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毛银玲

作品数:11 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哈尔滨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黑龙江省卫生厅科研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9篇肠癌
  • 5篇大肠
  • 5篇大肠癌
  • 4篇微转移
  • 4篇腺癌
  • 4篇免疫
  • 3篇腺癌组织
  • 3篇淋巴
  • 3篇淋巴结
  • 3篇淋巴结微转移
  • 3篇结肠
  • 3篇结肠腺癌
  • 3篇结肠腺癌组织
  • 3篇化疗
  • 3篇癌组织
  • 3篇肠腺
  • 2篇蛋白
  • 2篇预后
  • 2篇直肠
  • 2篇直肠癌

机构

  • 7篇哈尔滨医科大...
  • 3篇哈尔滨医科大...
  • 2篇哈尔滨医科大...

作者

  • 11篇毛银玲
  • 4篇于雁
  • 3篇张艳桥
  • 3篇娄长杰
  • 2篇燕飞虎
  • 2篇吴洪波
  • 2篇李志伟
  • 2篇尚丽华
  • 1篇乔文波
  • 1篇金时
  • 1篇李悦
  • 1篇于雁
  • 1篇隋广杰
  • 1篇尤庆山
  • 1篇陈国华
  • 1篇项亚光
  • 1篇尚利华
  • 1篇王俊萍
  • 1篇胡靖
  • 1篇李洋

