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新
- 作品数:31 被引量:161H指数:6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多发性硬化的磁共振成像诊断及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1年
- 多发性硬化(MS)从首例病例报告至今已有近160年历史。然而其病因、病理学机制依然不明。目前,全世界有大批学者从事多发性硬化各方面的研究,仅多发性硬化年会就有4个(美国、欧洲、南美洲和亚洲-大洋洲年会)。
- 初曙光李振新冯晓源
-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磁共振成像
- 青年人卒中126例分析
- 2003年
- 青年人卒中通常是指年龄在15~45岁[1]之间的青年人发生的脑卒中.其患病情况、临床表现的特点、病因和预后情况与老年人卒中有很大的区别.本文对126例青年人卒中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分析和探讨青年人卒中的特征.
- 沈祥骏沈健谢鹏飞李振新
- 关键词:青年人脑卒中病因预后
- 视神经脊髓炎MRI诊断被引量:5
- 2012年
- 视神经脊髓炎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炎性疾病,主要累及视神经和脊髓,脑组织也可出现病灶,但其MRI表现与经典的多发性硬化有所不同。常规MRI可以发现视神经炎和脊髓炎病灶。MRI新技术中以扩散张量成像、磁共振波谱分析及磁化传递成像的研究较多。
- 初曙光李振新冯晓源
- 关键词:视神经脊髓炎磁共振成像
- 多发性硬化脑内病灶MRI典型及不典型表现:附82例MRI分析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分析我国多发性硬化病例典型及不典型影像学改变。方法回顾经McDonald诊断标准明确诊断的82例多发性硬化患者的头部MRI检查结果,分析病灶部位、大小、数目、形状、信号强度及强化方式等。结果我国多发性硬化的典型影像学表现:(1)病灶部位以脑室旁(62例,75.61%)及幕上深部白质(55例,67.07%)多见。(2)病灶数目多在10个以上(62例,75.61%)。(3)病灶直径以≤1 cm为主(62例,75.61%),>5 cm次之(23例,28.05%)。(4)信号强度及强化特征为T_1WI平扫呈等或略低信号,T_1WI高信号,PDwI高于脑脊液中水信号;T_1WI增强图像黑洞从微小至大片状均可见,形状多呈类圆形或条片状;<1 cm病灶显示结节状强化,1~5 cm病灶一般呈环状强化,>5 cm病灶以边缘强化或内部呈不规则环状强化为主,皮质病灶多见弓状强化。我国多发性硬化的不典型影像学表现为:病灶较大,最大直径>5 cm(23例,28.05%);强化显著且强化持续时间较长;脑干病灶多见(61例,74.39%)。结论侧脑室旁或深部白质内多发小病灶是多发性硬化的典型MRI表现;侧脑室旁病灶致侧脑室变形、大脑凸面的微小黑洞及侧脑室边缘的条片状黑洞,以及近皮质或围绕侧脑室颞角的弓状强化具有重要诊断价值。病灶大、强化显著及脑干病灶多见,是我国多发性硬化不同于欧美地区的主要表现。
- 初曙光李振新蒋胜洪卢家红吕传真冯晓源
-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脑疾病
- 扩散张量的三维纤维束成像在多发性硬化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应用三维纤维束成像技术,研究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脱髓鞘斑块引起的白质纤维束的改变。资料与方法应用3 T磁共振对34例MS患者和25名非MS健康志愿者行常规头颅MRI和扩散张量成像(DTI),观察MS病灶处和正常表现脑白质的纤维束变化。结果三维纤维束成像可以清楚显示脑内白质纤维束的方向、形态和结构。在MS斑块处可见纤维束中断、病灶远端纤维束缺失或稀少。病灶周围的纤维束表现为受压、推移改变。与相同年龄段的正常人对照,MS患者的正常表现胼胝体内纤维束稀少。结论基于DTI技术的纤维束成像能够直观地显示脑内白质纤维束,反映病变对纤维造成的影响。
- 李郁欣汤伟军耿道颖李振新吴平
-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
- MRS联合DTI技术在多发性硬化中的初步应用被引量:6
- 2008年
