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高燕

作品数:12 被引量:43H指数:4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文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语言文字
  • 3篇历史地理
  • 2篇文学
  • 1篇艺术

主题

  • 5篇英译
  • 5篇翻译
  • 3篇诗经
  • 3篇国风
  • 3篇《诗经·国风...
  • 2篇典籍翻译
  • 2篇文化
  • 2篇翻译策略
  • 1篇当代作家
  • 1篇动物
  • 1篇移民
  • 1篇移民政策
  • 1篇意象
  • 1篇英译汉
  • 1篇有声
  • 1篇有声思维
  • 1篇语料
  • 1篇整体性
  • 1篇植物
  • 1篇桑树

机构

  • 10篇太原科技大学
  • 3篇南开大学
  • 1篇阿尔伯塔大学
  • 1篇阿姆斯特丹自...

作者

  • 12篇梁高燕
  • 2篇温育仙
  • 1篇张妙霞
  • 1篇王宏印

传媒

  • 3篇山东社会科学
  • 3篇中北大学学报...
  • 1篇科学.经济....
  • 1篇音乐探索
  • 1篇南华大学学报...
  • 1篇云南农业大学...
  • 1篇河北工业大学...
  • 1篇河北联合大学...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历史比较学理论框架的初步思考》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
2010年
"文化专有项"的翻译是翻译实践中的难点之一,为了研究英译汉翻译实践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论文基于《历史比较学理论框架的初步思考》的翻译实践探讨了学术论文中"文化专有项"常用的四种翻译策略。
梁高燕
关键词:翻译策略翻译实践
山西当代非科幻小说英译状况调查(1949-2015年)被引量:1
2015年
山西当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但在翻译研究领域尚未引起重视。通过搜集信息资料、访谈和认真统计,文章得出"山西当代非科幻小说及其译著相关信息一览表"和相关折线图,在此基础上从五方面进行细致分析和合理阐释:译介作家及英译小说类型;原作和译作发表时间、数量、特点、规律和趋势;译者;翻译模式;出版、传播和推广模式等。这对我国的当代小说翻译理论和实践以及山西乃至中国文学"走出去"具有重要启示和价值。
梁高燕王宏印
关键词:英译
《诗经·国风》中的植物英译及中国文化意象的传达被引量:4
2011年
文章在统计和总结汪榕培、潘智丹的《英译〈诗经·国风〉》著作中所出现的植物名称的种类、英译的基础上,从训诂学、名物学、文学翻译等角度对其英译进行分析。目的是考证其英译和文化意象的传达,希望对中国典籍英译实践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笔者首先分析《英译〈诗经.国风〉》共出现的79种植物英译,认为其中值得商榷的有"唐"、"条"、"黍"和"稷;"然后提出相应的更能"传神达意"的翻译,尤其强调传达原作中特有的中国文化意象;还探讨了上述翻译欠妥的原因。最后文章简要说明了文化意象传达在典籍翻译中的重要性,并就《诗经》乃至典籍翻译提出了三方面建议。
梁高燕
关键词:植物文化意象典籍翻译
基于有声思维语料的英译汉翻译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为了研究有经验的译者和无经验的译者在英译汉时的翻译行为和翻译策略的差异,文章根据研究目的确定了相应的翻译任务,据此以太原科技大学的12名翻译者作为实验对象进行有声思维的实验,并对实验结果和内容进行对比和分析。实验表明:6名有经验的译者和6名无经验的译者在英译汉时的翻译行为和翻译策略的异同主要体现在几方面:长难句翻译,有无语法分析,复读,一词多性和一词多义的翻译以及背景文化知识等。最后分析了本实验中暴露出的有声思维法本身的缺陷。
梁高燕
关键词:有声思维翻译行为翻译策略
论中国古今民歌英译三原则被引量:3
2016年
