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谢丽纯

作品数:15 被引量:51H指数:4
供职机构:广东财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水利工程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篇地下水
  • 5篇珠江三角
  • 5篇珠江三角洲
  • 3篇微生物
  • 3篇污染
  • 2篇氮收支
  • 2篇氮素污染
  • 2篇水质
  • 2篇小流域
  • 1篇地表水
  • 1篇地理
  • 1篇地理环境
  • 1篇地下水流
  • 1篇地下水水质
  • 1篇电导
  • 1篇毒性
  • 1篇影响因素
  • 1篇原核生物
  • 1篇原核生物多样...
  • 1篇入海

机构

  • 10篇中山大学
  • 5篇广东财经大学
  • 3篇广西师范学院
  • 2篇广东商学院
  • 2篇华南师范大学
  • 2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广州大学
  • 1篇广东海洋大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广西水利电力...

作者

  • 15篇谢丽纯
  • 10篇陈建耀
  • 5篇黄小兰
  • 5篇蒋华波
  • 5篇董林垚
  • 4篇周世宁
  • 4篇付丛生
  • 2篇薛积彬
  • 2篇杨雪韵
  • 1篇钟巍
  • 1篇高磊
  • 1篇陈志良
  • 1篇马巧红
  • 1篇曹家元
  • 1篇李丹
  • 1篇王江
  • 1篇柯志庭

