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学军
- 作品数:33 被引量:157H指数:7
- 供职机构: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佛山市医学类科技攻关项目广东省佛山市卫生局科研基金深圳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及处理原则被引量:27
- 2003年
- 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性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高血压脑出血经小骨窗开颅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25例病例中,22例意识完全恢复,1例植物生存,2例病情无好转放弃治疗。无一例因手术而导致病情加重。结论 小骨窗开颅术是一种简单、快捷、有效、损伤小的手术方法。但病例的选择、手术技巧、及术后处理极为重要,直接影响到手术治疗效果。
- 王辉廖正强王国福梁学军梁泉崔连旭
-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开颅术
- 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伴颞叶血肿的诊治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探讨老年人颞叶血肿起病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收集以颞叶血肿起病的经手术证实为动脉瘤的16例老年患者临床资料,术前H&H分级Ⅲ级10例、Ⅳ级4例、Ⅴ级2例。有3例患者术前行CT血管造影检查。所有患者均采用扩大翼点显微动脉瘤夹闭术,术中证实后交通动脉瘤9例,大脑中动脉瘤7例。出院后随访3~12个月,以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评定疗效。结果 16例患者均成功夹闭动脉瘤。术前H&H分级Ⅲ级的10例患者中,术后恢复良好6例,轻度伤残3例,严重伤残1例;4例Ⅳ级患者中,术后轻度伤残3例,严重伤残1例;2例Ⅴ级患者中,严重伤残1例,植物状态1例。结论以颞叶血肿起病动脉瘤多为后交通动脉瘤及大脑中动脉瘤,术前充分了解病情并行CT血管造影检查、术中彻底探查是提高疗效和预后的主要方法。
- 廖旭兴王辉蔡瑜邓其峻梁学军霍文滔何睿瑜刘党奇徐叶潘逸烽邱建国
- 关键词:颞叶颅内动脉瘤血肿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 APOE基因多态性检测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研究
- 2025年
- 目的探讨APOE基因多态性对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4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DNA样本进行APOE基因检测,并按照APOE基因型分为APOE2型组(9例)、APOE3型组(58例)、APOE4型组(37例)。给予所有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治疗3个月,比较3组临床疗效,健康状态[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血肿清除、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3组总有效率(Fisher确切概率法:P=0.011)和复发率(Fisher确切概率法:P=0.046)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两两比较,APOE3型组总有效率高于(Fisher确切概率法:P=0.045)、复发率低于(Fisher确切概率法:P=0.045)APOE2型组。3组KPS评分、血肿量及血肿面积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进一步组间两两比较,治疗前APOE3型组较APOE2型组KPS评分高(P=0.009)、血肿量(P=0.000)和血肿面积(P=0.000)大,且APOE4型组较APOE2型组血肿量大(P=0.038);治疗后1个月APOE3型组KPS评分高于APOE2型组(P=0.000)和APOE4型组(P=0.000),血肿量和血肿面积均小于APOE2型组(P=0.000,0.000)和APOE4型组(P=0.000,0.000);治疗后3个月APOE3型组KPS评分高于(P=0.007)、血肿面积小于(P=0.046)APOE2型组。组内不同观察时间点两两比较发现,APOE2型组、APOE3型组和APOE4型组治疗后1个月KPS评分高于治疗前(P=0.000,0.000,0.000),治疗后3个月KPS评分高于治疗前(P=0.000,0.000,0.000)和治疗后1个月(P=0.001,0.000,0.000);3组治疗后1个月血肿量(P=0.000,0.000,0.000)和血肿面积(P=0.000,0.000,0.000)小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血肿量和血肿面积小于治疗前(血肿量:P=0.000,0.000,0.000;血肿体积:P=0.000,0.000,0.000)和治疗后1个月(血肿量:P=0.002,0.000,0.000;血肿体积:P=0.000,0.000,0.000)。KPS评分、血肿量及血肿面积的处理因素与测量时间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均P=0.000),APOE3型组KPS评分、血�
- 谭宝东潘军崔连旭梁学军潘裕烽陆大鸿
- 关键词:硬膜下载脂蛋白E类多态现象阿托伐他汀
- 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评估未溶栓治疗的出血转化和脑梗死再发风险被引量:8
- 2021年
- 目的建立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评估未溶栓治疗的出血转化和脑梗死再发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未给予溶栓治疗的脑梗死病人118例,单因素回归分析得到发生出血转化(HT)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Logistic分析出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利用R软件构建未溶栓治疗的出血转化和脑梗死再发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年龄(OR=4.084,95%CI:1.583~8.746)、高血压(OR=6.056,95%CI:2.065~17.762)、房颤(OR=3.347,95%CI:1.239~9.041)、NIHSS评分(OR=2.754,95%CI:1.226~6.187)、低密度脂蛋白(OR=2.659,95%CI:1.040~6.799)、大面积脑梗死(OR=5.652,95%CI:1.622~19.698)是未溶栓治疗患者发生出血转化和脑梗死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6个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风险模型,并验证该模型的精确度,预测结果和实际值基本相同,C-index为0.850(95%CI:0.832~0.878),表明风险预测模型准确度较高。结论年龄、高血压、房颤、NIHSS评分、低密度脂蛋白、大面积脑梗死是未溶栓治疗患者发生出血转化和脑梗死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准确度高,对于提高未溶栓治疗的患者发生出血转化和脑梗死的诊治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 潘裕烽徐叶梁学军邱建国赵庆顺罗东