目前,中国古今民歌英译研究方兴未艾,但鲜有相关论文探讨民歌翻译的原则。通过分析大量古今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民歌英译译例可发现,民歌英译多采用"陌生化""整体性"和"互文性"等民歌翻译原则,这些原则有效传达了民歌特有的语言美、思想美和神韵美。该研究对古今民歌、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民歌英译的理论和实践均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梁高燕
关键词:陌生化整体性互文性
从模因论角度看“XX族”词汇现象
2013年
文章从模因和模因周期理论角度对汉语中的"XX族"词汇分三类进行了举例分析,旨在了解这三类词汇的来源、构成特征、具体含义及其复制和传播的规律;明晰该类词汇与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探讨了其成为强势模因的动因和内在生成机制,揭示语言发展进化的规律。因此可以为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借鉴和启示。
梁高燕温育仙张妙霞
关键词:模因模因论词汇
比较历史学理论框架的初步思考被引量:19
2009年
如果从集体认同的概念出发去研究专业历史学家和他们的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会成绩斐然。历史认同从根本上而言是变化结果的积累,或者可以说历史认同是对"该认同"和"非该认同"的辨别。历史再现方式比较合适的做法不是把相互对立的角度或参考标准整合在一起,而是将相关的角度或参考标准整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种连贯和公正的历史再现方式。"历史认同"的概念应被定义为"时间变化维度上的认同"。尽管空间和时间作为区分依据在实际操作中有一些问题,但空间和时间维度仍然是历史学中最常用的分类维度。
克里斯.洛伦兹梁高燕
关键词:比较历史学历史认同
移民:文明交流、融合和征服的工具被引量:4
2007年
20世纪后半期,帝国主义时代的海外文明的冲突被国内的第二条战线所替代,这个第二条战线的特点就是文化的敌对和文明的冲突,而且是由于移民问题而引起并愈演愈烈的暴力性的敌对和冲突。21世纪将告诉人们移民政策是如何以一种"文明"的方式去应对文明的碰撞而无须发生诸如暴力、种族灭绝和文化霸权事件。日本、英国及加拿大这三个典型国家的经验表明,移民政策有助于解释移民问题怎样影响了文化的融合。
布赖恩.埃文斯梁高燕
关键词:文明文化价值观移民政策多元文化主义
《诗经·国风》中动物名称英译的考证——以《秦风·小戎》一诗中“骐馵”为例被引量:1
2013年
在统计和总结汪榕培、潘智丹的《英译〈诗经·国风〉》译作中所出现的全部58个动物名称的种类、英译的基础上,以《秦风·小戎》一诗中"骐馵"为例,利用跨学科、综合性的考证方法,即从训诂学、名物学、文学翻译等视角对其英译进行具体考证,考证结论是《秦风·小戎》一诗的"文茵畅毂,驾我骐"中的"骐馵"被译为"Black horses with white legs"是译者"创造性的叛逆"的体现。翻译中的细致、正确的考证行为和过程对中国翻译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启发和意义,具体表现在两方面:①能正确传播中国文化;②有助于我国译论建设和学术研究范式的转换。
梁高燕
关键词:《诗经·国风》典籍翻译
从对《邶风·静女》中“彤管”的考证谈有关诗句的重译被引量:3
2011年
文章针对汪榕培、潘智丹的《英译<诗经.国风>》中《邶风.静女》第二章有关诗句的理解和翻译,从训诂学、文学文本、名物学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论证,结论是《邶风.静女》中"彤管"不是指"乐器或笛子",而是一种"红色的管状茅草",因而该诗中的"彤管"不应译为"a flute all red",而应译为"a red grass"。所以原诗第二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宜译为"The maiden chaste,demure,gives me a red grass.The grass bright and pure,stirs love of my lass."因为从汪榕培先生提倡的"传神达意"的标准来看,修改后的译文无论从韵式、意境还是文化意象、内涵的翻译方面更贴切。
梁高燕
关键词:《邶风·静女》彤管重译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