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平
- 作品数:16 被引量:51H指数:4
- 供职机构: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乳糜胸为首发表现的淋巴瘤1例被引量:1
- 2002年
- 王昌平
- 关键词:乳糜胸首发表现淋巴瘤病例报告
- 经皮置管引流治疗恶性心包积液(附11例报告)
- 2002年
- 目的 :探讨恶性心包积液经皮心包穿刺置管引流的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 :11例拟诊或确诊为恶性心包积液者 ,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导管行心包腔内置管引流 ,积液送细胞学检查及癌胚抗原 (CEA)等肿瘤标志物检查 ,诊断明确并引尽积液后注射白细胞介素 2 (IL 2 )及卡铂 (CBP)。结果 :11例患者中 ,10例完全缓解 ,1例部分缓解 ,缓解时间 1个月~ 36个月。结论 :经皮置管引流并局部注射IL
- 王昌平
- 关键词:心包积液引流白细胞介素-2卡铂
- 乳糜胸1例
- 2002年
- 王昌平
- 关键词:乳糜胸病例报告
- 横突至肋角间的肋间后动脉解剖位置对肺穿刺活检的指导意义
- 2024年
- 目的 了解肋间后动脉在进入肋沟前与上下肋骨的空间位置关系,并指导肺穿刺活检。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0月于我院住院的27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经胸部增强CT扫描筛选出显示清晰的肋间后动脉,行三维重建,分别在横突外侧、横突外侧至肋角连线二分之一位置处测量肋间隙上下径、肋间后动脉与其上方肋骨下缘的距离,并统计分析。结果①27例患者共计262支肋间后动脉纳入分析,各肋间隙自下而上,在横突外侧、横突外侧至肋角连线二分之一位置处逐渐变窄。②在横突外侧至肋角连线二分之一位置处的肋间后动脉几乎都在靠近上方肋骨或位于肋间隙中间位置。在横突外侧位置处,肋间后动脉在第11肋间隙的位置多数靠近上方肋骨,少数位于肋间隙中间位置;在第10肋间隙,较多位于肋间隙中间位置,第9、8肋间隙肋间后动脉较多靠近下方位置、中间位置。③随肋间隙往上,肋间后动脉在横突外侧、横突外侧至肋角连线二分之一位置处两处位置的走行逐渐移行至肋间隙的中间及下方位置。结论 横突至肋角之间的肋间后动脉并非在固定的肋间隙位置走行,如确需在该区间内完成经肋间隙的穿刺术,应在增强CT评估肋间后动脉的空间位置后进行。如果缺乏增强CT评估,在横突外侧至肋角连线二分之一位置处可选择靠近下方肋骨入路相对安全。在横突外侧位置处,第11肋间隙处穿刺可选择靠近下方肋骨入路相对安全,其余肋间后动脉的空间位置分布差异较大,第10肋间隙应避免选择肋间隙中间位置入路,第9、8肋间隙应避免在肋骨下方位置入路。
- 陈小春林川邓万冰胡传飞袁志平王昌平刘红玲
- 关键词:肋间后动脉肺穿刺
- 多西他赛或培美曲塞联合铂类治疗吉非替尼治疗失败NSCLC的临床比较被引量:10
- 2017年
- 目的探讨多西他赛与培美曲塞分别联合铂类治疗吉非替尼治疗失败NSCLC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吉非替尼治疗失败NSCLC患者11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A组(n=55)和B组(n=55),分别在铂类应用基础上加用多西他赛或培美曲塞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总生存、无进展生存、EORTC QLQ-C30评分和KPS评分改变以及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两组患者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和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长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EORTC QLQC30评分和KP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B组治疗后各项评分高于A组(均P<0.05)。B组Ⅲ~Ⅳ级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皮疹及肝功能损伤发生率低于A组(均P<0.05);两组Ⅲ~Ⅳ级腹泻和脱发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多西他赛或培美曲塞联合铂类治疗吉非替尼治疗失败NSCLC患者疗效接近,但培美曲塞联合铂类方案可有效延长无进展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以及减少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 王昌平黄珣李勇军黄维杨丽
- 关键词:谷氨酸盐类
- 非甾体类抗炎药对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疗效、毒性及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
- 2025年
- 目的探索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对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疗效、毒性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3月于本院就诊的接受过免疫治疗的165例局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资料,按照肿瘤免疫前或后42天内是否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分为NSAIDs组79例与Non-NSAIDs组86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及疾病控制率(DCR),以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OS)及无进展生存(PFS),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患者预后因素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结果使用NSAIDs患者ORR高于未使用NSAIDs患者(73.40%vs 58.10%,P=0.039),两组患者DCR无统计学差异(96.20%vs 93.00%,P=0.369)。两组患者3级以上免疫相关毒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2.50%vs 4.70%,P=0.683)。使用NSAIDs患者中位PFS(16个月vs 15个月,P=0.021)及OS(25个月vs 21个月,P=0.027)均高于未使用NSAIDs患者。单变量及多变量分析均提示是否使用NSAIDs是接受免疫治疗局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OS及PFS的影响因素。结论在接受免疫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使用NSAIDs患者有更高客观缓解率,使用NSAIDs是接受免疫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良好预后因素。
