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斌
- 作品数:12 被引量:38H指数:3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中原地区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分析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 BRCA1与BRCA2基因突变携带者患乳腺癌的风险显著增高,该研究目的是了解中原地区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BRCA1/2基因突变情况。方法选取62例来自不同家系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患者,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进行PCR基因扩增,扩增产物经除筛后对发现异常的片断进行DNA直接测序证实。结果在62例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患者中发现7例BRCA1/2突变,其中家族性乳腺癌患者的BRCA1基因突变率为8.82%(3/36),家族性乳腺癌患者的BRCA2基因突变率为2.94%(1/34);早发性乳腺癌患者的BRCA1基因突变率为7.69%(2/26),早发性乳腺癌患者未发现BRCA2基因突变;具有家族性早发性双重特性的乳腺癌患者有1例发生BRCA1基因突变,突变率为50%(1/2),未发现BRCA2基因突变。结论 BRCA1/2突变在中原地区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具有家族史和早发性的乳腺癌家系进行BRCA1/2基因突变筛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中原地区人群中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携带者进行分析,为乳腺癌风险评估提供了参考。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及纳入不同地区的人群,BRCA1/2基因突变乳腺癌以及其他恶性肿瘤的外显率做出更准确的评估,为癌症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提供帮助。
- 郜辉杨斌杜洁程多张楠梁芳
- 关键词:乳腺癌突变
- 二甲双胍抗肿瘤机制及其对靶向药物疗效的影响被引量:3
- 2018年
- 肿瘤已进入精准治疗时代,分子靶向是肿瘤治疗的一种新趋势,肿瘤的异常代谢状态及靶向代谢药物与肿瘤靶向药物联合应用已经成为肿瘤研究的新的热点之一。大量研究表明靶向代谢药物二甲双胍与多种靶向药物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抗肿瘤等作用。未来靶向代谢药物与抗肿瘤靶向药物联合应用能为抗肿瘤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 郜辉易善永杨斌马西文赵玲
- 关键词:二甲双胍肿瘤靶向药物
- mTOR和Survivin在人脑神经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探讨m TOR及survivin在不同级别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半定量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35例低级别胶质瘤(Ⅰ、Ⅱ级)、36例高级别胶质瘤(Ⅲ、Ⅳ级)以及10例正常脑组织中m TOR及Survivin的表达情况,并分析m TOR及Survivin的表达情况及相关性。结果与正常脑组织相比,m TOR和Survivin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均显著增加,在高级别胶质瘤中,两者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低级别组,m TOR与Survivin的表达呈现相关性(r=0.264,P=0.026<0.05)。结论 m TOR和Survivin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明显增加,m TOR和Survivin可能在神经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 刘桠菲刘献志翟广杨斌毛冲冲
-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存活蛋白信号传导通路
- 全身振动训练对1~3岁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 孟文彬朱登纳刘峰伟董婵杨斌马丹丹王明梅陈镇
- 基于Logistic回归建立脑性瘫痪肝肾亏损证证候诊断模型的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基于Logistic回归建立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肝肾亏损证证候诊断模型。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康复科诊治的CP儿童46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关于肝肾亏损证的中医辨证标准自制CP肝肾亏损证四诊信息采集表并判定肝肾亏损证是否成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四诊信息并建立肝肾亏损证证候诊断模型,通过ROC曲线进行诊断模型效能判定。结果:生齿落后、肢体僵硬、筋脉拘挛、关节屈伸不利、目无神采、舌质淡、脉沉细无力、指纹淡红8个证候是脑性瘫痪肝肾亏损证成立的相关因素。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CP肝肾亏损证诊断模型,预测函数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902,P<0.001。该诊断模型的约登指数为0.704,灵敏度为87.6%,特异性为82.8%。同样本验证的一致率为84.6%。结论:基于Logistic回归建立的CP肝肾亏损证证候诊断模型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和参考价值。
- 陈海杨斌孟文彬曹良东夏冰马丹丹
- 关键词:脑性瘫痪LOGISTIC回归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
- 体外冲击波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研究
- 2018年
- 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体外冲击波在骨骼肌肉疾病治疗中的有效性,痉挛是脑性瘫痪常见的症状,最近国内外有报道体外冲击波可以缓解痉挛,本文综述体外冲击波的原理及其治疗痉挛的研究进展。
- 杨斌
- 关键词:体外冲击波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
