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晶 作品数:11 被引量:85 H指数:6 供职机构: 山西医科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山西省青年科技研究基金 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经费资助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一种高纯度白细胞提取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纯度白细胞提取装置,包括锥形瓶,所述锥形瓶的顶端与存液管的底端相套接,所述存液管与锥形瓶之间紧密贴合有橡胶圈,所述存液管的底端通过多个连接机构与锥形瓶相固接,所述存液管的顶端过盈配合有顶盖,所述存液... 师如意 成晓龙 崔永萍 董金垚 李虎 张燕燕 高媛 毛琼燕 王芳 宋彬 田晶 肖帅帅 郭敏 张敏 杜志杰文献传递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同结局的零膨胀联合脆弱模型 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建立零膨胀联合脆弱模型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同结局的影响因素,降低患者不良结局的发生。方法选取2014—2015年两所三级甲等医院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收集患者住院期间的电子病历信息以及随访信息,建立零膨胀联合脆弱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2221例,1312例患者未发生任何事件(59.07%),699例患者再住院(31.47%),307例患者死亡(13.82%)。性别、职业、BMI是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同结局的共同影响因素,陈旧性心肌梗死、QRS间期延长是减少患者未再住院的可能性的影响因素;高龄、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心脏瓣膜病是患者再住院与死亡的危险因素,增加再住院与死亡风险;QRS间期延长和心房颤动是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冠脉搭桥为保护性因素,降低患者死亡风险。结论零膨胀联合脆弱模型可同时分析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未再住院、再住院及死亡的影响因素,为高危患者识别、干预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李靓 田晶 闫晶晶 任嘉 韩清华 张岩波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 再住院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对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研究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HD)合并心力衰竭(心衰)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和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于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诊断为CHD合并心衰的患者1257例,根据HDL-C水平三分位数将患者分为三组:低水平组(HDL-C<0.89 mmol/L)426例;中水平组(0.89≤HDL-C≤1.11 mmol/L)428例;高水平组(HDL-C>1.11 mmol/L)403例。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HDL-C水平与CHD合并心衰患者心衰严重程度的相关性,Cox回归方法分析HDL-C水平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Spearman分析显示,HDL-C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白蛋白(ALB)呈正相关(P<0.01),HDL-C与年龄、NYHA分级、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呈负相关(P<0.01)。多因素Cox回归显示,高水平的HDL-C、体质指数(BMI)>23.9 kg/m^(2)及应用他汀类药物可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而年龄>65岁、BMI<18.5 kg/m^(2)及LVEF<50%可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P<0.05)。结论HDL-C水平越低,CHD合并心衰患者其心衰程度越重,高水平的HDL-C可降低死亡风险。 李姣蕾 田晶 田晶 张岩波 韩清华关键词:冠心病 心力衰竭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氯沙坦对大鼠血小板聚集及血管张力的影响 目的:近年来研究发现,氯沙坦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但其作用机制不完全清楚。本文旨在观察不同浓度氯沙坦及氯沙坦与环加氧酶抑制剂阿司匹林合用对正常成年Wistar大鼠体外血小板聚集及血浆血栓素B<,2>(TXB<,2>)含... 田晶关键词:氯沙坦 阿司匹林 血小板聚集 血栓素A2 血管张力 免疫荧光法 文献传递 NADPH氧化酶介导心力衰竭时内质网应激和心肌细胞凋亡 田晶 秦富忠一种检测实验用肿瘤细胞恒温加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检测实验用肿瘤细胞恒温加热装置。检测实验用肿瘤细胞恒温加热装置包括加热箱、放置板、往复机构、扰流机构、挤压机构和堵塞机构,加热箱的内底壁上固定安装有电加热座,加热箱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箱体,箱体的底部滑动连... 师如意 张敏 孙丽婷 连世忠 董金垚 张燕燕 付超 田晶文献传递 基于平滑误差加速失效时间模型构建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预后模型 2025年 目的引入半参数平滑误差加速失效时间(accelerate failure time,AFT)模型,旨在构建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合并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的死亡预后模型。