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堡 作品数:111 被引量:513 H指数:15 供职机构: 东北石油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文化科学 更多>>
大型凹陷斜坡区倒灌式成藏模式—以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为例 被引量:8 2009年 利用300条地震剖面、672口测井曲线、6口井岩心对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断层特征及运动期次、储层沉积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结合探井试油和试验区动态资料分析认为,T2断层受控于基底断层具有平面密集成带、剖面"似花状"组合特征,且油气成藏期活动的油源断层多为断层密集带边界断层.沉积微相研究表明三肇凹陷南部扶杨油层为西南保康沉积体系而非多物源交汇区,属于典型的河控浅水缓坡三角洲沉积体系,即主要储层为分流河道砂体,且主要含油目的层扶Ⅰ油层组为向上逐渐退积的演化序列.明水组末期青一段源岩达到生油高峰,油气在超压作用下沿开启的油源断层下排,首先充注断层上升盘一侧河道砂体,即断层密集带两侧上升盘为油气运聚富集区,而断层密集带内多为地堑式组合,不利于油气聚集,在成藏模式指导下刻画出47个有利圈闭,预测新增石油地质储量0.5亿t. 杨喜贵 刘宗堡关键词:三肇凹陷 扶杨油层 断层特征 成藏模式 松花江干流中下游河型转化控制因素研究 被引量:4 2023年 河型转化机制研究对于分析河流沉积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松花江干流中下游为研究对象,利用Google Earth和Arc GIS软件对河流形态参数进行精细测量,进而对不同河段河型发育特征及转化控制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松花江干流中下游存在曲流河、辫状河和直流河3种类型,依据地貌特征、平面形态和弯曲度自上而下划分为3段,其中上段为低坡度背景下河流逐渐加宽且植被密度逐渐降低的曲辫共存型河流,中A段为低坡度背景下河流较宽且植被密度高的简单辫状河,中B段为高坡度背景下河流宽度集中且植被密度低的直流河,下段为高坡度背景下河流宽度频繁变化的复杂辫状河;2)曲流河向辫状河转化控制因素为植被密度降低引起的堤岸抗侵蚀能力减弱,辫状河向直流河转化控制因素为河流被两侧山谷夹持且伴随坡度陡增造成河流下蚀能力增强,直流河向辫状河转化控制因素为支流注入导致流量和输沙量增大;3)建立了松花江干流中下游3种河型转化模式,上段为渐变曲—辫转化,中段为突变辫—直转化,下段为突变直—辫转化。 刘警阳 刘宗堡 曹兰柱 刘性全 胡赛寅 潘国辉 刘芳关键词:河流 河型转化 发育特征 一种基于构型理论解析的致密砂岩储层储集性表征方法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基于构型理论解析的致密砂岩储层储集性表征方法,它包括建立目标研究靶区储层构型三维地质模型,进行致密砂岩储层多级次划分;将确定的致密砂岩储层基础构型单元岩相进行识别,建立一个岩心标志——测井响应的定量判别... 刘宗堡 田枫 刘芳 王雅春 刘晓文 何春波扶余油层沉积特征及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以松辽盆地大庆长垣以东地区为例 被引量:2 2011年 在大量录井和密井网测井数据基础上结合岩芯和重矿物资料,对物源体系、储层沉积特征及单砂体级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垣以东地区扶余层主要受北部拜泉—青冈物源和西南保康物源控制,两物源在徐家围子附近交汇后向东流出,发育典型的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以三角洲平原和内前缘亚相为主,微相类型主要为顺直型分流河道,呈北东向和南北向展布;平面上砂体在北部和西南部最厚,向凹陷中心逐渐减薄;垂向上中部(FⅠ6-FⅡ1小层)砂体最发育,是主要的储集层位。沉积微相与构造叠合显示出沉积微相明显控制了油气的分布,分流河道砂与构造合理配置形成的构造-岩性圈闭,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最有利部位。 孙同文 吕延防 刘宗堡 王芳 李丽丽 陈彦亭关键词:扶余油层 储层沉积特征 沉积微相 油气藏分布 岩性油气藏 凹陷向斜区岩性类油藏油富集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以松辽盆地升西-徐家围子向斜葡萄花油层为例 被引量:15 2014年 凹陷向斜区岩性类油藏是油气勘探的新领域,以松辽盆地升西—徐家围子向斜葡萄花油层为解剖对象,在向斜区构造单元细分基础上,对不同构造部位油藏类型和油水分布规律进行剖析:向斜外缘缓坡区主要发育油水界面相对统一的构造—岩性油藏;向斜过渡陡坡区主要发育上油下水或油水互层的断层—岩性油藏;向斜中心深洼区主要发育油水到置的岩性油藏;油平面上受断层密集带背形构造控制呈"条带状"分布,垂向上受沉积演化序列和微相物性差异影响"择层"分布。进而对向斜区油成藏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得出向斜区成藏的4个主控因素:1有效烃源岩匹配古构造决定南北构造单元油富集差异;2油源断层组成油优势输导通道;3微相物性差异造成高孔渗分流河道砂体为油聚集优质储层;4断层密集带背形构造构成油富集主要部位。