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东伟
- 作品数:40 被引量:41H指数:3
- 供职机构:河南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 论宋元小说话本中节日叙写及其变迁被引量:3
- 2017年
- 宋元小说话本的节日叙写既是时代生活的表征,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小说史现象。"节日"在小说话本中有着丰富的叙事表现,它是叙事时间,是民俗角色人物的节日生活情景,也是富有民俗文化气息的节日故事和情节模式。小说话本节日叙写的兴盛与当时节日生活的丰富、说唱艺术的发展有关,也与节日本身的"气质"同小说话本的契合相联系。小说话本中的节日叙写呈现出分布和详略的不均,并塑造了以神圣和世俗为主导的节日形象,"因俗叙事"则是其情节构筑的基本特征。明清小说继承发展小说话本的节日叙写艺术,使节日叙写走向细腻、冗繁,在艺术技巧上也更为纯熟。
- 梅东伟
- 关键词:宋元小说话本节日
- 论《金瓶梅》的历史书写
- 2023年
- 《金瓶梅》从日常生活切入历史书写,使历史呈现“碎片化”的特征,如编年时间的月、日化,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谈资化、条目化,它们散漫分布于日常生活叙事中,成为世俗故事世界的一部分。在此世俗生活场域,虚构的市井人物与历史人物相互往来,造成虚实杂糅;而小说家笔下的宋史世界,又常常出现明代历史人物的姓名或典章制度,这种怪诞形象,彰显出小说历史书写的现实指向和寓言意味。《金瓶梅》从日常生活视角表现历史人物和社会认知的叙述方式,透露出基于人性理解的道德史观,同时,借历史人物的日常生活探询家国兴亡之理的创作思路,也透露出小说家历史价值观的变化。
- 梅东伟
- 关键词:《金瓶梅》历史书写道德史观
- 歌谣研究的三种方法及其价值取向被引量:4
- 2013年
- 歌谣是民间文学的重要体裁类型之一,对它的研究大致有三种路径:以文字文本为中心的民间文艺学研究,以活态文本的展演为中心的口头诗学与表演诗学研究,以作家文学文体为中心的文艺学研究。任何方法都是与研究者的价值取向相联系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研究者的价值取向决定了研究方法。现代民间价值立场的确立和民俗学遗留物思想的影响,使歌谣的记录文本成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对歌谣展演过程和具体语境的重视促使了口头诗学和表演诗学的兴起和应用;作家文学的本位立场使歌谣成为文学研究的价值附庸。
- 梅东伟
- 关键词:歌谣民间文艺学口头诗学
- “笑”艺杂糅与市井俗趣:论《金瓶梅》的谐谑书写
- 2020年
- 《金瓶梅》的谐谑书写着眼于日常生活中的俗物、俗事,通过对日常"俗物"谐谑化的"写气图貌",对市井、家庭生活中人们复杂的情感诉求、利益追逐谐谑化的表现,展现了晚明庸常生活世界中弥漫的财色氛围。在这一过程中,小说家杂糅各类谐谑艺术手法,如文体嵌入和以文为戏、科诨融入和笑场营造等,发掘"俗物""俗事"所蕴含的谐谑元素,赋予它们新的形象,使庸常生活表现谐谑趣味。《金瓶梅》谐谑艺术的背后,是晚明文人厌弃虚伪世情、贪恋美色欲望和偏爱谐谑话语的精神与心态。
- 梅东伟
- 关键词:《金瓶梅》俗趣
- 论宋元小说话本中的叙事空间被引量:1
- 2015年
- 叙事空间是叙事研究的重要内容,它包括了话语空间和故事空间。在中国古典小说研究中,对故事空间的研究富有多重意义,是不可或缺的。宋元小说话本中包含了诸如街市、官衙、庙宇寺院和郊野等多种叙事空间,它们与民众世俗生活息息相关,是现实生活的投影和精神象征。宋元小说话本中的叙事空间有着鲜明的特点和重要的叙事意义,它表征着时代小说观念的变化,体现出"城市"与"郊野"相对的二元空间模式;它们变换频繁,是推进小说情节转换的主要方式,但这种快速转换也使小说中的细节性、场景性描绘较为缺乏。
- 梅东伟
- 关键词:宋元小说话本叙事空间
- 明清通俗小说中嫦娥故事的重述与文化反思被引量:1
- 2018年
- 嫦娥奔月故事的传承带有明显的伦理倾向,尤其东汉时期嫦娥"羿妻"身份的确定,将两性关系植于这一神话的传承中,从而使之具有了伦理价值和文化意义,人们对它的重述也始终无法绕开对传统伦理的审视。明清通俗小说对嫦娥故事的重述与演绎,将其引入了人间伦常的世俗化叙事,丰富了人物形象。更重要的是借助这一故事,小说家们展开了对传统伦理乃至整个礼法制度的反思与重构,其中也透露了有明以来知识分子的心灵创伤。
- 梅东伟
- 关键词:嫦娥奔月神话重述伦理建构文化反思
- 秩序的坚守与理想的追求——论“三言”“二拍”中的婚俗书写
- 2012年
- 婚俗不仅包括婚俗形态和婚俗仪礼,还应包括婚姻关系建立后男女之间的婚俗秩序。传统婚俗强调男尊女卑,强调婚俗秩序中女性的民俗责任,而忽视男性在民俗秩序应尽的义务。"三言""二拍"的婚俗书写,坚守了这样的婚俗秩序。但冯梦龙和凌氵蒙初毕竟是身处晚明的进步分子,在时代启蒙思潮的影响下,他们的婚俗书写也表达了尊重女性、赋予男性相应责任和义务,从而达到男义女贞的理想婚俗秩序的观念。这种婚俗观念是建立在婚姻双方情感基础之上的。
- 梅东伟
- 关键词:婚俗
- 文艺民俗学的一个范畴——狂欢化再解读被引量:1
- 2010年
- 狂欢是民俗的文艺化,是文艺民俗学的一个范畴,它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对文艺人学观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它补充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文艺观。巴赫金对狂欢节和文学狂欢化的深入研究为文艺民俗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范式。
- 梅东伟
- 关键词:民俗狂欢文艺民俗学
- 论明代通俗小说塾师形象的构建与文化表征被引量:3
- 2022年
- 通俗小说对塾师形象的构建,折射着明代中后期的士风堕落与师道沦丧,透露出民众对师德败坏的忧虑和小说家强烈的批判意识;但小说家在鞭挞现实的同时,也通过塾师“君子儒”形象的构建,表达了“师德为先”和“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的师道理念;通俗小说塾师形象的构建有意无意表现了明代中后期塾师职业的内在困境,即塾师职业只是士人的治生手段而非理想所在,它表征着塾师职业道德与士人价值理想的内在分裂,也表征着塾师职业礼法地位与社会获得之间的错位。
- 梅东伟
- 关键词:明代通俗小说君子儒
- 端午节“恶月恶日”的流衍及其影响
- 2017年
- 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76个项目中,“端午节”赫然在列,中国新闻网称:“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迄今已有二千五百馀年历史。由祛毒避邪的节令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2009年10月13日)道出了端午节的“邪”“毒”本源,这一本源内涵贯穿端午节发展始终,并与各类节俗活动、观念相联系。
- 梅东伟
- 关键词:端午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流衍传统节日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