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柳青
- 作品数:36 被引量:53H指数:5
- 供职机构: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南省中医药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痉挛治疗的临床探讨被引量:13
- 2012年
-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血管痉挛患者临床资料67例。结果 23例并发脑血管痉挛,6例发生一侧肢体功能障碍,3例发生脑血栓形成。经治疗后61例C-反应蛋白恢复正常,6例明显下降,4例肢体功能恢复正常,1例恢复到4级,1例死亡。结论炎症因子在脑血管痉挛中明显升高;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加抗氧化剂依达拉奉中药川芎嗪联合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的脑血管痉挛有较好疗效。
- 龙先喻黄晓松袁波李远红刘柳青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
- 超选动脉溶栓术治疗“时间窗”外急性脑梗死及其对慢性缺血半暗带的影响
- 目的探讨超选动脉溶栓术治疗错过"溶栓时间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慢性缺血半暗带的影响。方法筛查2010年1月-2012年12月符合条件的入选对象,并将入选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动脉溶栓组,每组6例,治疗前及治疗后...
- 王艳黄晓松谭李红刘柳青
- 关键词:缺血半暗带急性脑梗死
- 文献传递
- 多发性硬化症患者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与神经炎症及神经退行性变的相关性研究
- 2025年
- 目的 本研究旨在深入析多发性硬化症(MS)患者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SCFAs)与神经炎症及神经退行性变之间的关联,为揭示MS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100例MS患者和100例健康对照人群,对两组对象的基本特征(年龄、性别、BMI)进行均衡性比较,同时全面检测并对比炎症因子(IL-6、IL-17、TNF-α)和神经退行性标志物(NfL)水平、超声影像检查相关指标(颈动脉斑块、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平均血流速度Vm)、肠道SCFAs(乙酸、丙酸、丁酸)水平以及肠道菌群特征(菌群结构、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并分析肠道菌群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MS患者组炎症因子和神经退行性标志物水平显著升高,其中IL-6水平为(25.30士2.32)pg/m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10.20土1.42)pg/mL;IL-17为(18.60士1.89)pg/mL,远超健康对照组的(6.50士0.93)pg/mL;TNF-α为(32.40±3.24)pg/mL,高于健康对照组的(15.80±1.85)pg/mL;NfL水平为(120.50土14.02)pg/m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45.60士5.90)pg/mL。超声影像检查结果 显示,MS患者组颈动脉斑块比例达40%,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10%;颈动脉IMT为(1.10士0.13)mm,PI为(1.50士0.2),RI为(0.60士0.08),均高于健康对照组,而Vm为(50.20士4.24)cm/s,低于健康对照组的(65.40士5.78)cm/s。肠道SCFAs水平方面,MS患者组乙酸为(3.2士0.32)mmol/g,丙酸为(1.8土0.2)mmol/g,丁酸为(0.8土0.14)mmol/g,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肠道菌群特征上,MS患者组菌群结构明显不同于健康对照组,菌群多样性(Shannon指数)、丰富度(Chaol指数)和均匀度(Simpson指数)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进一步相关性分析表明,部分肠道菌种与神经炎症标志物、超声影像检查指标及SCFAs存在紧密且显著的相关性。结论 MS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结构改变以及SCFAs水平降低的现象,并且肠道菌群与神经炎症、超声影像检查指标以及SCFAs之间�
- 董艳唐佳宇黄晓松阁江婷刘友员宋冰刘柳青
-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症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神经炎症超声影像检查
-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Cathepsin D和caspase-9表达的动态变化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探讨大鼠缺血再灌注后溶酶体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 D CD)、caspase-9在不同时段蛋白质及mRNA表达变化。方法:将60只S 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正常组(10只),假手术组(10只),脑缺血再灌注组(40只),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MCAO),免疫组化及RT-PCR法分别检测Cathepsin D、caspase-9的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6h Cathepsin D的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增强(P<0.05),24h达高峰,48h仍保存高水平。caspase-9蛋白和mRNA6h开始明显升高,12h达高峰,此后缓慢下降,但48h组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athepsin D、caspase-9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表达增强,溶酶体可能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的过程。
- 张智博刘柳青龚晓燕彭旭陈本阳
-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溶酶体CATHEPSINDCASPASE-9
- 20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血管内治疗临床观察
- 研究背景颅内动脉瘤是脑动脉局部异常的膨大,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脑血管疾病。据统计,动脉瘤一旦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第一次出血的死亡率达40%,第二次出血的死亡率为60%,第一次出血...
- 谭李红黄晓松杨松林易艳辉刘柳青王艳袁波李远红曾宇李萍
- 关键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
- 文献传递
-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溶酶体组织蛋白酶D、Caspase-9的表达及抑胃酶肽A对其的影响
- 目的:通过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的大鼠脑梗死体积,神经细胞凋亡数量变化及溶酶体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 D)、Caspase-9在脑组织内的mRNA及蛋白含量表达变化,并以Cathepsin D的抑制剂抑胃...
- 刘柳青
-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溶酶体组织蛋白酶CASPASE-9表达神经细胞凋亡
- 文献传递
- 7例脑动脉夹层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分析
- 目的探讨脑动脉夹层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7例临床诊断为脑动脉夹层并经DSA确诊的病例资料。结果所有病人发病年龄在40~50岁之间,其中,男性4例,女性3例,均无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颈内动脉系统夹层5...
- 王艳黄晓松易艳辉刘柳青梁文生
- 关键词:影像学特点抗血小板聚集
- 50例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后交通宽颈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 研究背景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局部异常的膨大,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脑血管疾病。目的回顾性分析我们自2008年10月至2015年4月共收治的50例颅内后交通宽颈动脉瘤患者,探讨支架辅助微...
- 黄晓松谭李红杨松林易艳辉刘柳青王艳曾宇李萍李远红罗银利
- 20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血管内治疗临床观察
- 研究背景 颅内动脉瘤是脑动脉局部异常的膨大,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脑血管疾病.据统计,动脉瘤一旦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第一次出血的死亡率达40%,第二次出血的死亡率为60%,第一次出...
- 谭李红黄晓松杨松林易艳辉刘柳青王艳袁波李远红曾宇李萍
- 脑血管介入治疗所致造影剂脑病临床特点分析
- 2023年
- 造影剂脑病(contrast-induced encephalopathy,CIE)是一种罕见的急性且可逆的神经系统疾病,与动脉内注射碘化造影剂有关。该文收集了湖南省脑科医院进行脑血管介入术后出现的3例CIE患者。3例CIE患者中,2例出现精神症状,1例神志改变;3例患者均出现肢体乏力,1例肢体抽搐。3例影像学提示有新增梗死灶,1例有造影剂渗出,1例脑出血增多。对症治疗后,2例患者基本好转,1例患者有肢体无力后遗症。文献回顾发现,脑血管介入术后CIE的临床表现有精神行为异常、视力下降、偏瘫、失语等;影像学表现可能出现脑水肿、新发脑梗死、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影和高信号影等,部分患者影像学无异常。经对症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症状完全消失,少数患者有后遗症。
- 彭怡黄晓松杨叶杨莹刘柳青
- 关键词:脑血管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