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明胜

作品数:8 被引量:89H指数:5
供职机构: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3篇天然Β-胡萝...
  • 3篇抗突变
  • 3篇胡萝卜
  • 2篇致癌
  • 2篇致癌物
  • 2篇致突变
  • 2篇致突变性
  • 2篇突变
  • 2篇拮抗
  • 2篇抗突变作用
  • 2篇化学致癌
  • 2篇化学致癌物
  • 1篇单核细胞增生
  • 1篇单核细胞增生...
  • 1篇预测微生物学
  • 1篇致病
  • 1篇致病菌
  • 1篇食品
  • 1篇食品微生物
  • 1篇体外

机构

  • 5篇复旦大学
  • 2篇上海市食品药...
  • 1篇上海理工大学
  • 1篇国家食品安全...

作者

  • 5篇田明胜
  • 2篇郭红卫
  • 1篇宋筱瑜
  • 1篇董庆利
  • 1篇王海梅
  • 1篇陆冉冉
  • 1篇刘箐
  • 1篇王颖

传媒

  • 1篇食品科学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生物加工过程
  • 1篇毒理学杂志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5
  • 2篇2005
  • 1篇200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上海市售肉制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污染监测和定量分析被引量:14
2020年
为了解上海市售肉制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简称:单增李斯特菌)污染情况,笔者分别采用GB/T 4789.30—2008中“常规培养方法”、参考ISO 112902:1998和美国细菌学分析手册(BAM)中单增李斯特菌最可能污染数(MPN)检测程序,对2008—2010年和2011—2013年上海市售肉制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污染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结果显示,2075件市售肉制品中,生鲜畜禽肉中单增李斯特菌检出率较高(87/771,11.28%),散装即食肉制品和预包装即食肉制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检出率较低(3/854,0.35%和1/450,0.22%);蒙特卡罗抽样模拟计算结果显示:市售生鲜畜禽肉、散装即食肉制品和预包装即食肉制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污染符合泊松对数正态分布(-2.419,2.336)、(-3.735,2.325)和(-3.870,2.334)(log(MPN/g)),且生鲜畜禽肉比即食肉制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污染水平高近20倍。通过上述结果可以看出,上海市售肉制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污染较严重,模拟计算获得的即食肉制品单增李斯特菌污染水平可用于改进风险监测体系和开展定量风险评估。
田明胜田明胜王颖厉曙光
关键词: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污染监测
天然β-胡萝卜素的体外抗突变作用研究被引量:1
2005年
田明胜郭红卫
关键词:天然Β-胡萝卜素抗突变作用
天然β-胡萝卜素拮抗化学致癌物致突变性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观察天然β-胡萝卜素对化学致癌物致突变性的拮抗作用。方法选用改进的体外哺乳类细胞(V79/HGPRT)基因突变试验、改进的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和小鼠睾丸染色体畸变试验。结果在V79/HGPRT基因突变试验中天然β-胡萝卜素可抑制AFB1(+S9)和丝裂霉素C(-S9)对V79细胞的致突变作用;在体内试验中天然β-胡萝卜素对环磷酰胺诱发的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发生和丝裂霉素C诱发的小鼠睾丸染色体畸变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天然β-胡萝卜素对化学致癌物致突变性有明显的拮抗效果,可用于肿瘤防治。
田明胜郭红卫
关键词:天然Β-胡萝卜素化学致癌物抗突变性
天然β-胡萝卜素对化学致癌物致突变性的拮抗作用研究
目的:通过体外试验和体内试验研究天然β-胡萝卜素对化学致癌物致突变性的拮抗作用及其体外抗突变作用的可能机制,为饮食防癌和减轻化疗药物副作用提供试验依据.方法:根据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体外试验与体内试验相结合的原则,选用改...
田明胜
关键词:天然Β-胡萝卜素化学致癌物抗突变作用
文献传递
我国食品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4
2015年
近10余年来,我国政府重视食品安全并逐渐加强风险分析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根据历年来国家卫生与计生委的统计数据,表明由致病微生物导致的食物中毒发病率一直高于其他危害。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食品安全风险是全球性问题,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情况更为严峻,因此加强我国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以减少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国家层面上势在必行。特别是2009年我国颁布实施《食品安全法》和2011年成立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China National Center for Food Safety Risk Assessment,CFSA)以来,已有不少针对国内具体食品致病菌情况开展的食品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quantitative microbial risk assessment,QMRA)研究。本文对2000年至今我国已开展的QMRA研究,包括涉及的食品、致病菌、微生物预测模型、剂量-效应模型等进行详细综述。同时指出我国开展QMRA面临的技术性难题及解决方法,并对采用QMRA结果用于构建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HACCP)和食品安全目标(food safety objective,FSO)以及执行目标(performance objective,PO)的应用前景进行探讨。建议加强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的互动交流、进一步完善风险监测、微生物限量制定和国际合作,在完善实施指南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具体国情开展更多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的QMRA研究。
董庆利王海梅Pradeep K MALAKAR刘箐宋筱瑜田明胜陆冉冉
关键词:致病菌预测微生物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