- 关键词:脑梗死溶栓出血转化列线图
- 大面积脑梗塞的CT动态变化与预后分析被引量:10
- 2007年
-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塞不同病程阶段头颅CT的特点,找出相关因素并评判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4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分手术组(14例)及保守治疗组(10例),分别于起病后第1周、第2周及1个月复查头颅CT平扫并分析其影像学特点,并按GOS评分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CT动态观察发现,起病后1~2周的CT表现为梗塞区低密度灶减少,等密度增加,而1个月后又呈现低密度灶改变。伤后1个月进行GOS评分:良好15例(62.5%),其中手术组8例(33.3%),保守组7例(29.2%);中等残3例(12.5%),手术组2例(8.33%),保守组1例(4.17%);重残2例(8.33%),均为手术组;植物生存1例(4.2%);死亡3例(12.5%),其中手术组2例(8.33%),保守组1例(4.17%)。结论无论是去骨瓣减压术还是保守治疗,适当的指征选择都能使大脑半球功能达到较好的恢复,从而获得较好的预后,但对已梗塞的脑区域无逆转作用。CT表现的特点与预后无关。
- 王国福王辉梁学军崔连旭何睿俞
- 关键词:脑梗塞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格拉斯哥评分预后
- 颅内动静脉畸形的治疗选择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总结颅内动静脉畸形的各种治疗措施及预后,探讨颅内动静脉畸形的合理治疗选择。方法 63例颅内动静脉畸形患者,手术治疗43例,保守治疗20例。患者有放射治疗史4例,后因合并症而手术切除。手术前曾行介入栓塞治疗者2例。结果手术治疗的43例中,经过造影检查证实全切除30例,不全切除13例,死亡5例,重残生存2例,轻度残疾或完全康复36例;保守治疗的20例中(12例为IV级病例),死亡5例,重残生存3例,轻度残疾或完全康复12例,随访提示再次出血3例,继发脑积水1例。结论手术全切除是颅内动静脉畸形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无法手术的病例,建议患者行放射治疗或保守治疗和随访;介入栓塞治疗可作为巨大颅内动静脉畸形手术治疗前的辅助处理;对于放射治疗后出血或放射性脑病的病例,建议患者积极手术切除病灶。
- 梁学军王辉刘党奇何睿瑜崔连旭徐叶
- 关键词:颅内动静脉畸形手术治疗保守治疗
- 早期血容量的维持对重型原发性脑干损伤预后的影响被引量:5
- 2006年
- 目的探讨早期血容量的维持对重型原发性脑干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1例重型原发性脑干损伤患者伤后采用常规治疗的同时,早期给予大剂量胶体液以维持足够的血容量,评价患者疗效。结果伤后3个月进行GOS评分:良好8例,轻残2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3例。结论早期血容量的维持可降低重型原发性脑干损伤的死亡率、致残率,改善预后。
- 王国福梁学军崔连旭何睿俞王辉
- 关键词:原发性脑干损伤血容量预后
- 复合手术治疗复杂脑脊髓血管疾病初步体会(附:7例报告)
- 廖旭兴王辉钟伟健董安石段成斌梁学军何睿瑜徐叶潘逸烽邱建国邓其峻
- 外伤后迟发性脑积水的相关因素及预后分析(附33例报告)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积水的产生相关因素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外伤后迟发性脑积水的临床特点、神经影像学特征及其与脑积水的关系以及预后。结果脑挫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室内出血出现迟发性脑积水比例分别为:36.4%、33.3%、27.3%。33例外伤后迟发性脑积水患者全部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3个月随访,采用Salmon的六级预后评估法,达到+3级者25例,达+2级者4例,0级1例,-1级3例。结论伤后早期蛛网膜下腔及脑室内出血、颅骨缺损是迟发性脑积水发生的重要原因。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是其常规、有效的外科治疗手段,大多数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 王国福梁学军崔连旭何睿俞王辉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内出血颅骨缺损
- 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与手术治疗(附21例报道)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PICA)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与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PICA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近侧段11例行单纯弹簧圈栓塞1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7例,开颅夹闭术1例,行枕动脉-PICA血管吻合术1例,保守治疗1例;过渡段5例,行单纯弹簧圈栓塞2例,开颅夹闭术2例,开颅动脉瘤包裹术1例;远侧段5例,行弹簧圈闭塞载瘤动脉1例,NBCA闭塞载瘤动脉1例,Gluba胶闭塞载瘤动脉1例,开颅切除动脉瘤2例。结果术后1周内死亡5例,其余病例随访6-36个月,其中近侧段行单纯弹簧圈栓塞的1例复发,再次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再随访24个月未见复发;远侧段开颅切除动脉瘤的1例术后出现共济失调,近侧段保守治疗的1例未见动脉瘤增大,其余13例未见复发及明显并发症。结论确保PICA延髓支通畅是治疗PICA动脉瘤的首要前提,PICA动脉瘤的形态、位置、PICA是否为优势血管是动脉瘤治疗方法选择的主要依据,而血管内治疗与手术相辅相成是治疗PICA动脉瘤的有效途径。
- 廖旭兴蔡瑜王辉梁学军段成斌胡建军邓其峻马廉亭
- 关键词:血管内治疗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