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冠心病心肌缺血心率变异性分析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肌缺血心率变异性临床特点以及对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以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中的平均心率(HR)、SDNN、SDANN、rMSSD、PNN50等5项时域指标对75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A组)和38例健康成人(B组)的24小时心率变异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A组)心率变异性降低明显高于健康成人(B组),其中SDNN、SDANN两项指标,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A组)与健康成人(B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心率变异性降低,存在自主神经功能损害。
- 黄东
- 关键词:心率变异性心肌缺血自主神经功能
- 冠心病心肌缺血对Q-T离散度的影响
- 2008年
- 黄东
- 关键词:冠心病心肌缺血离散度心脏性猝死心电图检查健康成人QTD
-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胸前导联ST段改变与冠脉前降支造影结果的对比被引量:7
- 2009年
- 目的探讨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MI)者胸前导联ST段改变与冠脉前降支(LAD)造影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对80例患者胸前导联ST段改变与LAD造影结果对比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45例、女性35例,年龄平均55.3±8.9岁。结果80例中伴胸前导联ST段下移组中90%有LAD病变,非ST段下移组中仅16.7%有LAD病变,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下壁AMI者中,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下移是LAD病变的评价指标。
- 黄东
- 关键词:心肌梗死ST段前降支冠脉造影
- 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的动态心电图研究
- 2009年
-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十二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仪对患者进行24h心电监测,将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主要分布在夜间和/或睡眠时分为夜间和/或睡眠组,将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主要分布在白天和/或活动时分为白天和/或活动组,将2组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对比研究。结果70例心房颤动患者中,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R-R间期1.5~2.0s)夜间和/或睡眠组50例,其中R-R间期>2.0s患者8例(16%);白天和/或活动组20例,其中R-R间期>2.0s患者18例(90%),2组间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在夜间和/或睡眠时多由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引起;在白天和/或活动时房室传导阻滞是其主要原因。
- 黄东
- 关键词:心房颤动长R-R间期动态心电图
- 动态心电图对房性早搏引起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应用研究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在房性早搏引起阵发性心房颤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61例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发现有房性早搏的患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观察房性早搏引起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房性早搏前周期、房性早搏联律间期的时间及特点.结果 61例房性早搏患者动态心电图监测出现阵发性心房颤动25例(41%),25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中,24 h平均房性早搏(3270±256)次,阵发性心房颤动(251±38)次.引起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房性早搏联律间期及房性早搏前周期分别为(352±39)ms和(835±98)ms,未引起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房性早搏联律间期及房性早搏前周期分别为(447±41)ms和(725±105)ms,引起阵发性心房颤动与未引起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房性早搏联律间期及房性早搏前周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动态心电图监测发现房性早搏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率较高,P-on-T房性早搏是引起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主要原因.加强对房性早搏的认识可以有效地降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
- 黄东
- 关键词:心电描记术心房颤动
- 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研究被引量:9
- 2009年
-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对检测冠心病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DCG记录的70例冠心病患者ST段下移次数,当时有无症状以及ST段下移持续时间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50例,女性20例,年龄(56.6±8.8)岁。结果缺血性ST段下移210次,其中无症状发作189次(90%),有症状发作21次(10%),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持续时间(11.1±24)min/次,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持续时间(32.5±28)min/次,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DCG是临床上检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重要方法之一,对临床评估SMI的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 黄东
- 关键词: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
- 动态心电图用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诊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13
- 2012年
-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也简称为病窦综合征,会诱发一系列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及心律紊乱,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阿斯综合征、猝死,影响病人生命安全。SSS最初、最常见的心电图改变是窦性心动过缓,尤其是夜间易发生的窦性心动过缓,
- 黄东
-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常规12导联心电图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 Ⅱ型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10年
- 黄东
-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
- 动态心电图在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8
- 2010年
-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60例,检测ST段下移次数,当时有无症状,以及ST段下移持续时间。[结果]经24h动态心电图检测,共发现心肌缺血性ST段下移TIN412次,其中无症状缺血发作350次,占84.95%(350/412),有症状缺血发作62次,占15.05%(350/412),SMI持续时间(13.5±21.3)min/次,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持续时间(30.8±26.7)min/次,经比较发现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平均(27.2±7.1)min,ST段压低值平均为(1.58±0.42)mm。心肌缺血昼夜比较发现夜间IT低,MIT长,ST段下降明显,昼夜心肌缺血指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对SMI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提高了检出率,对临床评估SMI具有重要意义。
- 黄东
- 关键词: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
-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下壁导联ST段改变与冠脉前降支造影对比分析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探讨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下壁导联ST段改变与冠脉前降支(LAD)造影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对60例前壁AMI患者下壁导联ST段改变与LAD造影结果对比分析。结果60例前壁AMI患者中伴下壁导联ST段下移组中85.7%LAD病变位于近端(第一对角支开口前)或者远端(第一对角支开口后)合并第一对角支病变,非ST段下移组中仅16.7%LAD病变位于近端或者远端合并第一对角支病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壁AMI患者中,心电图下壁导联ST段下移是LAD病变部位预测的评价指标。
- 黄东
- 关键词:ST段前降支冠脉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