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袁宝龙

作品数:58 被引量:70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5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3篇历史地理
  • 10篇文化科学
  • 8篇哲学宗教
  • 7篇政治法律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文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医药卫生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2篇边疆
  • 8篇秦汉
  • 7篇图书
  • 7篇西汉
  • 6篇图书馆
  • 6篇边疆思想
  • 5篇演进
  • 5篇政治
  • 5篇秦汉时期
  • 4篇夷夏
  • 4篇主义
  • 4篇文明
  • 4篇马克思主义
  • 3篇道德
  • 3篇人文
  • 3篇人文社科
  • 3篇社科
  • 3篇宗教
  • 3篇文明演进
  • 3篇武帝

机构

  • 58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58篇袁宝龙
  • 2篇卜宪群

传媒

  • 3篇中国社会科学...
  • 3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黑龙江社会科...
  • 2篇天中学刊
  • 2篇黄河科技大学...
  • 2篇新世纪图书馆
  • 2篇云南社会主义...
  • 2篇武陵学刊
  • 1篇南海学刊
  • 1篇新华文摘
  • 1篇图书馆建设
  • 1篇求是学刊
  • 1篇内蒙古社会科...
  • 1篇河北学刊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青海社会科学
  • 1篇实事求是
  • 1篇云南社会科学
  • 1篇图书馆理论与...
  • 1篇理论界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9篇2021
  • 7篇2020
  • 3篇2019
  • 6篇2018
  • 4篇2017
  • 4篇2016
  • 6篇2015
  • 10篇2014
  • 3篇2013
5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秦汉时期国家宗教与神学体系的整合与建构
2020年
春秋时期的秦国宗教文化表现出原始低级的发展特征,经三百余年的不懈探索,至战国前期基本确立了以五帝祭祀为主体框架的国家宗教神学系统。秦始皇成就一统霸业,国家宗教神学系统的传承深受其个人的神学偏好的影响,直接导致秦汉之际宗教与神学系统的紊乱繁芜。汉初承秦之敝,国家宗教与神学系统的发展建设同样具有任性随意的倾向,表现为汉初公共信仰的整体缺失与迷茫。这一情况直至汉武帝时期始得到根本性解决,董仲舒运用公羊学理论阐释天地运行之理,成为这一时期重建神学系统的先声。此后,汉武帝借助儒学理论完成了国家宗教与神学系统从多神并行向一元至上神的过渡与嬗变,并最终实现了神权统一。汉代国家宗教祭祀与神学体系的建构几与儒学独尊同步完成,成为西汉中期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成就,标志着汉文化对汉承秦制这一历史窠臼的突破与超越。
袁宝龙
关键词:秦汉宗教神学
先秦时期天下观的演进
2017年
先秦时期的夷夏观、天下观等理论的形成与华夏族群的发展演进有着密切的联系。夷夏意识的萌生,是华夏"天下"产生的理论前提,"四方"、"四海"、"九州"、"中国"等疆域名词的出现表明了华夏"天下"不断向外扩张的进程。基于"夷夏之辨"思想的影响,华夏文明在早期对于夷狄文明表现出了强烈的排斥倾向。但随着华夏文明的发展成熟,血族概念被逐渐淡化,转而采用"礼"的标准来界定夷夏,从而把夷狄族群纳入"天下"的范畴之内,促进了"天下"理论体系的完善。
袁宝龙
关键词:先秦天下观演进
中国传统史学崩溃论被引量:1
2017年
中国传统史学体系的发展始于先秦,此后绵延两千余年,历久未绝。中国传统史学具有强烈的"求真"精神,坚守"实录"原则,在历代王朝的政治文化体系中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功用。明清时期,随着文化政策上高压倾向的确立,旧有的学术生态遭到严重的破坏,中国传统史学显现出明显的衰落迹象。与此同时,在西学东渐的风潮下,中国学术思想领域表现出显著的多元化转向,中国本土与西方世界均产生了"新史学"思潮,从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动摇着传统史学的立足之基,加速了中国传统史学体系的崩溃。
袁宝龙
关键词:传统史学
西汉中前期边疆阐释“黄老范式”的确立与终结:以《淮南子》边疆理念为中心
2025年
