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锋萍 作品数:16 被引量:9 H指数:1 供职机构: 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 国家留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文学 文化科学 更多>>
“来吧,品尝教堂神秘的筵席”:乔治·赫伯特《圣殿》中的圣餐观 被引量:1 2017年 十六世纪欧洲天主教和新教各派之间围绕圣餐展开了激烈争论。威尔士宗教诗人乔治·赫伯特在圣餐和与此相关的味觉主题上花费大量笔墨,也对欧洲大陆激烈而复杂的圣餐之争给予了特有的回应。赫伯特的圣餐观有着从激进到温和的转变过程,呼应了当时英国国教反对争议的立场。本文认为赫伯特的圣餐观与新教改革派具有一致性,而且在当时英国国教越来越重视传统仪式的背景下,赫伯特的宗教立场更倾向于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国教教义。 邢锋萍关键词:《圣殿》 圣餐 新教 英国国教 乔治·赫伯特其人 2012年 在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璀璨的文学史中,乔治.赫伯特的光芒似乎被他同时代的诗人,比如弥尔顿和约翰·邓恩所掩盖,他留存于世的作品只有一两首诗被收入诗歌文集,其中《美德》和《复活节的翅膀》是广为人知的两首。然而在西方,作为十七世纪著名的宗教诗人,乔治.赫伯特其人和其诗一直不乏关注者。此文试图分析关于乔治·赫伯特的两本传记:艾萨卡.沃尔顿的《赫伯特传》(TheLife of Mr.George Herbert)和艾米.查尔斯的《赫伯特生平》(A Life of George Herbert),以期更多地了解乔治.赫伯特其人,进而更好地理解他的诗歌作品。 邢锋萍关键词:乔治·赫伯特 传记 《圣殿》 乔治·赫伯特《圣殿》中的香气意象 2021年 17世纪英国诗人乔治·赫伯特的诗集《圣殿》包含大量与香气有关的意象。赫伯特充分借鉴中世纪香气传统,同时把香气置于新教神学背景下进行解读。他把香气视为基督教美德和圣行的象征,把基督受难比作一颗香丸被碾碎的过程,并把人的救赎与香膏的香气紧密联系在一起,赋予原本世俗、感性的嗅觉词汇以神圣、超验的意义。通过仔细考察赫伯特诗中的香气意象,我们可以发现赫伯特的宗教思想与新教改革者基本一致。香气意象承载着诗人的新教神学思想,是理解其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邢锋萍关键词:乔治·赫伯特 《圣殿》 香气 追寻墙上“斑点”的真实所指——对《墙上的斑点》的另一种解读 被引量:1 2011年 《墙上的斑点》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早期的一部意识流作品。整篇小说再现了某一天叙述者坐在椅子上猜测墙上的一个斑点到底为何物并且由此引发一系列思考的过程。这一斑点在小说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试图通过分析原文,对墙上的"斑点"的真实内涵做进一步的探讨。 邢锋萍关键词:意识流 蜗牛 他们不一样的上帝——多恩与赫伯特神学诗中的上帝形象之比较 被引量:1 2015年 17世纪英国诗人约翰·多恩和乔治·赫伯特的神学诗展现出不同的宗教体验,前者给人带来焦虑恐惧,后者充满温情仁爱。本文比较两位诗人笔下上帝的差异性,指出多恩的上帝是无声、被动、恐怖的,与此相反,赫伯特在继承多恩神学诗传统的基础上竭力避免这样的上帝形象,塑造出一个有声、主动而且仁爱的上帝。这样的差异与他们的宗教立场和诗歌创作历程都有关联,并且造成他们的神学诗在后世不同的影响力和接受度。 邢锋萍关键词:多恩 上帝形象 人神关系 斯宾塞《祝婚曲》中的时间与空间主题 被引量:1 2011年 埃德蒙·斯宾塞于1595年写成的《祝婚曲》是为了庆祝他的第二段婚姻而作。在该诗中,他详细描述了婚礼当天的活动情形,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喜悦心情和对美好婚姻的祝福。这首诗被认为是所有语言当中最美的婚礼颂歌之一。本文试图从时间和空间的主题切入,以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 邢锋萍关键词:埃德蒙·斯宾塞 文艺复兴 探析西方文化中“五感”的等级之分——以古典和中世纪作品为例 被引量:5 2017年 西方从古希腊到中世纪的大量作品都涉及对"五感"的讨论,其中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关于五种感觉的等级划分问题。视觉和听觉是西方文化传统中公认的高级感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则处于比较低级的位置,此种意识植根于西方文化传统并影响至今。具体而言,视觉和听觉在古典时期和中世纪又呈现出不同特点:在古典时期,视觉在五感中毋庸置疑处于绝对领先地位;而在中世纪,由于基督教对传道的关注,听觉被许多神学家认为是最可靠的感觉。在希腊哲学和基督教文化相互作用的张力下,视觉与听觉交织着共同成为西方文化中的两种高级感觉。 邢锋萍关键词:古希腊哲学 基督教 英美科幻小说中的残障研究 2022年 和其他文学体裁相比,科幻小说因其无限幻想性,使得其中的残障研究更具有特殊性。本文以残障理论作为基础,对选取的英美科幻小说中的残障主体进行分类,对人类基因残障和人造人身体缺失导致的残障进行探究,揭示他们的伦理困境,以此来重新审视未来世界中"残障"的定义。后人类时代的"残障"主体由人类延伸至人造人,展现了人类与科学技术之间的伦理问题。科幻小说中的残障研究不仅对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予以警示,也引起人们对即将到来的后人类时代关于"人何以为人"以及"何为正常"等问题的思考。 王娟 邢锋萍关键词:科幻小说 基因缺陷 乔治·赫伯特《圣殿》中的圣经观 2017年 诗集《圣殿》是17世纪英国宗教诗人乔治·赫伯特沉思圣经的产物。诗人以圣经为灵感源泉,大量引用和借鉴圣经故事,称赞圣经是天国的使节,人与神之间的中介,具有强大的治愈能力,能引导人获得拯救。同时,诗人拒绝罗马天主教注重功德的救赎观,指出唯有圣经是人获救的依据,体现出新教改革者'唯独圣经'的思想。赫伯特身处宗教纷争时代,其宗教立场一直是评论界瞩目的焦点所在,本文通过考察其圣经观,认为他是比较典型的新教诗人。 邢锋萍关键词:《圣殿》 圣经观 新教 “然而我只爱你”:乔治·赫伯特的诗学观 2019年 17世纪英国诗人乔治·赫伯特往往被归类为玄学派诗人。但是,"玄学派"这一概括性的称谓并不能准确而充分地诠释赫伯特的诗歌特点和他本人的诗学观念。本文从诗歌主题、诗歌语言和诗歌本质这三方面出发探讨他的诗学观,说明他在诗歌创作中坚持单一的主题和质朴的语言,以真情实感书写宗教体验,把拉近人与上帝的距离视为诗歌的本质。他与同时代擅长奇喻、追求巧智的玄学派诗人有着显著区别。 邢锋萍关键词:乔治·赫伯特 诗学观 玄学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