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士德
- 作品数:125 被引量:270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 铜合金的污损及防污性能探讨
- 马士德吴培辉
- 关键词:铜合金防污性
- 青岛中港海鸥浮码头海水全浸部分的腐蚀失效分析
- 2016年
- 通过阴极保护电位测量、污损生物检测、水下船板超声测厚及牺牲阳极工作状态检查等几方面的检测,评价了长期系泊于青岛中港的海鸥浮码头海水全浸区钢铁的腐蚀失效情况,并根据上述几方面的检测结果,对其腐蚀失效的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
- 马士德许健平韩文陈仁娟王启冉姚舒阳李科王在东
- 关键词:钢铁腐蚀防腐
- 海水直流冷却技术
- 侯纯扬侯保荣武杰张经磊赵楠马士德王佳黄彦良高振泮李言涛王维珍刘淑静吴云芳
- 我国海水直流冷却的应用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主要原因是没有成套、经济、系统的海水直流冷却技术指导实际应用。为尽快制订海水直流冷却设计规范以指导实际应用,在系统总结国内外现有海水直接利用技术成熟实用经验,完成必要...
- 关键词:
- 关键词:冷却水
- 埕岛海区钢铁阴极保护参数研究
- 1995年
- 于1989年9月开始,在山东省胜利油田胜利设计院化学研究室,对A3钢的保护参数进行研究。实验介质为现场采集的黄河入海口附近的含悬浮泥沙的新鲜海水。实验在动水(1.5m/s),静水和动静水交替三种模拟状态下进行。控制保护电位为-800,-900,-1000mV(Ag/AgCl),研究在上述状态下和不同电位下的保护度,最大冲击保护电流密度及稳定的保护电流密度。结果表明,在三种保护电位下,A3钢的保护度都在90%以上,可以达到防腐目的。在不同的模拟状态下,保护电流密度变化较大,其稳定值在动水状态下为2000-2500mA/m2,在静水状态下为85-120mA/m2,在动静水交替下为70-400mA/m2。最大冲击保护电流密度(动水状态,保护电位为-1000mV)接近30A/m2。
- 张经磊马士德侯保荣韩敬愚刘希斌王春生
- 关键词:阴极保护
- 防污涂料/海水界面的原生动物初探
- 新型环保涂料的研制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而防腐性能的快速测定,又是阻碍防污涂料进步的关键技术之一.采用大型污损生物幼体进行早期防污性能鉴定已被采用,该技术利用微型生物作为防污性能的'生物标示'.本文在总结近几年来海港微型生...
- 马士德陈旭淼刘传安肖玲许健平韩文李菊于雪艳
- 关键词:防污涂料防污性能原生动物
- 文献传递
- 附着藤壶对1Cr 18Ni 9Ti不锈钢局部腐蚀的影响被引量:2
- 1990年
- 1Cr 18Ni 9Ti不锈钢在海水中通常易产生局部腐蚀,尤其在氧不能充分供应的相对闭塞区,如在缝隙中或海生物附着的情况等。作者为研究附着生物对这种不锈钢腐蚀的影响,曾在室内观察了附着藤壶对其腐蚀的影响,发现部分死藤壶在沿基板的周围出现了棕红色铁锈,并在其壳口部位涌出棕红色铁锈,犹如“
- 马士德
- 关键词:藤壶不锈钢附着生物
- 青岛港湾防污涂料/海水界面细菌污损群落变化初探被引量:4
- 2019年
- 论述了2017年3-7月青岛中港防污涂料/海水界面细菌种类及数量的演化过程。实验中以防污涂料/海水界面为研究对象,并以载玻片作为对照实验,观察到防污涂料试片中细菌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其中载玻片上的优势种细菌主要包括4门13属,防污涂料试片上的细菌是1门3属,说明只有较少种类的细菌能够附着于防污涂料试片上。其中防污涂料试片和载玻片上的细菌数量变化一致,在6月份达到最高,然后数量开始下降。本研究首次对青岛港湾防污涂料/海水界面中细菌的污损群落进行了定量研究,同时在实验中首次发现了国内一种之前没有报道潜在的海洋污损细菌Planococcus maritimus。