西汉初年,随着“黄老”思想跃居诸学之上取得统治地位,“无为”理念开始贯彻于社会领域的诸多方面,边疆阐释的“黄老范式”亦成为公共话语建构的重要成果。文景之世,“有为”思潮渐起,日益显现出取旧思想而代之的气象。而《淮南子》一书的问世,则代表了黄老学派为维护既有思想格局的理论反击。在边疆阐释范式上,《淮南子》基于传统视野,继承发展先秦以降夷夏之辨色彩浓重的疆域理念,有意识地丑化边疆民族形象,主张修德以服四夷,反对为扩张疆域而兴兵,并系统阐释、论证了无为边疆战略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此书的问世,标志着汉代边疆阐释“黄老范式”的正式确立。不过,“无为”理念与“有为”思想兴衰革易趋势既成,固非主观意愿所能改变,因此“黄老范式”在完成体系建构的同时,也即将迎来最后的落幕时刻。
袁宝龙
关键词:西汉《淮南子》
试论“夷夏之辨”与“大一统”思想的逻辑联系及嬗代整合被引量:2
2016年
"夷夏之辨"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夷夏观念,反映了当时的夷夏关系。服事思想以"夷夏之辨"为理论基础,建构了一套层次分明的理想化夷夏秩序。不过,这种秩序设想最终被现实世界突破,作为两种文明撞击、融会的缓冲地带,要服群体因此得到了融入华夏的历史机遇。春秋时期,礼别夷夏思想的提出,加速了这一历史进程。礼别夷夏的更大贡献是提出了区分夷夏的新标准,从而为夷狄入夏提供了理论可能,也为"大一统"思想的兴起埋下伏笔。战国时代,随着夷夏观念的衰退,"大一统"思想的崛起成为历史的必然。
袁宝龙
关键词:夷夏之辨大一统
秦汉时期“诗文评”孕育发展的必然因素
2013年
据杜书瀛先生考证,中国古代"诗文评"在魏晋时期迎来历史首个发展高峰,与之相应,秦汉时期则为"诗文评"的孕育时期。这种孕育期出现于秦汉时期,存在必然因素。中国古代文学在秦汉时期经历了先抑后扬的发展轨迹,至汉代时文体相对固定,而汉武帝"独尊儒术"又为品评文学作品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尺度,这两点成为"诗文评"孕育于秦汉时期的根本因素。
袁宝龙
关键词:秦汉时期诗文评
西汉中期“有为”精神下的“霸王政”体系建构及其传承演进被引量:2
2021年
董仲舒为汉武帝的大一统理想提供了理论支撑,成就了汉代儒术独尊的思想格局。不过,经董仲舒改造的儒学所设定的王道盛世的实践路径与汉武帝的政治构想有违,董仲舒试图借助“天人感应”理论来制约皇权更令汉武帝难以容忍。这个分歧造成了当时儒术虽能独尊,但儒生却不得其用的吊诡局面。汉武帝精心构筑的外儒内法的“霸王政”体系,开创了有汉以来的宏大盛世,但这一体系在其晚年遭到儒生群体前所未有的质疑。霍光执政时期,坚行武帝之政,贯彻“有为”精神,但此举也使得“霸王政”体系与公羊学之间的矛盾愈加深重。故而此后汉宣帝在传承“有为”精神的同时,不得不重新做出学术上的选择,以舒缓这一内在矛盾。
袁宝龙
关键词:西汉中期汉武帝
秦帝国“王者无外”边疆理想的构建、践行及其困境被引量:4
2019年
秦统一六国,创建起前所未有的大一统帝国。秦人以源自先秦时期的大一统理念为基础,努力构建"王者无外"的边疆思想,欲实现内外无别的理想化境界。因此,秦在统一之后依然持续对外用兵,努力推动边疆外扩,并于新拓展的疆土上设郡立县,把其纳入帝国的行政体制之内。不过,由于在此进程中,文化冲突日益凸显,秦帝国不得不就四境的具体情况,在边疆思想的实施层面进行针对性调整,边疆地区的边郡、属邦与道等多种行政体制并行,以及长城的修筑皆为这种调整的组成部分。而这种调整理念也与秦帝国的"王者无外"思想一同,对后世夷夏问题的处理和边疆思想的演进产生了深刻影响。
袁宝龙
关键词:边疆思想
北魏中期贪污之风盛行的内在原因及其影响
2016年
北魏中期,贵族官吏群体中贪污之风盛行,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北魏从游牧部落向国家形态进化的过程中,许多旧有的历史传统被保留下来,对于公私财产观的概念模糊,成为北魏中期官员贪污普遍化的历史因素,并与俸禄制度和礼法工具的缺失共同构成贪风盛行的内在原因。而贵族官员阶层严重的贪污现象,在客观上坚定了北魏孝文帝实施变法的决心,促进了北魏的法制化进程,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加快了北魏政权的崩溃灭亡。
袁宝龙
关键词:北魏贪污
文明演进视野下早期中国公共阐释话语体系的重构
2020年
《西北大学学报》2020年4期,14000字遍观人类社会历史诸阶段,最高法则的确立必然以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对世界的共同认知、共同的价值观念为基本前提。在此基础上,始有可能产生公共阐释话语体系,用以阐释和指导现实世界的运行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与演进的进程中,受科技进步、政治变迁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阐释的公共性曾经历过多次建构与崩溃。
袁宝龙
关键词:文明演进话语体系政治变迁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