方法纳入2014年1月—2019年4月山西省2所三甲医院诊断为CHD合并CHF患者3980例。使用传统AFT模型(8种时间分布)和平滑误差AFT模型分别构建患者1年和3年死亡风险模型,根据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ion,AIC)判断最优模型。结果Lognormal AFT的AIC值最低,平滑误差AFT的AIC值接近最低,该模型拟合良好,建模简便。2种最优模型筛选的变量一致,1年生存结局显示: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升高、纽约心脏病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Ⅳ级、白蛋白降低、心率升高、血钠降低[均时间比(time ratio,TR)<1,P<0.05]会缩短患者的生存时间,是危险因素。使用降脂药物、超重、心率降低(均TR>1,P<0.05)会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是保护因素;3年生存结局显示:NT-proBNP升高、高龄、年龄校正Charlson合并症指数(age-adjusted 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ACCI)增加、NYHA心功能分级Ⅳ级、白蛋白降低、心率升高、QRS波间期延长(均TR<1,P<0.05)会缩短患者的生存时间,是危险因素。使用降脂药物、超重、肥胖、心率降低(均TR>1,P<0.05)会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是保护因素。结论本研究基于平滑误差AFT模型进行生存分析,筛选患者1年与3年生存的影响因素,有利于识别高危患者、提早干预,以改善患者预后。 李靓 田晶 杨弘 闫晶晶 王雅靖 张岩波关键词:冠心病 心力衰竭 心脏结构及功能指标的联合轨迹与慢性心衰预后的关联 被引量:15 2022年 目的 探讨心脏结构及功能指标纵向变化轨迹群对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预后存在的潜在价值。方法 纳入2012年1月―2019年1月在山西省两所三级甲等医院住院并符合标准的277例患者,利用多次住院的心脏结构及功能指标,建立基于群组的多轨迹模型,识别具有相似轨迹变化的患者群体。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轨迹群对患者死亡风险的影响。结果 共识别轨迹指标变化各异、基线特征分布存在差异的3组轨迹群组。其中轨迹群1中患者男女均衡,纽约心脏病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 NYHA)心功能分级集中于Ⅱ~Ⅲ级,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 EF)整体较稳定并高于另外两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较多;轨迹群2中男性、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占比高,EF稳定下降;轨迹群3中男性、NYHA心功能分级为Ⅳ级的患者比例高,EF呈现波动下降状态,患缺血性心肌病、瓣膜性心脏病和房颤的患者多。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轨迹群组在单独纳入、校正基线特征和校正共病影响三种情况下均为CHF患者发生死亡的影响因素。结论 基于心脏结构及功能指标纵向变化识别的轨迹群能够对CHF患者的死亡风险进行分层,有助于帮助识别高危患者。 孟冰霞 田晶 杨弘 李靓 何航帜 韩清华 张岩波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躯体症状与心理状态的交叉滞后研究 被引量:16 2021年 目的采用交叉滞后回归分析模型探究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躯体症状与心理状态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12月在山西省2家三甲医院心内科住院的262名慢性心衰患者,进行6个月的纵向追踪。采用心力衰竭患者报告结局调查问卷(patient-reported outcome measure for chronic heart failure,CHF-PROM)先后2次进行测量(T1和T2),采用交叉滞后回归模型分析躯体症状和心理状态之间的关系。结果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躯体症状和心理状态均具有一定稳定性。2次测量的躯体症状和心理状态均成正相关(r=0.331,P<0.001;r=0.445,P<0.001)。交叉滞后回归分析显示,控制T1躯体症状后,T1心理状态可以预测T2躯体症状(β=0.163,P=0.010);进一步分析心理状态各维度显示,控制T1躯体症状后,T1焦虑可以预测T2躯体症状(β=0.183,P=0.004)。结论心理状态是躯体症状的前因变量,心理状态可以正向预测躯体症状。进一步分析显示,焦虑是躯体症状的前因变量,焦虑对躯体症状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李晨昊 朱晓芳 田晶 闫晶晶 张青 韩嫱 韩清华 张岩波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 躯体症状 心理状态 miR-206与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2021年 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大类短链非编码RNA,可以直接结合靶基因的3′非翻译区,进而影响基因表达,在心血管疾病中发挥关键作用。其中,microRNA-206(miR-206)是心脏发育和生理活动的关键调控因子,不仅可以作为诊断的标志分子,也可作为疾病治疗的定向作用点。本文综述了miR-206调节心肌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自主神经细胞等细胞的基本功能,以及miR-206在冠状动脉疾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肺动脉高压等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具体作用和机制。 王皓月 田晶 田晶关键词:心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