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琴
- 作品数:8 被引量:61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沙漠气象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 2017—2019年中天山北坡城市群大气污染及污染天气类型特征被引量:15
- 2022年
- 利用2017—2019年中天山北坡城市群(乌鲁木齐市、昌吉市、石河子市、五家渠市)逐时大气污染物监测数据及气象数据,分析了大气污染物年内变化和污染天气类型特征。结果表明:(1)中天山北坡4座城市6类大气污染物中PM_(2.5)超标日数最多(年均94~104 d),年均浓度介于64~73μg·m^(-3),且五家渠市>乌鲁木齐市>石河子市>昌吉市。采暖期PM_(2.5)浓度在100~118μg·m^(-3)之间,是非采暖期的4.00~5.00倍,靠近山前地带的城市PM_(2.5)浓度日变化大体呈现“双峰双谷型”。(2)4座城市污染天气类型主要分为静稳型、沙尘型和特殊型,其中静稳型占86.2%~93.6%、沙尘型占5.8%~13.2%。静稳型污染天气多出现在冬季,沙尘型主要出现在春、秋季节。静稳型污染天气中Ⅴ-Ⅵ级污染级别占比45.8%~56.6%,沙尘型污染天气中Ⅴ-Ⅵ级污染级别占比14.9%~29.4%。(3)静稳型和沙尘型污染天气下PM_(2.5)和PM_(10)浓度都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前者PM_(10)浓度是PM_(2.5)的1.26倍,而后者达3.16倍,此倍数可以作为区分静稳型和沙尘型污染天气的判据。
- 李淑婷李霞李霞钟玉婷钟玉婷
- 关键词:污染物浓度
- 塔里木盆地不同地域大气降尘及TSP变化特征分析
- 2013年
- 为了解塔里木盆地不同地域大气降尘及TSP的污染特征和季节变化规律,在塔里木盆地布设了铁干里克、塔中、民丰、喀什4个采样站点,于2007—2010年期间利用集尘缸和大流量采样器分别对上述4个地区的大气降尘及TSP进行连续采样。通过对样品和数据的分析处理,揭示了塔里木盆地不同地域大气降尘及TSP基本特征及影响因素:(1)2007—2010年塔中大气降尘量和TSP浓度均为4个站点中最高,其次为民丰和喀什,铁干里克最少。区域气候差异是造成塔里木盆地降尘和TSP浓度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2)5—8月是塔中地区沙尘天气高发时节,7月沙尘暴天气处于峰值。3—8月是民丰、喀什和铁干里克大气降尘主要分布月份。春夏季节的塔里木盆地降尘污染明显高于秋冬季节。(3)每年3—9月都是4个站点TSP主要分布阶段,最高值出现月份略有差异。塔里木盆地周边TSP浓度季节变化大体一致,春夏季大于秋冬季,不同的地区季节分布略有差异。(4)春夏季沙尘天气是造成大气降尘和TSP质量浓度较高的主要因素。
- 王慧琴何清张军陈峰刘新春钟玉婷杨兴华
- 关键词:大气降尘TSP塔里木盆地
- 树轮最大密度记录的吉尔吉斯斯坦天山山区公元1650年以来的7—8月温度变化被引量:8
- 2014年
- 利用吉尔吉斯斯坦天山山区3个采样点的雪岭云杉树轮最大密度数据建立区域树轮最大密度年表(RC)。气候响应分析发现,区域树轮最大密度年表与7—8月平均温度显著相关。在此基础上,利用区域树轮最大密度年表重建了吉尔吉斯斯坦天山山区自1650年以来的7—8月温度变化,重建方程的方差解释量高达45.3%(R2adj=44.7%,N=95,F=77.029)。重建结果显示,在过去的346 a中吉尔吉斯斯坦天山山区7—8月平均温度的异常高温年份为40 a,异常低温年份为46 a,且存在11个低温时段(1650—1654,1662—1678,1693—1703,1779—1794,1801—1805,1811—1819,1834—1854,1882—1910,1917—1923,1952—1975和1986—1992年)和11个高温时段(1655—1661,1679—1692,1704-1778,1795—1800,1806—1810,1820—1833,1855—1881,1911—1916,1924—1951,1976—1985和1994—至今)。突变和周期分析揭示该地区的温度变化受到了火山、太阳活动和海陆气交互作用的共同影响。此外,在过去的346 a来气候以暖干/冷湿为主,近20a来出现了明显暖湿化趋势。
- 陈峰王慧琴袁玉江喻树龙
- 关键词:温度重建
- 阿克达拉大气本底站NO2输送路径及潜在源分析被引量:14
- 2021年
- 基于HYSPLIT模式和全球资料同化系统气象数据(GDAS),计算了2015年12月—2016年11月阿克达拉国家大气本底站48 h气流后向轨迹,并结合同期NO2小时监测数据,综合运用聚类分析、潜在源贡献因子法(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法(CWT),分析不同季节气流轨迹对阿克达拉NO2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并揭示不同季节NO2潜在污染源区分布及其贡献水平.结果表明:冬季来自东南方向的气流轨迹占比最高,春、夏、秋季气流轨迹主要来自西北方向,来自西北的长距离气流轨迹NO2质量浓度较低;WPSCF表明重度污染网格出现在冬季的风口区如阿拉山口、达坂城谷地,四季中度污染网格出现在准噶尔盆地及周边地区、额尔齐斯河谷、哈萨克斯坦东部和俄罗斯南部;WCWT和WPSCF潜在源区分布较为一致,WCWT分析表明春、冬两季的NO2贡献高值区污染程度大于夏、秋两季,春、冬两季NO2污染网格贡献值为6~9μg·m^(-3),夏、秋两季污染网格贡献值集中在5~7μg·m^(-3).对于阿克达拉背景站点而言,NO2污染物总体浓度水平较低,揭示其NO2输送轨迹和污染源区,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提供重要参考.