- 目的探讨磁共振波谱(MRS)联合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多发性硬化(MS)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26例MS患者和16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均进行半卵圆中心层面的多体素MRS扫描和全脑的DTI扫描。分别测量MS患者的额叶病灶区、对侧正常表现的脑白质区(NAWM)以及对照组的双侧额叶对应脑白质区的NAA/Cr、Chow/Cr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各向异性(FA)值。比较三组之间MRS代谢物比值和DTI的参数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NAA/Cr在MS的病灶组(1.617±0.336)、NAWM组(1.809±0.339)中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2.103±0.245);Chow/Cr在病灶和NAWM内可见轻度升高,但与正常人比较未见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在MS病灶内,NAA/Cr与ADC(r=-0.575,P=0.002)和FA(r=0.479,P=0.013)呈明显相关。结论MRS联合DTI技术能同时发现MS病灶的轴索损伤和髓鞘脱失,在反映MS的病理变化和探讨病理机制方面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李郁欣汤伟军耿道颖李振新吴平
-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磁共振波谱扩散张量
- 248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分析被引量:4
- 2002年
- 徐丰义乔健李振新吕传真
- 关键词: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
- 重症肌无力患者胸腺切除术后合并视神经脊髓炎1例(附文献复习)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分析重症肌无力(MG)患者胸腺切除后合并视神经脊髓炎的临床特点,探讨两者合并发生的机制。方法:结合文献对1例MG胸腺切除后合并视神经脊髓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血清学改变进行分析。结果:现有的MG合并视神经脊髓炎的文献报道中,绝大多数(13/15例)在胸腺切除后发生。胸腺切除后抑制T细胞产生减少,B细胞过度增殖,自身免疫抗体增加,可能与视神经脊髓炎的发病有关。此外,HLAB8、DR2和DR3也可能与MG合并视神经脊髓炎的发生相关。结论:MG患者胸腺切除后引起的免疫系统改变(如血清中抑制T细胞数的改变和自身抗体的出现),患者的HLA抗原类型(如HLA-B8、DR2和DR3)可能与合并视神经脊髓炎的发生相关。
- 岳丽李振新卢家红洪震
-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视神经脊髓炎胸腺切除
- 糖尿病和非糖尿病脑梗死脑组织和血管病理改变的初步观察(附6例报告)被引量:6
- 2002年
- 目的 :探讨糖尿病脑梗死炎性机制的病理特征。方法 :用组织化学方法观察 6例脑梗死患者 (糖尿病及非糖尿病各 3例 )的脑组织及血管形态 ,免疫组化观察ICAM 1和VCAM 1的表达及分布。结果 :糖尿病脑梗死患者脑内腔隙灶显著多于非糖尿病患者。两者梗死区均存在明显的中性粒细胞浸润 ,微血管ICAM 1染色阳性率在梗死区和非梗死区分别为 (88± 7) %和 (15± 5 ) % ,但非梗死侧微血管ICAM 1表达在糖尿病患者中显著增高。结论 :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血管的病理改变以微血管病变为主。ICAM
- 张仁良李振新朱静静吕传真
- 关键词:糖尿病粘附分子病理特征
- 诊断为脊髓型多发性硬化的脊髓疾病附6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应用新的多发性硬化和视神经脊髓炎诊断标准,回顾分析以往被诊断为"脊髓型多发性硬化"的病例,探讨与主要累及脊髓的脱髓鞘疾病相鉴别的重要疾病类型。方法应用2010年新修订的McDonald多发性硬化诊断标准,以及2006年Wingerchuk视神经脊髓炎的诊断标准,回顾分析我院1994年~2012年之间曾被诊断为"脊髓型多发性硬化"的患者68例,并进行随访。结果仅17.65%的患者完全符合McDonald标准,多数脊髓型多发性硬化患者最终转变为视神经脊髓炎,其它疾病如脊髓血管病和系统性自身免疫病也易被误诊为脊髓型多发性硬化。结论对于孤立的脊髓综合征应该按照一定的诊疗规范进行诊断、鉴别和随访,不建议再使用脊髓型多发性硬化的名称。
- 录海斌李振新俞海吕传真
-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脊髓血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