- 马士德张林林张林林韩文刘瑞刘瑞孙超岷孙超岷
- 关键词:防污涂料PLANOCOCCUS
- 三亚海洋环境试验站海洋细菌污损群落初探被引量:5
- 2017年
- 论述了2016年11月在海南省三亚海洋环境试验站表面海水中的附着在不同材料表面细菌群落的组成演变。通过1个月4种材料多个周期(2 d、5 d、15 d、25 d)的实验结果可知,该试验站表层海水中附着细菌主要为3门、4纲、9属,优势菌种为假单胞菌、交替单胞菌和假交替单胞菌。细菌种类随浸海时间增长而减少,细菌数量随时间增长而增长。不同材料表面的优势菌株不同,304不锈钢表面的主要优势菌为假单胞菌和假交替单胞菌,而镀锌Q2358和钛合金的优势菌分别为交替单胞菌和假交替单胞菌。镀锌Q2358表面的细菌多样性比其他3种材料表面的细菌多样性低;从菌落数量来看前3个周期镀锌Q2358和钛合金附着菌落数量较少,第4周期304不锈钢附着菌落数量最少,镀锌Q2358次之。说明材料的表面性质对细菌群落的组成和数量有一定影响,同时毒性锌离子的存在会导致材料表面污损细菌群落的多样性降低。为筛选和设计防污及防腐涂料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依据。
- 马士德修鹏远马岩严清冉郭为民郭为民李文军李文军符策鹄王启冉李博亮孙超岷孙超岷
- 关键词:细菌
- 热浸锌材料耐蚀性评价方法的初步探讨被引量:1
- 2014年
- 本文对两种热浸锌材料进行了盐雾试验,通过失重法和磁性测厚法两种不同的方法评价了其耐蚀性,并通过镀锌层密度换算比较了两种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初步发现失重法较为快速准确,磁性测厚法存在一定的偏差和测试中的难点。
- 周美凤王启冉许健平马士德
- 关键词:热浸锌耐蚀性盐雾试验测厚
- 国产热浸锌锚链的耐蚀性研究(Ⅰ):热浸锌锚链的海港试验被引量:3
- 2017年
- 本文记叙了国内外首次以大型商品化热浸锌锚链为研究对象的海港试验结果,跟踪记录了其4年的腐蚀与生物污损发展过程.分别于2013年7月、2014年7月、2015年7月和2016年7月将试验锚链提出海面,对出现在锚链上的全部附着生物进行刮取、分类、鉴定、称重,清洗锚链的表面,检查锈点,并对热浸锌锚链表面测厚,照相记录跟踪全过程.试验结果表明:裸钢腐蚀严重,锈层在2~3mm,腐蚀产物易成片脱落,形成大小不等的腐蚀坑,最大坑深3mm左右;热浸锌锚链未出现明显腐蚀点,大气区锌层腐蚀速率约10μm/a,水下区锌层腐蚀速率约20~70μm/a,但在两个链环连接处出现磨蚀锈斑;耐蚀性在不同区带中表现为水上链>水下链;热浸锌锚链表面的污损生物数量少于未浸锌锚链,随着时间延长,热浸锌锚链表面污损生物逐年增多,其中优势生物为海鞘(Ascidians)、苔藓虫(Bryozoans),其次是贻贝(Mytilus sp.)、牡蛎(Ostreidae sp.)、石莼(Ulva sp.),曾出现南方污损生物种,如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2013~2014、2014~2015、2015~2016三年锚链单位面积上污损生物的重量分别为1257.6、1454.6和21304.0g/m2.污损生物重量的增加大大增加了锚链的磨蚀程度,为锚链腐蚀失效埋下了隐患.本研究为海洋工程锚链设计或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
- 马士德王在东刘会莲刘欣
- 关键词:热浸锌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