化菌的发现使其分类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在单加氧酶方面,发现甲烷氧化菌可以利用pM MO和sM MO两种酶进行氧化甲烷的第一步反应,Ⅱ型甲烷氧化菌中pM MO2的发现证实甲烷氧化菌可以利用这种酶氧化低浓度的甲烷;在底物利用方面,已经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兼性营养型甲烷氧化菌,证实它们可以利用的底物比之前认为的更广泛,其中包括乙酸等含有碳碳键的化合物;在生存环境方面,能在不同温度、酸度和盐度的环境中生存的甲烷氧化菌不断被分离出来。全球自然湿地甲烷氧化菌群落多样性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北半球高纬度的酸性泥炭湿地,Ⅱ型甲烷氧化菌Methylocystis、Methylocella和Methylocapsa是这类湿地主要的甲烷氧化菌类群,尤其以Methylocystis类群最为广泛,而Ⅰ型甲烷氧化菌尤其是Methylobacter在北极寒冷湿地中占优势。随着高通量测序时代的到来和新的分离技术的发展,对甲烷氧化菌的现有认识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发展。
邓永翠车荣晓吴伊波王艳芬崔骁勇
关键词:甲烷氧化菌甲烷甲烷单加氧酶湿地
生物固氮与有效氮的关系:从分子到群落被引量:26
2017年
在当前全球生态系统人为氮素投入激增的背景下,明确生物固氮与有效氮的关系对生态系统氮收支的估算及施肥策略的优化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综述了关于有效氮在分子、个体和群落尺度对生物固氮影响的研究,并对3个尺度的研究进行了比较。我们发现,当前分子、个体尺度的相关研究更为系统,但严重受限于固氮菌的培养;群落尺度的研究虽采用非培养技术开展,研究效率相对更高,但针对固氮基因表达的研究却十分匮乏,研究体系急待完善。据此,未来的研究应更多地关注有效氮在群落尺度对固氮基因表达的调控,并着重于完善群落尺度生物固氮的研究体系。
车荣晓邓永翠吴伊波张静王芳唐立李林峰马双刘瀚科赵星王艳芬郝彦宾崔骁勇
关键词:固氮菌NIFH铵态氮氮循环
一种基于溶胀效应制备多壁碳纳米管电催化膜的方法及应用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溶胀效应制备多壁碳纳米管电催化膜的方法及应用,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PVDF基膜预处理;S2、溶胀填充,采用多壁碳纳米管配制溶胀分散液对预处理的PVDF基膜进行第一次改性处理...
余振勋王昕怡丁兴琪吴伊波岑程
海拔梯度上高寒草甸土壤细菌功能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英文)被引量:1
2013年
在青藏高原3200~3800 m的海拔梯度上,利用BIOLOG和冗余分析的方法,对细菌功能多样性和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碳氮磷等土壤的基本性质可以解释46.6%的细菌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变化.土壤中有效磷的贡献最大,它可能是青藏高原上限制土壤细菌功能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因子.由于海拔梯度变化而引起的土壤温度的变化,对细菌群落的功能多样性也有显著的影响.