- 揿针疗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观察揿针疗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73例脑瘫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6例及观察组37例。对照组给予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物理因子治疗等康复治疗,且在运动疗法后给予核心稳定性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揿针疗法。观察2组治疗前及治疗第4、8、12、16周后粗大运动功能评定(GMFM-88)、Berg平衡量表(BBS)、脑瘫儿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GMFM-88评分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而提高,存在时间效应(P<0.05);观察组评分提高程度大于对照组,存在分组效应(P<0.05);分组因素与时间因素对评分存在交互作用(P<0.05)。在治疗第8周、第12周和第16周,观察组GMFM-88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各时间点GMFM-88评分均较治疗前及治疗的前一时间点评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BS评分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而提高,存在时间效应(P<0.05);观察组评分提高程度大于对照组,存在分组效应(P<0.05);分组因素与时间因素对评分存在交互作用(P<0.05)。在治疗第8周、第12周和第16周,观察组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各时间点BBS评分均较治疗前及治疗的前一时间点评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DL评分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而提高,存在时间效应(P<0.05);观察组评分提高程度大于对照组,存在分组效应(P<0.05);分组因素与时间因素对评分存在交互作用(P<0.05)。在治疗第12周和第16周,观察组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各时间点ADL评分均较治疗前及治疗的前一时间点评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揿针疗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可进一步促进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提升,提高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陈海杨斌孟文彬曹良东夏冰马丹丹
- 关键词:脑瘫核心稳定性训练粗大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全身振动训练对1~3岁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9
- 2017年
- 目的:观察全身振动训练对1~3岁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3岁痉挛型脑瘫患儿75例,随机分为全身振动训练组(n=38)和常规训练组(n=37),常规训练组给予12周的运动疗法、石蜡疗法及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全身振动训练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给予12周的全身振动训练。采用改良Tardieu量表(MTS)、表面肌电图(sE MG)被动状态数值对患儿治疗前后下肢痉挛程度进行评价,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GMFM-88)、Berg平衡量表(BBS)对患儿治疗前后的粗大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MTS评分、MTS踝关节角度R1、R2、sE MG被动状态数值、GMFM-88评分、BB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全身振动训练组MTS评分、MTS踝关节角度R1、R2、sEMG被动状态数值、GMFM-88、BBS评分较常规训练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全身振动训练可有效缓解1~3岁痉挛型脑瘫儿童的下肢痉挛,改善其粗大运动及平衡功能。
- 孟文彬刘锋伟刘锋伟杨斌董婵王明梅杨斌朱登纳
- 关键词:痉挛型脑瘫儿童痉挛粗大运动功能
- ARHI和突变型P53在人脑星形胶质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与恶性程度的相关性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初探ARHI和突变型P53在人脑星形胶质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与恶性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0例正常脑组织、30例低级别胶质瘤(Ⅰ、Ⅱ级)和39例高级别胶质瘤(Ⅲ、Ⅳ级)ARHI和突变型P53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与正常脑组织相比,ARHI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显著降低,突变型P53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显著增加。通过阳性区平均积分光密度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正常组、低级别胶质瘤组和高级别胶质瘤组ARHI和突变型P53分别为(176.41±5.37)和(104.52±4.57)、(148.73±3.82)和(126.68±2.46)、(123.59±3.74)和(147.23±4.97),各组之间ARHI和突变型P53的测定值有统计学差异(P<0.01),并且二者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532,P<0.05)。结论 ARHI和突变型P53可能成为判断星形胶质细胞瘤恶性程度、侵袭性及预后的有效指标。
- 毛冲冲辛艳超翟广杨斌刘献志
- 关键词:星形胶质细胞瘤ARHIP53
- ANXA 2和EGFR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研究EGFR和ANXA 2信号通路在不同级别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对38例低级别胶质瘤(Ⅰ、Ⅱ级)和38例高级别胶质瘤(Ⅲ、Ⅳ级)以及10例正常脑组织中的ANXA 2和EGFR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并分析EGFR和ANXA 2表达情况及其相关性。结果与正常脑组织相比,EGFR和ANXA 2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均显著增加。通过阳性区平均积分光密度定量分析,在正常组、低级别胶质瘤组、高级别胶质瘤组EGFR和ANXA 2数值分别为(106.49±5.69)和(103.52±3.75)、(124.96±3.39)和(125.62±2.37)、(149.66±4.63)和(148.23±5.29),各组之间EGFR和ANXA 2的测定值有统计学差异(F=86.58,F=101.83,P<0.05),并且EGFR和ANXA 2表达也呈现显著正相关(r=0.521,P<0.05)。结论 EGFR和ANXA 2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均显著增加,且其表达具有的相关性。EGFR和ANXA 2信号通路可能在人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一定的协同作用。
- 杨斌刘献志李进军辛艳超翟瑛
- 关键词:人脑胶质瘤EGFR免疫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