- 曾婷袁志平刘阳王昌平林川
- 关键词:非甾体类抗炎药肺癌免疫治疗疗效预后
- 超声引导下经皮胸穿病理活检30例报道被引量:1
- 2002年
- 目的 为明确胸部占位病变的性质 ,探索新的检查途径。方法 在超声介入引导下 ,穿刺病灶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 穿刺 30例患者 ,2 8例获得组织标本 ,成功率 93.33%。
- 王昌平李朝霞
- 关键词:超声引导病理活检病例报告
- DP方案联合肿瘤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效果研究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讨DP方案联合肿瘤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37例,按照是否使用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分为DP组和DP+YH16组。DP组采用多西紫杉醇+顺铂的化疗方案,DP+YH16组采用多西紫杉醇+顺铂+恩度的化疗方案。比较2组患者化疗2个周期后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DP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27.78%,临床收益率为72.22%;DP+YH16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57.89%,临床收益率为94.73%。DP+YH16组的临床有效率以及临床受益率均显著优于DP组(P<0.05)。2组患者化疗期间的不良反应主要以造血系统以及肝功能损害为主,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P+YH16组患者化疗结束后的生活质量较DP组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P方案联合肿瘤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能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以及受益率。
- 王昌平黄珣杨丽李勇军
- 关键词:多西紫杉醇顺铂非小细胞肺癌恩度
- 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联合信迪利单抗序贯根治性放疗治疗大肿块Ⅲ期鳞状非小细胞肺癌:一项单中心、单臂研究被引量:1
- 2025年
- 目的 探究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BAI)联合信迪利单抗序贯根治性放疗治疗大肿块Ⅲ期鳞状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2021年8月至2023年12月在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16例不可手术的大肿块Ⅲ期鳞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BAI联合信迪利单抗治疗,序贯根治性放疗。结果 16例患者1年和2年的无进展生存率(PFS)分别为87.50%(14例)和46.41%(8例),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24.03个月。1年和2年的总生存率(OS)分别为93.75%(15例)和66.20%(11例),中位总生存期(mOS)未达到。BAI联合信迪利单抗治疗后的客观缓解率(ORR)为56.25%(9例),根治性放疗后为75.00%(12例)。安全性方面,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93.75%(15例),其中肺炎的发生率为43.75%(7/16),3级1例(6.25%)、5级1例(6.25%)。结论 BAI联合信迪利单抗治疗序贯根治性放疗对大肿块Ⅲ期鳞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然而,鉴于纳入研究的样本量有限以及所采用治疗方法的异质性,研究结果需要在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中进一步验证。
- 陈小春林川毕红亲王昌平李倩邓万兵胡传飞王思宇刘红玲袁志平
- 关键词:肿瘤肿瘤局部灌注疗效比较研究
- 放化疗结合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9
- 2018年
- 目的将放化疗与靶向治疗联合用于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中,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将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本院治疗的60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分成2组,放化疗实行于参照组患者(30例),放化疗与靶向治疗联合实行于实验组患者(30例),记录2组有效合计值、局部复发合计数值、远处转移合计数值、不良反应合计数值。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有效合计值比对参照组患者,体现P<0.05统计学研究意义,实验组患者的局部复发合计数值、远处转移合计数值比对参照组患者,体现P<0.05统计学研究意义,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合计数值比对参照组患者,体现P<0.05统计学研究意义。结论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采取放化疗与靶向治疗联合治疗展示良好临床疗效。
- 刘柯黄维王昌平杨丽李勇军甘生敏
- 关键词:放化疗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