- 赵权威何清王慧琴金莉莉李汉林王建林
- 关键词:聚类分析
- 沙漠大气边界层探测技术集成应用
- 何清魏文寿买买提艾力•买买提依明王敏仲刘新春霍文杨兴华刘永强缪启龙王慧琴杨青赵勇
- 2013年,历时9年,投入总经费1761.0万元。项目围绕主要技术研究内容:沙漠大气边界层探测站网建设;沙漠大气边界层探测数据集成;沙漠大气边界层探测事实;沙漠大气边界层探测技术理论;沙漠大气边界层探测技术研发与应用,得...
- 关键词:
- 关键词:大气边界层沙尘天气
- 利用树轮密度重建新疆北部5-8月温度变化被引量:7
- 2017年
- 利用新疆北部5个采样点的树轮密度年表主序列和新疆北部33个气象站观测气温平均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其与新疆北部5-8月平均温度存在很强一致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667(p<0.001,n=49)。温度重建方程能够解释校准期(1960-2008年)内44.5%的温度变化方差。空间相关分析揭示该温度重建序列能够表征新疆北部过去353 a(1656-2008年)5-8月温度总体变化特征。重建序列揭示新疆北部5-8月平均温度大致经历了6个偏暖阶段,即1656-1664年、1667-1692年、1711-1734年、1804-1832年、1855-1956年、2000-2008年,中间为偏冷阶段,这些阶段中间多个小幅度变化。温度重建结果发现新疆北部温度变化与太阳活动、火山喷发有着紧密联系。温度重建序列与全球海温场的相关分析显示当西风带海区及热带大西洋地区的海温偏高时,研究区气温偏高。与海温、火山喷发和云量变化的相关分析都指示在西风环流的作用下,上述因子对于该地区温度变化有着重要影响。该温度重建序列在低频变化上与北半球气温具有显著正相关,说明中亚地区温度变化与北半球整体温度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 陈峰袁玉江魏文寿喻树龙尚华明张同文张瑞波王慧琴
- 关键词:新疆北部温度重建火山喷发
- 塔里木盆地TSP中碳质气溶胶和多环芳烃污染特征与来源分析及数值模拟
- 作为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可吸入和细颗粒物(PM10,PM2.5)、二次气溶胶、近地面臭氧的生成与演变一直是各级地方政府和公众关注的重点。由于沙尘影响,新疆沙漠戈壁地区的大气颗粒物浓度位于我国前列,对当地居民生活与健康影响显著...
- 王慧琴
- 关键词:大气颗粒物碳质气溶胶多环芳烃塔里木盆地
- 基于多点树轮序列的1768—2006年甘肃降水量变化被引量:17
- 2013年
- 选择12个树木年轮宽度年表和28个气象站的降水量资料分别建立甘肃树轮宽度场和降水量场。树轮气候响应分析发现树轮宽度场第一主成分与甘肃28个气象站上年7月至当年6月降水量第一主成分有较好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580(p<0.001)。利用线性回归模型重建甘肃上年7月至当年6月降水量第一主成分,方差解释量为33.6%(1961—2006年)。在1768—2006年期间甘肃有11个降水量较多的时期(高于多年平均值)和11个降水量较少的时期(低于多年平均值),分别反映了东亚夏季风较强和较弱的时期。同时,降水量重建序列的低值与西北地区极端干旱历史事件有着良好的一致性。空间相关分析表明该重建序列能够表征甘肃大范围的降水量变化,与实测降水量资料的第一主成分空间变化较为一致。多窗谱分析发现,甘肃降水量具有36.6年(95%)、11.2年(95%)、4.8年(95%)、3.4年(95%)、3.1年(95%)、2.6年(95%)和2.4年(99%)的周期变化。甘肃降水量与亚洲中纬度西风区、季风区树轮降水量序列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甘肃降水量变化与季风降水量的关联要大于与西风区降水量。
- 陈峰魏文寿袁玉江喻树龙尚华明张同文张瑞波王慧琴秦莉
- 关键词: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