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卫

作品数:553 被引量:2,505H指数:21
供职机构:昆明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98篇期刊文章
  • 88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56篇医药卫生
  • 25篇文化科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金属学及工艺
  • 3篇机械工程
  • 3篇理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106篇栓塞
  • 86篇介入
  • 81篇动脉
  • 69篇血管
  • 56篇静脉
  • 49篇动脉瘤
  • 48篇肿瘤
  • 46篇颅内
  • 44篇栓塞治疗
  • 42篇介入治疗
  • 41篇成像
  • 40篇磁共振
  • 39篇影像
  • 38篇动脉栓塞
  • 37篇造影
  • 37篇消融
  • 37篇颅内动脉
  • 34篇颅内动脉瘤
  • 33篇细胞
  • 33篇磁共振成像

机构

  • 312篇昆明医科大学
  • 158篇昆明医学院第...
  • 24篇昆明医学院
  • 6篇云南省第一人...
  • 4篇郴州市第一人...
  • 4篇达州市中心医...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昆明医学院第...
  • 3篇浙江省人民医...
  • 3篇云南省第二人...
  • 2篇《介入放射学...
  • 2篇西双版纳州人...
  • 2篇大理学院附属...
  • 2篇内江市第二人...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西门子(中国...
  • 1篇大理学院
  • 1篇成都军区昆明...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南昌大学

作者

  • 489篇赵卫
  • 111篇胡继红
  • 64篇姜永能
  • 61篇易根发
  • 49篇向述天
  • 42篇何波
  • 40篇杨亚英
  • 40篇韩丹
  • 35篇庞瑞麟
  • 33篇王滔
  • 32篇孙学进
  • 30篇罗罡
  • 29篇李莉媛
  • 27篇张振光
  • 23篇李宗芳
  • 22篇黄建强
  • 22篇后嘉麟
  • 19篇范宏杰
  • 18篇胡娟
  • 18篇胡正琴

传媒

  • 91篇介入放射学杂...
  • 32篇临床放射学杂...
  • 31篇云南医药
  • 31篇中国介入影像...
  • 22篇中国医学影像...
  • 19篇放射学实践
  • 18篇中国继续医学...
  • 17篇昆明医科大学...
  • 17篇第五届中国西...
  • 17篇第12届全国...
  • 15篇中国医学影像...
  • 13篇昆明医学院学...
  • 10篇第十届中国介...
  • 8篇中华放射学杂...
  • 7篇当代医学
  • 7篇实用医学杂志
  • 5篇影像诊断与介...
  • 4篇中国临床医学...
  • 4篇实用医技杂志
  • 3篇中国医学计算...

