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其尧
- 作品数:13 被引量:144H指数:6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中国农业气侯区划试论被引量:17
- 1980年
- 前言 做好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研究工作,可以为合理地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地规划和指导农业生产,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提供科学依据。
- 丘宝剑卢其尧
- 关键词:自然资源
- 冬小麦群丛反射率农业气象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2
- 1999年
- 运用农业气象学、气象学等理论建立了一个冬小麦群丛反射率农业气象数值模式。模式由辐射日变化反演、土壤反射率日变化反演以及植被反射率模拟等子模式耦合而成,运用该模式可以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冬小麦群丛反射率日变化进行较准确的模拟,实测验证结果表明模拟最大相对误差为12.1%,平均相对误差为6.3%,该模式为进一步估算农田热量平衡以及进行农业微气象研究提供了理论方法,并可充当作物生长数值模式中的一个子模式。
- 刘建栋于强傅抱璞卢其尧
- 关键词:冬小麦反射率农业气象数值模拟作物生长
- 山区年、月平均温度推算方法的研究被引量:33
- 1988年
- 本文提出了山区年、月平均温度空间分布的推算方法,并提供了相应的小地形温度订正值。该方法在福建省沙溪流域山区实际应用的结果表明,能有效地揭示山区年、月平均温度空间分布的宏观与微观变化,效果满意,精度较高。
- 卢其尧
- 关键词:温度
- 山区农业气候热量资源的推算方法及小地形效应
- 卢其尧
- 关键词:小气候热量测量气温气候资源
- 山区农业气候资源空间分布的推算方法及小地形的气候效应被引量:40
- 1988年
- 本文提出了山区农业气候资源(温度、湿度、降水、风速等)空间分布的推算方法。为适应计算机技术在山地气候研究中的开发应用,作者使推算模式函数化,便于用计算机绘制山区小网格农业气候资源空间分布图。文中也提供了上述多项农业气候资源的小地形效应值。本文提出的推算方法在福建省沙溪流域实际应用的结果表明,能有效地揭示山区农业气候资源空间分布的宏观与微观变化,效果是令人满意的,精度也是高的。
- 卢其尧傅抱璞虞静明
- 关键词:农业气候资源
- 人工林内太阳总辐射动态模拟的研究被引量:5
- 1996年
- 利用气象学和天文学公式建立了人工林阴影子模式,利用生态学知识建立了人工林阴影平均太阳总辐射动态模式,并将二模式连接为人工林内太阳总辐射时间动态模型。运用该模型对安庆地区东北-西南走向,未封行人工林内太阳总辐射动态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最大相对误差不超过10%,说明该模型具有很大的可靠性。运用该模型进行了间伐计算机数值模拟实验,表明隔行间伐后中午时分总辐射改善情况最好。
- 刘建栋傅抱璞卢其尧刘黎平
- 关键词:人工林太阳总辐射
- 冬小麦光合生产潜力数值模拟被引量:28
- 1998年
- 利用中国小麦生态实验资料建立了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发育阶段模式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模式,由这些子模式连结成为一个可以模拟瞬时光合作用的,充分考虑了叶片空间分布特征的冬小麦光合生产潜力模式。运用该模式研究结果证明冬小麦光合生产潜力与抽穗前10天至成熟期辐射量相关性最大。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光合生产潜力可达到800kg/亩~1000kg/亩,与牛文元计算结果相近。功率谱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光合生产潜力存在3年~4年和9年~10年的变化周期。此外,文中还给出了CO2升高后冬小麦光合生产潜力的可能变化情况。
- 刘建栋傅抱璞林振山卢其尧
- 关键词:冬小麦气候资源数值模拟
- 林农复合生态系统晴天光谱特征分析被引量:6
- 1997年
- 利用Li-1800辐射分光光谱仪测定杨树—油菜复合生态系统中晴天的光谱,揭示了油菜上方总辐射各光谱成分的日变化,指出光合有效辐射早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分别为总辐射的56.1%、51.0%、41.7%、45%和55.6%,也存在着明显的日变化;
- 刘建栋傅抱璞卢其尧卢其尧
- 关键词:林农复合生态系统光谱特征光合有效辐射
- 我国温室加热量与换气量的农业气候学分析
- 1982年
- 加热与换气是调节与控制温室内气候环境的基本技术措施,对温室设计与经营管理以及节约能源都非常重要。本文用农业气候学的方法计算、分析了我国温室加热度时的地理分布与季节变化,并在此基础上估算了温室的加热量与换气量,指出了利用太阳能加热温室的可能地区以及用换气办法不能控制室温的地区与季节。
- 卢其尧
- 关键词:玻璃温室换气量加热机换气率暖房
- 冬小麦生长发育统一阶段模式的研究被引量:5
- 1996年
- 本文以生物学为基础,发展了一个包含非线性积温模式并考虑了日长影响的冬小麦生长发育阶段(DVS)模式,该模式不同于一般以往的冬小麦分段发育模型,它是一个统一的发育模式,利用中国小麦生态实验资料研究表明:黄淮海地区秋播冬小麦发育速度模式可以拟合为V=2.34×10-3+1.21×10-3×e0.30(DL-DL0)+1.62×10-7×(T-Tmin)(1.93)(Tmax-T)(1.14),其中T为日平均温度,DL为日长,DL0为临界日长,Tmin、Tmax为小麦生育的最高、最低温度;V的逐日累加即为该日的DVS值。利用中国小麦生态资料确定的DVS值分别为:出苗0.03,三叶0.07,拨节0.70,抽穗0.88,开花0.89,成熟1.0。平均拟合误差3.6天。利用该模型可对大田冬小麦生长进行监测研究。
- 刘建栋傅抱璞卢其尧于强
- 关键词:冬小麦发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