最终建立了向斜区4种成藏模式:1向斜中心深洼区断层密集带背形构造控藏模式;2向斜中心深洼区断层密集带间油选择性充注分流河道控藏模式;3向斜过渡陡坡区反向断层遮挡控藏模式;4向斜外缘缓坡区正向构造圈闭控藏模式。 刘宗堡 崔羽西 方庆 刘性全 仇翠莹 于玥关键词:葡萄花油层 成藏模式 松辽盆地 松辽盆地肇州油田层控多边形断层发育特征及在油成藏中的作用 被引量:4 2015年 地震解释和沿层相干切片,结合储层沉积特征对松辽盆地三肇凹陷南部肇州油田层控多边形断层的发育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层控断层定向排列,展布方位与斜坡走向平行,并向着斜坡上倾方向倾斜,其发育时期与青山口组末期—姚家组沉积早期的构造抬升事件相对应,地层翘倾引起的重力滑动作用被认为是驱使断层活动的成因。层控多边形断层的平面展布受砂体和构造断层的影响,集中分布在含砂地层厚度较薄的区域,并且多向着构造断裂下盘生长。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多边形断裂的启闭性质不同,其在油成藏中的作用也不同。成藏期(明水组末期)区域应力场为北西向挤压,北西—北北西向沟通青一段源岩和葡萄花油层的活动断裂是垂向输导油的油源断裂,而此时东西展布的层控断裂受正向挤压,断面紧闭,对油成藏主要起遮挡作用。新生代以来至现今区域应力场转变为近东西向挤压,层控多边形断层展布方位与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一致,具有高渗透性,成为油在低渗透储层内侧向运移的高渗透通道,促进油藏连片分布。 平贵东 付晓飞 刘宗堡 谢昭涵 高煜婷 方晓关键词:层控 葡萄花油层 基于虚拟环境的实时降雨模拟研究 被引量:1 2015年 降雨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自然景物,在虚拟环境中提高降雨模拟的效率和真实感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虚拟环境的渲染速度和沉浸性。基于粒子系统理论设计并实现了虚拟环境中的实时降雨模拟。通过分析雨滴粒子的实际运动过程,给出了雨滴仿真模拟的静态属性和运动模型。通过对雨滴运动行为的分析给出了雨滴模拟有风时雨滴自由降落运动模型和无风时雨滴匀速降落运动模型。就风对雨滴的干扰作用进行计算,给出了简化的阵风和稳定风的数学模型。雨滴落入水面会形成水波纹,针对已有的水波纹模拟方法的不足,采用线性水波纹模拟算法进行模拟,经实验验证模拟效果真实自然,实时性高,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刘芳 王宝华 王聃 刘宗堡关键词:虚拟环境 降雨 降雪 粒子系统 基于改进BlendMask的页岩扫描电镜图像矿物鉴定方法 2025年 页岩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图像智能识别能够快速分析页岩储层矿物,是页岩油储层“甜点”预测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传统方法在鉴定矿物成分时存在自动化程度低、样本适配度低和特征提取受限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基于BlendMask的页岩SEM图像鉴定方法。首先,采用双边滤波、拉普拉斯和图像归一化等图像预处理技术对原始图像进行去噪、锐化和像素统一处理,提高训练样本的质量;然后,采用旋转、缩放、光度变化等图像增广方法构建增广策略,扩大数据集数量;最后,利用注意力机制和深度可分离卷积改进BlendMask网络,实现图像的成分分割与识别。应用于海塔盆地的页岩SEM图像实验结果表明,相比BlendMask模型,改进后方法的分割准确率和召回率分别提升了0.02~0.20和0~0.59,分割用时减少了1.29~2.70 s。 张可佳 廖明月 刘涛 赵玉武 刘宗堡 田枫 张岩 贺友志关键词:矿物成分 一种利用平均速度识别地震资料中断层阴影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利用平均速度识别地震资料中断层阴影的方法,其包括:根据研究区地震数据资料、井曲线资料对所有井进行合成地震记录制作及标定;根据井标定结果,在时间域地震剖面上,以井分层位置为参考,对研究区目的层顶、底界面进... 刘晓文 刘宗堡 何春波 于婕 张世祺 张海鑫 代征华砂泥互层地层断裂带结构特征及控油作用 被引量:6 2017年 通过露头区解剖、三维地震解释、测井曲线识别、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对松辽盆地杏北油田葡萄花油层砂泥互层地层断裂带内部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建立基于测井曲线综合响应的断层破碎带厚度预测模型,进而探讨断裂带结构特征对断层边部剩余油富集和开采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断裂带由断层核和破碎带两部分组成,其中断层核发育泥岩涂抹的分段生长结构,破碎带发育破碎、滑动和变形3种特征;断层垂向上在葡Ⅰ4小层发生分段,造成系统取心井钻遇3个断点,其中断点1发育砂岩变形带的断层端部破碎带,断点2发育泥岩涂抹的主断层核,断点3发育泥质角砾岩和方解石充填泥岩裂缝的次断层核;断层面两侧随着距断层核距离增加破碎带微构造密度和碳酸盐含量逐渐降低。 刘宗堡 郭林源 付晓飞 张东 刘云燕 方庆 王海学 孟令东关键词:控油作用 葡萄花油层 杏北油田 松辽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