传媒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热带地理
  • 2篇华南师范大学...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南阳师范学院...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广东石油化工...
  • 1篇环境保护前沿
  • 1篇中国地理学会...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3
  • 1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采用发光菌和统计法评估地下水水质——以“珠江三角洲”滨海小流域为例被引量:2
2013年
以珠江三角洲滨海小流域地下水为研究对象,采用费氏弧菌(Vibrio ficheri)和化学指标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不同人类活动背景下的地下水(8个饮用水井和6个观测井)以及海水水质.结果表明:15个水样中的阳离子以K+和Na+为主,占阳离子总量的平均百分比为71.55%±14.67%.阴离子的浓度差异较大,饮用水井(T1~T8)的阴离子以NO3-为主,观测井(D1~D6)的阴离子以Cl-为主,平均百分比分别为44.25%±9.44%和74.99%±17.89%.除T3、T4和D3无毒外,其余水样对发光菌具有一定的抑制效应,其中D2和D4对发光菌的抑制率大于30%,为中毒性,海水水样则对发光菌产生了"刺激发光"效应,30min的发光抑制率为-12.45%;通过水样化学指标的主成分分析,计算井水的综合得分,排泄区D2~D4(8~15m潜水含水层)得分较低,D5(承压含水层)、D6(基岩裂隙含水层)以及D1(5m潜水含水层)得分较高,唐家镇除T1地下水埋深最深(17.92m),得分最低,其余地下水(T2~T8)位于地表以下10m内的含水层,得分较高;发光抑制率与第一主成分具有良好的负相关性(P〈0.05),经拟合方程预测的毒性结果准确率为75%,"假阴性"水样个数为0.
高磊陈建耀柯志庭王江谢丽纯杨雪韵
关键词:地下水发光菌毒性主成分分析水质
珠海市海-陆交错带水环境原核生物多样性被引量:7
2010年
采用16S rRNA基因PCR-RFLP分析技术,对珠海市海-陆交错带的海水和地下水进行原核生物多样性分析,并将所得数据与国际基因数据库Genbank进行相似性比较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海水细菌以变形菌居多,其次是古菌和芽单胞菌,以及Candidate division OP3、OP8和浮霉菌等;海-陆交错带地下水细菌则以古菌居多,其次是变形菌和鞘脂杆菌,以及Candidate division OP3、放线菌和假单胞菌等.海-陆交错带地下水中大部分优势类群与源于海洋的不可培养细菌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地下水样中存在大量能降解有机质和具有净化水体潜力的细菌,说明在长期演化下,海-陆交错带兼备了海洋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特征.
黄小兰陈建耀周世宁谢丽纯付丛生
关键词:原核生物多样性RRNA基因水环境
小流域地下水与地表水微生物组成结构差异及其成因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对中山大学滨海水循环综合试验基地的河道水和地下水进行采样,运用16S rRNA基因分析方法,研究微生物的群落组成、结构,同时,通过Mothur软件分析不同采样点的系统发育多样性和文库稀释曲线.结果表明,上下游河道水和地下水均以变形菌(Proteobacteria),厚壁菌(Firmicutes),古菌(Archaea)为优势种群,变形菌在上游堰、下游堰、R1、R2、R3分别占各自总数的29.7%、30.3%、28.1%、20.9%、14.2%;厚壁菌在上游堰、下游堰、R1、R2、R3分别占各自总数的9.7%、20.3%、19.8%、8.6%、39.6%;古菌(不可培养的泉古菌和广古菌)在上游堰、下游堰、R1、R2、R3分别占各自总数的14.2%、12.3%、11.7%、12.1%、3.5%.表明地下水、地表水微生物组成结构有一定的趋同性.另一方面,酸杆菌(Acidobacteria)、硝化螺旋菌(Nitrospira)、拟杆菌(Bacteroidetes)和Candidate division OPx等在不同采样点的丰度各异,不同埋藏条件下的地下水和地表水多样性指数与稀释曲线有所不同,揭示小流域的微生物组成、结构具有空间差异.研究显示,受周围水文地质条件、补给差异等影响,微生物种群随之演化,微生物特征与水文地质、化学离子密切相关.
黄小兰陈建耀周世宁谢丽纯杨雪韵蒋华波董林垚
关键词:小流域地下水地表水微生物
广东省入海河流水质变化时空分析及影响因素
2025年
入海河流水质分析对广东省治理近岸海域水质,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广东省27个入海河流监测断面,基于2016~2020年水质监测数据,分析了该地区入海河流水质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5年间广东省入海河流水质呈现先恶化后改善的趋势,多数水质指标的超标断面主要集中在4~6月和10~12月。练江在广东省入海河流中污染最严重,深圳河、淡澳河和寨头河污染较严重,污染物以NH3-N、TP为主。自然因素中的降水、气温是影响河流水质的间接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中的第一产业占比、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排放量、化肥农药施用量、城镇污水处理率与河流水质呈显著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可为揭示广东省海岸带环境治理成果及指导后续治理举措提供参考。The analysis of water quality in seaward rivers holds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Guangdong Province in managing coastal marine water quality and achieving coordinated socio-economic and ecological development. This study examined 27 monitoring sections along coastal rivers in Guangdong, utilizing water quality monitoring data spanning 2016~2020 to investigate temporal variations and driving factors of fluvial water quality dynamics.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water qual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s coastal rivers exhibited a trend of initial deterioration followed by improvement over the five-year study period. Notably, the majority of non-compliant sections for key water quality parameters were concentrated during the months of April-June and October-December. Among the coastal rivers in Guangdong, the Lianjiang River was identified as the most severely polluted, with the Shenzhen River, Dan’ao River, and Zhaigang River also showing significant pollution levels. The primary pollutants in these rivers were NH3-N and TP. The analysis identified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as indirect drivers of river water quality within nat
