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永林

作品数:178 被引量:3,036H指数:29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61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9篇文化科学
  • 33篇文学
  • 23篇历史地理
  • 17篇经济管理
  • 8篇政治法律
  • 6篇艺术
  • 5篇社会学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43篇文化
  • 31篇非物质文化
  • 31篇非物质文化遗...
  • 15篇传承
  • 14篇文化产业
  • 14篇教育
  • 13篇文学
  • 10篇民俗
  • 8篇农村
  • 8篇文化生态
  • 8篇民间文学
  • 8篇民俗学
  • 8篇化生
  • 7篇社会
  • 7篇故事
  • 6篇学术
  • 6篇农村文化
  • 6篇乡村
  • 6篇小说
  • 5篇新中国

机构

  • 164篇华中师范大学
  • 16篇中国民俗学会
  • 4篇湖北第二师范...
  • 3篇安阳师范学院
  • 2篇山东大学
  • 2篇中山大学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荆门职业技术...
  • 1篇北京交通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湘潭大学
  • 1篇上海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武昌理工学院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作者

  • 165篇黄永林
  • 5篇徐金龙
  • 5篇张武桥
  • 3篇袁渊
  • 3篇罗忻
  • 2篇郝挺雷
  • 2篇王伟杰
  • 2篇韩成艳
  • 2篇张君玲
  • 2篇程秀莉
  • 2篇宋俊华
  • 2篇孙佳
  • 1篇刘魁立
  • 1篇王晓红
  • 1篇秦璇
  • 1篇刘晓春
  • 1篇吕微
  • 1篇徐新建
  • 1篇纪东东
  • 1篇陈泳超

传媒

  • 18篇华中师范大学...
  • 14篇民俗研究
  • 12篇教育财会研究
  • 12篇文化遗产
  • 6篇外国文学研究
  • 6篇理论月刊
  • 5篇长江大学学报...
  • 5篇民间文化论坛
  • 5篇人民论坛·学...
  • 4篇人民论坛
  • 4篇云梦学刊
  • 4篇贵州民族大学...
  • 3篇社会主义研究
  • 3篇教育与经济
  • 3篇湖北民族学院...
  • 3篇学习月刊
  • 2篇同济大学学报...
  • 2篇会计之友
  • 2篇江汉论坛
  • 2篇歌海