年份

  • 11篇2025
  • 12篇2024
  • 10篇2023
  • 11篇2022
  • 18篇2021
  • 19篇2020
  • 24篇2019
  • 36篇2018
  • 37篇2017
  • 34篇2016
  • 27篇2015
  • 22篇2014
  • 15篇2013
  • 50篇2012
  • 8篇2011
  • 8篇2010
  • 17篇2009
  • 12篇2008
  • 43篇2007
  • 13篇2006
55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输卵管介入再通术在不孕症中的应用
2012年
目的探讨选择性输卵管造影术和介入再通术在女性不孕症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00例经HSG证实的输卵管阻塞患者用7F—C1输卵管造影导管及0.018超滑导丝等再通系统在X线监视下行选择性造影和再通术。结果200例患者共310条输卵管阻塞,应用选择性输卵管造影术疏通263条,疏通率达84.8%。结论输卵管介入再通术可以明确诊断输卵管阻塞性不孕,且是一种最为安全、有效的非手术微创治疗输卵管不孕的方法。
李亚敏赵卫李俊
关键词:不孕症输卵管阻塞选择性输卵管造影输卵管介入再通术
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介入治疗进展
2011年
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 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人类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侵犯门静脉形成门静脉癌栓(portalein tumor thrombosis,PVTT)已属晚期,文献报道发生率为12.5%~39.7%,尸检证实率为44%。门静脉小分支最常、最先受累,当广泛分支或(和)主干受侵时,门静脉高压将进一步增加。后期肝功能衰竭、肝性脑病、广泛性转移多有发生,预后凶险,如不加以治疗,中位生存期不超过3个月。肝癌侵犯门静脉后,大多失去手术机会,近年来针对门脉癌栓采取积极主动的介入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周升毅赵卫
关键词:门静脉癌栓原发性肝细胞癌侵犯门静脉门静脉高压肝功能衰竭
心血管放射诊断方法
2001年
赵卫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
原发性肝癌肝动脉栓塞化疗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被引量:3
2002年
偰利宇张丽芳赵卫庞瑞麟黄建强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肝动脉栓塞化疗预后影响因素
覆膜支架治疗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被引量:13
2005年
目的 探讨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 9例患者 (其中 4例行介入治疗 )的资料进行分析 ,评价术后和随访结果。结果  3例一次性介入治疗成功 ,2例没有内漏 ,1例Ⅰ型内漏 ;随访期间复查夹层闭合良好。 1例术中导引钢丝无法从真腔进入远端而放弃介入治疗 ,另 1例因动脉弯曲变形而不宜行支架治疗。结论 覆膜支架治疗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安全、有效、损伤小的方法 ,近、中期疗效明显 。
余永忠赵卫向述天姜永能罗罡李莉媛胡正琴
关键词:覆膜支架介入性胸主动脉夹层STANFORD外科手术
射频消融在骨肿瘤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0年
射频消融(RF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已普遍应用于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瘤的临床治疗中。近年来被初步应用到骨肿瘤的临床治疗中,用于治疗骨样骨瘤和缓解失去手术机会的骨转移瘤所致的疼痛,并可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应用。在此对临床上RFA治疗骨肿瘤的应用范围、治疗效果,RFA的基本原理,对骨行RFA时消融针周围的热场分布情况及形态,消融灶的损毁范围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陈锦州黄建强赵卫
关键词:骨肿瘤射频消融微创
腔内隔绝术治疗腹主动脉瘤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 探讨血管腔内隔绝术 (EVE)成功的因素。方法  6例患者行EVE治疗 ,5例用普通内支架置入术 ,1例应用肱股导丝牵张技术。结果  6例EVE治疗过程顺利。 6例近期疗效显著 ,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术前精确测量相关参数 。
田民赵卫向述天姜永能罗罡李莉媛胡正琴
关键词: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髂动脉EVE肿瘤
血管压迫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压迫位点与面部痛区关系的MRI研究被引量:15
2018年
目的探讨MRI分析血管压迫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患者神经血管压迫(NVC)位点空间方位与面部痛区关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3例单侧血管压迫性PTN患者三维时间飞跃法MRA(3DTOF MRA)、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增强3DTOF MRA图像,依据三叉神经断面解剖特点将NVC位点空间方位划分为8个,结合神经断面长轴转位情况分析其中60例单支血管单点压迫PTN患者NVC位点空间方位与面部痛区的一致性;测量123例患者206个NVC位点到神经入脑干处距离(d)、神经根总长度(L),计算d/L比值。结果 60例单支血管单点压迫PTN患者中,57例(57/60,95.00%)NVC位点空间方位与面部痛区符合,3例(3/60,5.00%)不符合;其中d/L≤1/4的NVC位点占58.33%(35/60),d/L≤1/2的NVC位点占85.00%(51/60)。全部123例患者中,206个NVC位点平均d值为(2.50±1.35)mm,92个(92/206,44.66%)NVC位点d/L≤1/4,153个(153/206,74.27%)NVC位点d/L≤1/2。结论采用MRI判断血管压迫性PTN患者的NVC位点空间方位与面部痛区的关系并测量NVC位点距神经入脑干处的距离,有助于判定责任血管。
王清张振光李宗芳赵卫谢伟张荟美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神经血管压迫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后免疫变化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20年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脾亢)的临床效果确切,但其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仍存在争议。该文主要对脾脏解剖与其免疫功能、脾亢病理改变与免疫、脾亢后免疫功能变化以及PSE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张雪平潘文秋赵卫翟越陆孜胡继红
关键词:部分脾动脉栓塞术脾功能亢进免疫
血小板聚集血栓弹力图与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在颅内动脉瘤支架术后中的应用选择
2025年
目的探讨部分抗血小板治疗药物基因型检测与血小板聚集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platelet mapping,TEG-PM)在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s,IAs)支架植入术后患者抗血小板方案选择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8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支架治疗IAs且行阿司匹林相关基因-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platelet-endothelial aggregation receptor 1,PEAR1)以及氯吡格雷相关基因-细胞色素P450酶2C19(cytochrome P4502C19,CYP2C19)基因型检测的106例患者,部分患者行TEG-PM检测。将患者分为A、B 2组,A组(基因检测组)根据药物相关基因检测结果调整用药,B组(联合组)根据两种检测结果指导用药。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检验数据,并记录患者随访期间IAs闭塞情况、支架内膜增生情况、药物相关出血性及缺血性并发症。结果106例患者共治疗123个IAs,年龄(53.67±6.66)岁,女性67例。A组(41例),B组(65例),2组患者基线资料及IAs情况、术中使用支架类型、用药方案选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缺血性并发症及出血性并发症各2例;B组无缺血性事件发生,4例患者出血性并发症,2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7;P=0.782)。术后1、3个月2组患者内膜增生情况分级及动脉瘤闭塞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A组总体内膜增生情况较B组稍高,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结论为提高抗血小板治疗的精准个性化治疗,建议临床选择检测项目时可先行TEG-PM指导下的常规双抗治疗,对于TEG-PM提示抑制率不足的患者再选择性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相关基因检测,根据基因检测结果探索患者抑制率不足的原因,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及时调整用药,以保证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达到个性化精准治疗的目的。
孟雪柔潘文秋万程易根发王俊超胡继红赵卫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共49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