陈钰莹熊利天李全聪苏泽林王广娜谢丽纯
关键词:影响因素
小流域地下水流微生物空间差异分析被引量:3
2010年
针对目前水文过程中微生物研究基本空白的现状,选择了珠海市近海小流域地下水作采样分析,运用不依赖培养(cultured-independent)的分子生物学分析技术,构建16S rRNA基因文库,研究小流域尺度下微生物的空间分布.实验数据表明,近海小流域地下水上、中、下3组井的微生物优势类群及其丰度既有相似的地方又有差别.相似的是3组井均以变形菌、Candidate divisionOPx、古菌(含泉古菌和广生古菌)、放线菌为优势类群,而且变形菌均占了很大比例,在R、M、D组井中分别为23.21%、36.21%、28.84%;不同的是R组井微生物优势类群还有拟杆菌和硝化螺旋菌;M组井另有真杆菌和酸杆菌,D组井中则以拟杆菌为优势类群.从原核微生物16SrRNA基因系统发育树可以看出,3组井的微生物主要类群大同而小异,各自的微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3组井的微生物优势类群变化佐证了微生物对地下水环境的生态系统功能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黄小兰陈建耀谢丽纯付丛生周世宁
关键词:小流域地下水微生物群落分布
城镇化过程中地下水微生物的时空分异与演化——以珠海为例被引量:2
2011年
运用不依赖培养的分子生物学技术,选择珠海市唐家湾居民密集地与人类活动扰动较少的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共二样区进行多采样点分析,构建16S rRNA基因文库进行序列比对,获得微生物的群落分布数据。数据显示,校区小流域地下水微生物群落基本保持原生态,其上、中、下游三组井均以变形菌、Candidate division OPx、古菌(含泉古菌和广生古菌)为优势类群,其中中游#M组井因环境不同微生物稍有差异。人类活动影响显著的唐家社区其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异较大,未发现属于微生物鼻祖的古菌,也未检测到Candidate division OPx系列,而检测出许多与周围环境相吻合的微生物群落。二样区地下水微生物16S rRNA基因演化分析表明,城镇化进程中环境变化影响地下水微生物种群发育,地下水微生物也不断演化并影响环境。
黄小兰陈建耀周世宁谢丽纯蒋华波董林垚
关键词:城镇化地下水微生物群落环境演化
近十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氮收支演变及区域差异
氮是陆地和水体生态系统中的重要限制性因子,它们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转化是地球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等基本物质循环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然而,随着近几个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快速的城市化、人口的急剧增加、工农业生产等显著地...
谢丽纯陈建耀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氮收支氮素污染
基于温度和电导的地下水-海水交互作用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以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滨海水循环综合试验基地2006年12月到2007年3月地下水排泄区井群井水和海水温度、电导数据为基础,计算井水和海水温度平均值及变差系数,发现研究区域地下20m处存在含水层与海洋联通现象。使用混合比(End member mixing analysis,EMMA)、Mallet小波分解重构、互相关计算以及频谱分析等方法,对D5井水中混合海水含量以及海水对D5井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D5井水中海水所占比例为9%~16%,海水对D5井能量贡献比为31%(其中12%通过海水-井水混合实现,19%通过介质传导实现);D5中海水混合比的变动相对潮汐站水位变化存在5.5h相位延迟,其变化趋势及显著周期大致与潮汐站水位变化情况一致。
董林垚陈建耀谢丽纯蒋华波付丛生
关键词:温度电导混合比
短时间尺度下降水中稳定同位素变化特征及其意义被引量:4
2012年
根据2007年11月至2008年3月广州降水中稳定同位素和气象资料,探讨了短时间尺度下降水中稳定同位素变化规律.采样期间所得到的降水中稳定同位素与气温在天气尺度下呈显著的正相关,可能与2008年初南方发生严重冰雪冻雨灾害期间特殊的大气环流形势、水汽输送等因素有关.在单次连续降水过程中,降水中稳定同位素变化过程主要有2类,一类是随着降水的持续,降水中稳定同位素逐渐降低,另一类则是降水中稳定同位素变化表现出"V"型结构,且降水中过量氘(d)的变化与同位素变化趋势相近,这些不同类型的同位素组成变化趋势可能跟水汽来源、锋面活动、雨滴下落过程中所受到的蒸发分馏等有关.
薛积彬钟巍谢丽纯马巧红曹家元
关键词:水循环
广东省碳收支空间差异及国土空间分区优化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基于“双碳”目标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分区,提出各分区绿色低碳的未来空间发展策略,进而为省域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提供指引。通过测算2019年广东省县域碳收支强度等指标,揭示其空间分异特征,并结合原有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低碳的国土空间分区优化方案。研究结果体现了当年广东省碳排放总量和碳吸收总量及其空间格局特征,同时发现全省碳补偿率仅为29.86%,为净碳源;并基于多种碳指标,将广东省县域单元分为五类区域,并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通过设立二级分区的形式,提出各分区未来低碳化发展空间策略。研究成果能为广东省县域提供面向低碳的差异化空间发展策略。
陈昊霆李丹谢丽纯于成学
关键词:碳排放碳吸收主体功能区规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