年份

  • 6篇2025
  • 14篇2024
  • 15篇2023
  • 12篇2022
  • 9篇2021
  • 11篇2020
  • 10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5篇2016
  • 10篇2015
  • 2篇2014
  • 10篇2013
  • 4篇2012
  • 7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7篇2008
  • 2篇2007
  • 6篇2006
17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中国60年教育财政体制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效被引量:7
2010年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教育财政体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经费筹措与配置的财政体制改革之路,初步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财政体制的基本框架。实践证明我国教育财政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显著成效,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黄永林
关键词:教育财政
“求好运”类故事的人类共同价值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被引量:5
2023年
“求好运”类故事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流传千年的经典故事类型,目前已搜集到相关异文700多篇。在国际通用的民间故事AT分类体系中的编号为461,它共有1个主型——【三根魔须】(AT461)和3个亚型——【问活佛型】(461A)、【寻宝聘妻型】(461B)和【幸运儿型】(461C)。它讲述的是一个穷人与命运抗争,通过不懈努力奋斗,在帮助他人时,自己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故事表现了人类希望通过奋斗获得好运的重要主题,体现了全人类共同精神和价值理念,对当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借鉴意义。该故事中所体现的拼搏奋斗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精神基础;互助互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价值取向;共同价值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思想之魂;这些精神、价值和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黄永林
情感与理性:从“乡愁”到“家乡民俗学”——评安德明的《家乡民俗学》
2024年
安德明的新著《家乡民俗学》是中国家乡民俗学理论体系建构的奠基性成果,从中既可以看到作者从一个“乡愁”思考者,到家乡民俗研究者,再到家乡民俗学建构者的学术历程,更可以看到他关于家乡民俗学理论体系的特色。该书首先阐释了家乡民俗学的“家乡”“乡愁”的文化意蕴和价值意义,提出了民俗学者家乡民俗实践的基本伦理原则,建构了家乡民俗学学科框架和基本理论体系;其次,重点研究了家乡民俗研究遭遇的身份冲突以及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问题,并从情感与理性、伦理与科学角度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应对策略;其三,从本土意识到全球视野,尤其是在与“异乡”的对比中审视家乡民俗的独特性,这使家乡民俗学研究获得了极大的延展性和广阔的视野。书中所阐释的关于家乡民俗学所蕴含的从我出发、由此及彼、相互尊重、多元并存的人类交流方法论层面的意义,所构建的家乡民俗学主体间性理论,以及以“他者”“异乡”“研究者”的视角去研究家乡民俗,为深刻认识自诞生之初就具有浓厚本土属性的家乡民俗学提供了崭新的角度,不仅对有关熟悉文化的研究、对反思或调整传统民俗学“向后看”的学术取向有指导意义,而且对于中国特色家乡民俗学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和学科体系的建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黄永林
关键词:主体间性伦理原则学术取向
博弈与坚守: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关于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命运的多维思考被引量:11
2018年
传统节日习俗与人的需求、文化传统、社会变迁、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政府行为等方面具有密切的关联。在全球化语境下,传统节日习俗正经受着信息化、市场化、现代化等力量的强烈冲击,一些传统节日习俗发生变化是必然的,或不适应时代发展而被淘汰走向消亡,或能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传承与创新,进一步延续发展。这些均符合民俗文化传承变异的规律,但不管如何变,传统节日习俗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不会变,以人为本的核心不会变,服务大众生活和服务社会的宗旨也不会变。在坚守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生存与发展之道。
黄永林孙佳
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传承
新中国70年我国农村文化的历史变迁被引量:4
2019年
新中国70年的农村文化发展历史,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可划分为改革开放前30年和改革开放后40年两个阶段。伴随着整个国家政策和制度的安排与实施,我国农村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和政治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国农村文化经过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本文通过回顾中国农村文化的历史变迁,分析农村文化政策制度安排的内在逻辑,探寻国家在农村文化现代化追求中的价值取向和时代特征,以期为未来中国农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借鉴。
黄永林
关键词:农村文化历史变迁
北宋文化演绎下开封中秋节民俗的传承与发展
2015年
文章从中秋节的节日历史渊源谈起,追溯历史考察开封中秋节民俗文化的历史变迁与发展,从而对中秋节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一些见解。值得一提的是自汉代起就沿袭下来的中秋燃灯习俗,与最早出现于北齐天保十年的开封铁塔一起共同演绎了千年"铁塔燃灯"的恢弘历史。历史上的铁塔燃灯是中秋节开封城内的重要民俗活动,而现代的开封人民在每年的中秋节依然将这项重要的历史民俗文化活动沿袭下来。
黄永林秦璇
关键词:北宋文化
传统工艺价值的现代转化研究
2025年
在振兴中国传统工艺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赋予传统工艺新的时代价值,引导它们实现由传统工艺项目向传统工艺品牌提升,进而向现代工艺产业品牌转化,实现高质量可持续传承发展,这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见人,见物,见生活”,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是当今中国非遗保护理念的重大创新。传统工艺价值的现代转化路径主要有: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深度挖掘传统工艺的实用价值,通过遗产化、生活化和产业化等创造性转化,激活其现代价值,让其回归到民众现代生活的需求中去,成为“活”在当下的一种存在;根据现代大众审美特点,对传统工艺的审美价值进行现代性审美化和创意化改造,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大力利用现代科技,从产品的设计制作到传播展示,再到推广营销,对传统工艺技艺进行全方位再造,让小众的非遗技艺,走进大众的文化视野,让其“火起来”。
黄永林黄柳苍
文化创意视角下泰山石敢当习俗及其创意转化被引量:1
2024年
泰山石敢当习俗是我国传播广泛、影响深远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文化创意的视角,其内容可分为符号、知识和观念三个方面。以此为基础,可以从符号到产品、从知识到体验、从观念到生活方式三种文化创意转化方式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传承。
牛晓菁黄永林
关键词:文化创意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的特性被引量:35
2021年
作为人的创造物的文化是在一定的时空中生成、积累、发展和传播的,从而形成独特的时间和空间系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具有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就自然属性而言,包括在自然空间基础上形成的地域性、民族性与场域性,以及在时间形态基础上形成的延续性、周期性与时点性等特性;就社会属性而言,包括在社会组织基础上形成的制度性、情感性和综合性,以及在文化活动基础上形成的的公共性、共享性、多样性等特性。
黄永林刘文颖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左传》之预言叙述模式被引量:11
2004年
《左传》好预言 ,预言者多为巫卜和史官以及统治集团内部的高级成员。预言分两大类 :直觉的经验的预言主要是根据人物的外貌、语言、行为来判定吉凶祸福 ;技术的知识的预言主要是借助专门的工具 ,运用特殊的方法和手段 ,包括卜筮、梦占、星占等来推测兴衰成败。预言在《左传》中最明显的功用是安排情节结构、构筑悬念以及政治伦理的训诫诱导。
潘万木黄永林
关键词:情节结构悬念道德伦理
共1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