邓永翠吴静吴伊波杜岩功张妍崔骁勇
关键词:高寒草甸BIOLOG海拔有效磷
PAA预氧化-混凝处理后藻泥堆置期的β-环柠檬醛演变规律和潜在水质风险
2025年
藻源性嗅味物质——β-环柠檬醛是一种未纳入管控的潜在风险污染物。PAA作为应用前景广泛的适度预氧化工艺,有望同步控制藻细胞和β-环柠檬醛,但PAA同步控藻除嗅多集中于混凝,却忽略了藻泥堆置期的水质风险也十分关键。针对不同氧化剂浓度PAA/Fe(Ⅲ)预氧化-混凝组合处理后的藻泥开展堆置试验。结果表明堆置期间上清液中仍有PAA残留,pH均在4.0~7.0变化。藻泥总体结构稳定,上清液有机物UV_(254)未出现上升趋势,第2、4天的类蛋白组分占比相对较高,第6天的类腐殖酸组分占比升高,堆置期可能存在胞内有机物释放但被再次降解的可能性。堆置期间藻细胞β-环柠檬醛总产量随着PAA投加量呈现“低投加量-促进产嗅,高投加量-抑制产嗅”的规律,β-环柠檬醛的产量激增和释放现象同时出现,且释放量远大于嗅阈值(如第2天时胞外浓度可达4 124 ng/L)。β-环柠檬醛污染风险集中在堆置前期(0~4天阶段),故此阶段为β-环柠檬醛新污染物风险阻控关键期。
戚峻余振勋王思晗王敏艳吴庆余吴伊波岑程
关键词:蓝藻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驱动下“环境化学”课程改革探索被引量:4
2021年
“环境化学”是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课程体系中具有桥梁作用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随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进一步深入,基于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重新确立“环境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探索,以此完善教学大纲,旨在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使这门传统的理论课程能够满足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要求,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
吴伊波姚敏程军蕊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环境化学教学改革
高寒草甸植被细根生产和周转的比较研究被引量:37
2014年
植物根系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碳汇和养分库,细根周转过程是陆地生态系统地下部分碳氮循环的核心环节,在陆地生态系统如何响应全球变化中起着关键作用。在全球变化敏感地区之一的青藏高原,对该地区的主要植被类型矮嵩草草甸同时采用根钻法、内生长袋法和微根管法3种观测方法研究细根生产和周转速率,并探讨了极差法、积分法、矩阵法和Kaplan-Meier法等数据处理方法对计算值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估算细根净初级生产力时,根钻法宜采用积分法,内生长袋法宜选用矩阵法;由此进一步以最大细根生物量为基础,根钻法和内生长袋法估测的细根年周转速率分别为0.36 a-1和0.52 a-1,内生长袋法的估算结果是根钻法的1.44倍。对于微根管法,将其观测得到的细根长度转换为单位面积的生物量值后,采用积分法计算出细根周转速率为0.84 a-1,远高于传统方法的估算结果;若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方法,则计算出的细根周转速率更高达3.41 a-1。
吴伊波车荣晓马双邓永翠朱敏健崔骁勇
关键词:矮嵩草草甸细根周转
一种基于溶胀效应制备多壁碳纳米管电催化膜的方法及应用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溶胀效应制备多壁碳纳米管电催化膜的方法及应用,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PVDF基膜预处理;S2、溶胀填充,采用多壁碳纳米管配制溶胀分散液对预处理的PVDF基膜进行第一次改性处理...
余振勋王昕怡丁兴琪吴伊波岑程
草地植物根系碳储量和碳流转对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被引量:16
2009年
植物根系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碳汇和矿质养分库,也是土壤中碳及养分的主要来源,只有深入认识CO2浓度升高下根系的碳汇功能和根系周转对土壤碳库的影响,才能准确预测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调节作用。介绍了CO2浓度升高对草地植物根系生物量、根系凋落物的数量和品质以及根系周转速率的影响,指出研究植物体内碳向根分配格局的变化趋势必须考虑CO2浓度升高的直接和间接两方面作用;在预测根系碳库储量的动态变化时,需要区分不同功能根系组分的生物量;为更准确估算根系周转速率,有必要确立草地植物根系直径与其寿命之间的关系;CO2浓度升高普遍提高根系凋落物的C/N,但以此判定其在土壤中的分解速率快慢并不可靠,需要进一步从机理上探究根系凋落物分解的控制因素。
吴伊波崔骁勇
关键词:CO2浓度增加草地根冠比C/N
植物释放甲烷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0年
植物是否在有氧条件下自身产生甲烷、其产生机制和释放速率等问题目前还存在很大争议,如果确证植物在有氧条件下产生较大量的甲烷,就必须重新认识和计算全球甲烷的源汇及其收支平衡。已有研究表明,植物排放的甲烷有一部分是由土壤或木本植物的根和树干内部产甲烷微生物产生,再通过植物传输进入大气中的;植物本身产生甲烷的机制可能主要是在活性氧自由基的作用下,将植物细胞壁成分果胶、木质素等中的甲氧基转化为甲烷,这一过程受到高温、强光和UV辐射等环境胁迫的刺激。根据植物排放速率或大气甲烷浓度与碳同位素组成的实测值,对区域和全球植物源甲烷排放率做出的估算还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需要对更多植物和更多地点开展实测研究,深入了解植物产甲烷的机制和过程,并结合大气传输模型才能进一步提高估算准确性。
邓永翠杜岩功吴伊波谭红朝崔骁勇
关键词:植物甲烷果胶UV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