传媒

  • 4篇实用肿瘤学杂...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P-STAT5和Survivin在结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活化的转录信号转导子与激活子5(P-STAT5)及凋亡抑制基因蛋白Survivin在结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16例结肠腺癌组织标本中P-STAT5及Survivin蛋白的表达,分析P-STAT5及Survivin的表达与结肠腺癌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结果:116例结肠腺癌组织中P-STAT5阳性表达率为61.2%,其异常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P=0.018)及临床分期(TNM分期)有关(P=0.038),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原发部位、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无关(P>0.05);Survivin阳性表达率为62.9%,其异常表达与各临床病理因素均无关(P>0.05);P-STAT5、Survivin高表达者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P=0.015;P=0.025);TNM分期是结肠腺癌独立的预后判定指标(P=0.005);P-STAT5和Survivin的表达均定位于细胞浆,两者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性(r=0.268,P=0.004)。结论:P-STAT5和Survivin蛋白在结肠腺癌中均过表达,可能是结肠腺癌发生的早期事件,提示P-STAT5和Survivin的过表达在结肠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两者表达具有相关性,提示P-STAT5与Survivin可能存在一个共同的分子通路,P-STAT5可能是通过上调Survivin表达,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细胞转化,诱导肿瘤的形成;在结肠腺癌组织中检测P-STAT5的表达情况可能对结肠腺癌患者预后判断有参考价值,两者关系的分子基础值得进一步研究。
毛银玲徐刚孟凡玲娄长杰李志伟燕飞虎张艳桥
关键词:结肠癌免疫组织化学法STAT5
STAT5在结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siRNA介导STAT5基因沉默调控结直肠癌细胞增殖与凋亡机制研究
目的:转录信号的转导子与激活子5(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Transcription-5,STAT5)是转录信号转导子与激活子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广泛表达于不同类型的细胞和组织...
毛银玲
关键词:结直肠癌基因治疗
Ⅱ期结肠腺癌组织P-STAT5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13年
目的探讨P—STAT5蛋白在Ⅱ期结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Ⅱ期结肠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生存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22例Ⅱ期结肠腺癌组织标本中P—STAT5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P—STAT5蛋白表达定位于细胞质;P—STAT5蛋白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相关(P=0.033);P—STAT5蛋白阳性表达与更短预后生存相关(P=0.047,Log-rank test),但不是Ⅱ期结肠腺癌独立的预后判定指标(P=0.053,HR:2.41)。结论P-STAT5蛋白的表达与Ⅱ期结肠腺癌患者预后相关,检测P—STAT5的表达可能对Ⅱ期结肠腺癌患者术后辅助治疗的选择有参考价值。
毛银玲曹宇星项亚光娄长杰李志伟张艳桥
关键词:结肠癌免疫组织化学法预后
精确放疗中药生物制剂综合治疗乳腺癌化疗失败后患者的远期疗效
目的 评价乳腺癌患者化疗失败后精确放疗、中药生物制剂等综合治疗的效果及影响预后因素.方法 2001年1月至2012年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放疗三科收治的乳腺癌化疗失败患者72例,中位年龄50岁(30-78岁).全部...
尤庆山聂东李洋李香兰毛银玲张思亮尹航吴静乔文波
反义MDM2与化疗药物在大肠癌治疗协同作用实验研究
于雁金时胡靖李悦王俊萍孙萍尚利华陈国华毛银玲吴洪波
该项目通过分子水平设计,细胞水平实验,证明设计的结构特异的反义MDM2具有协同细胞毒药物抑制大肠癌细胞的作用。证明结构特异的反义MDM2(Oligo AS)与对照组–碱基错配的(Oligo ASM)相比具有抑制MDM2的...
关键词:
关键词:MDM2大肠癌RNAI
CEA、CK20与Dukes'B期大肠癌微转移的检测
本文旨在探讨大肠癌淋巴结微转移免疫组化检出率及淋巴结微转移与临床预后的关系,应用抗细胞角蛋白(CK)和癌胚抗原(CEA)单克隆抗体,对26例大肠癌(DukesB)根治术后经病理常规检查为转移阴性的60枚淋巴结进行免疫组化...
毛银玲
关键词:大肠癌微转移病理检查
文献传递
大肠癌淋巴结微转移免疫组化检测与预后关系被引量:8
2004年
目的:探讨大肠癌淋巴结微转移免疫组化检出率及淋巴结微转移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抗细胞角蛋白(CK)和癌胚抗原(CEA)mAb,对82例大肠癌(Dukes’B期)根治术后经病理常规检查为转移阴性的667枚淋巴结进行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结合随访资料进行临床预后分析.结果:转移阴性的82例667枚淋巴结中,18例(21.9%,18/82)42枚(6.3%,42/667)淋巴结中发现微小转移的癌细胞,其中13例10a内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死亡.64例免疫组化检测阴性的患者仅24例复发死亡.免疫组化诊断微转移阳性和阴性组10a生存率分别是27.8%(5/18)和62.5%(40/64).差异非常显著(P<0.05).结论:应用肿瘤特异性抗体检测常规病理检查阴性的淋巴结有助于发现微小转移的癌细胞,对估计临床预后,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于雁毛银玲尚丽华
关键词:大肠癌淋巴结微转移免疫组化预后
Dukes’B期大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免疫组化检测及其意义
2004年
目的 探讨大肠癌淋巴结微转移免疫组化检出率及淋巴结微转移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抗细胞角蛋白 (CK)和癌胚抗原 (CEA)单克隆抗体 ,对 2 6例大肠癌 (Dubes’B)根治术后经病理常规检查为转移阴性的 6 0枚淋巴结进行免疫组化 (SP法 )检测 ,结合随访资料进行临床预后分析。结果  2 6例转移阴性的 6 0枚淋巴结中 ,8例 (30 .8% ,8/ 2 6 ) 8枚 (13.3% ,8/ 6 0 )淋巴结中发现微小转移的癌细胞 ,其中 6例 5年内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死亡。 18例免疫组化检测阴性的患者仅 5例复发死亡。免疫组化诊断微转移阳性和阴性组 5年生存率分别是 2 5 .0 % (2 / 8)和72 .2 % (13/ 18)。两组病人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5 )。结论 应用肿瘤特异性抗体检测常规病理检查阴性的淋巴结有助于发现微小转移的癌细胞 ,对估计临床预后 ,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毛银玲于雁
关键词:大肠癌淋巴结微转移免疫组化
CK20、CEA与Ducks’B期大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被引量:2
2006年
毛银玲于雁
关键词:淋巴结微转移大肠癌CK20CEAB期老龄患者
微创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治疗恶性胸腔积液34例观察被引量:5
2004年
目的 观察利用微创中心静脉导管留置胸腔在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2002年-2003年2月在外院内科治疗的大量或中等恶性胸腔积液的患者34例,利用微创技术应用美国ARROW公司中心静脉导管留置胸腔抽取胸液脱落细胞学检查,待结果阳性,给予胸腔注药,顺铂50mg-80mg,力尔凡100mg或胞必佳1 000u,地塞米松10mg,注药结束后,给予止吐药静点或静推,观察疗效及并发症。另选30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常规穿刺、注药治疗为对照组,在疾病、病期、治疗药物方面与治疗组一致,没有分组差异,疗效分析采用X2检验,平均确诊时间采用t检验。结果 在治疗效果中,治疗组CR 9例、PR 19例,有效率达82.35%,对照组CR 2例、PR 11例,有效率为40.33%,X2=10.539,P<0.01。确诊时间治疗组1-8天,平均5.0天;对照组1-24天,平均14.5天,t=8.7,P<0.05。具有显著差异。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利用微创技术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留置胸腔在诊断和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方面具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于雁隋广杰毛银玲尚丽华吴洪波
关键词:恶性胸腔积液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微创确诊时间T检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