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荣
- 作品数:165 被引量:622H指数:11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2018至2023年结膜肿物类型分布特征的单中心临床分析
- 2025年
- 目的探讨单中心2018年6月至2023年12月结膜肿物的类型分布特征、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年龄分布规律,及其较历史资料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18年6月至2023年12月的所有眼结膜部切除的1413份病例资料作为纳入病例资料。所有病例均行组织病理学分类,部分标本辅以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特殊染色检查。观察指标包括:组织病理学类型(上皮性、黑色素细胞来源、炎性病变等)、病变性质(良性、癌前或恶性)及年龄分布(≤18岁为儿童及青少年,19~59岁为中青年,≥60岁为老年人)。并与2000年1月至2018年5月的1233例相关历史病例资料在组织病理学分类、病变性质及年龄分布的差异上进行比较。结果1216例纳入病例资料中男性567例,女性649例;其中良性病变1052例,占86.51%,癌前或恶性病变164例,占13.49%。组织病理学分类显示,上皮性肿瘤508例(41.86%)和黑色素细胞肿瘤433例(35.59%)占主导地位,炎性病变118例(9.70%)、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59例(4.85%)及脉管肿瘤55例(4.52%)次之。病变性质方面,良性病变以囊肿323例(26.56%)、痣314例(25.82%)最为常见,癌前或恶性病变中结膜上皮内瘤变68例(5.59%)、淋巴瘤40例(3.29%)较为多见。与历史病历资料相比,纳入病例资料中良性病变比例显著高于历史组的78.48%,癌前及恶性病变比例则从历史组的21.52%降至13.49%;囊肿占比从历史组的12.89%升至26.56%,成为最常见的良性病变,而鳞状细胞乳头状瘤占比从10.52%下降至6.74%。年龄分布上,纳入组中青年比例为62.83%(764例),较历史组的60.00%略有上升,老年人群比例23.19%(282例)较历史组的24.27%略降。结论2018至2023年单中心结膜肿物病例显示,良性病变比例较历史升高,癌前及恶性病变比例降低,仍以上皮性肿瘤和黑色素细胞肿瘤为主,但炎性病变占比下降;年龄分布显示,儿童、青少年�
- 黄封博王琳艳白海霞王练努力其曼·买买提陈昊陈丽荣晋秀明姚克叶娟
- 关键词:结膜肿瘤黑色素瘤
- CT辐射对照射器官损伤的实验研究
- 前言CT检查在医疗工作中具有极其重要地位,几乎所有的人在一生中做过一次或多次CT检查,甚至有时一天或几天内就接受多次CT扫描。然而CT对人体的辐射作用也是众所周知的,而且,与普通X线相比,检查同一部位CT辐射剂量常常是普...
- 余日胜陈丽荣章伟敏丁文洪华建明程莉芬孙建忠
- 关键词:肝组织病理器官损伤阳性表达
- 文献传递
- 晶状体前囊膜上皮细胞上标记PCNA的方法
- 2006年
- 周燕陈丽荣申屠形超
- 关键词:晶状体前囊膜增殖细胞核抗原免疫组织化学
- Ki-67核抗原与SPF值的相关性及其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
- 81例有可靠随访资料的乳腺癌病例。应用改良的 Hedley 方法把81例原发性乳癌石蜡标本制成单细胞悬液,用 FCM 机测定 S 期比例,并应用 SABC-AP 免疫组化法对81例经微波抗原修复的原发性乳癌石蜡标本进行了...
- 陈益定吴金民郑备义陈丽荣邓甬川王海军彭佳萍郑树
- 关键词:乳腺癌预后石蜡标本核抗原组织学分级
- 文献传递
- 清热消积方对小鼠Lewis肺癌细胞粘附分子CD_(44)V_6表达的影响
- 2001年
- 目的:观察清热消积方对小鼠 Lewis 肺癌细胞粘附分子 CD_(44)V_6的调变作用。方法:采用 SP免疫组化染色法。结果:清热消积方可降低 CD_(44)V_6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清热消积方降低 CD_(44)V_6表达可能是该方抗转移的重要机制之一。
- 陈培丰刘鲁明陈丽荣
- 关键词:细胞粘附分子抗转移
- 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比较不同核染色方法对经激光显微切割组织细胞DNA聚合酶链反应的影响
- 2004年
- 许晶虹陈丽荣王海军姚丽芳
- 关键词:激光显微切割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染色方法组织化学染色DNA模板基因改变
- 胃肠道微乳头状癌的研究现状被引量:3
- 2012年
- 胃肠道微乳头状癌发生率低,其临床病理学特征与普通腺癌大多相似,但浸润更深,并且易于发生淋巴结转移。胃肠道微乳头状癌具有特征性的免疫表型即MUC1/EMA在细胞簇基质面表达,与普通腺癌在腺腔面表达的特点正好相反。目前对胃肠道IMPC分子病理学特点认识极为有限。胃肠道微乳头状癌由于生存率低,预后差,在临床工作中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意义,尤其需要与乳头状腺癌、伴多量脉管瘤栓的普通腺癌、转移性微乳头状癌和肿瘤芽等鉴别。胃肠道微乳头状癌是一种在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和生物学行为上不同于胃肠道普通腺癌的特殊类型。
- 刘芳陈丽荣
- 关键词:胃肠道腺癌
- 胃肠道间质瘤中c—kit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基因的突变及其表达研究被引量:8
- 2007年
- 目的探讨c-kit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基因突变及其蛋白表达在胃肠道问质瘤(GIST)发病中的作用及与其临床病理、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TM二步法检测了119例GIST中CD117和PDGFR-α蛋白的表达情况。用PCR扩增和基因测序的方法,检测50例GIST c—kit基因第9、11、13、17号外显子以及PDGFR—α基因第12、18号外显子的突变情况。结果本组119例GIST中CD-117的阳性表达率为87.4%,PDGFR-α的阳性表达率为65.5%。50例GIST中c—kit基因突变率为42%。突变均位于11号外显子近膜区的5’端第556~560密码子之间,即所谓的突变“热点”。50例GIST中PDGFR-α基因突变率为20%,最常见的突变为第18号外显子D842V点突变,2例为第12号外显子突变。c-kit基因突变主要见于CD117阳性的GIST,与GIST生物学侵袭行为无明显关系;而PDGFR-α基因突变主要见于CD117阴性的GIST,具高度侵袭危险性。未发现1例GIST有c—kit和PDGFR-α基因同时突变。结论PDGFR-α作为一种GIST特异而敏感的标记物,对一些CD117表达阴性的GIS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作为GIST发病的两种分子机制,c—kit和PDGFR—α基因突变是相互排斥,不共存的。
- 郑松陈丽荣罗月球王海军程水珍朱永良周燕
-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肿瘤原癌基因蛋白质C-KIT突变
- 胃肠道间质瘤特殊类型研究现状被引量:10
- 2003年
- 陈丽荣
-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病理学
-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和预后相关分析
- 本文对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和预后相关分析进行了探讨。文章通过对1993~2000年间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标本重新检测,分析了其中46例GIST预后的相关因素。
- 丁克峰王珏基陈丽荣
- 关键词:肿瘤病理肿瘤预后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