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帅

作品数:47 被引量:167H指数:7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4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4篇CT引导
  • 11篇细胞
  • 10篇活检
  • 9篇穿刺
  • 7篇肺癌
  • 7篇穿刺活检
  • 6篇肿瘤
  • 6篇消融
  • 5篇植入
  • 5篇氩氦刀
  • 5篇氩氦刀冷冻
  • 5篇细胞肺癌
  • 5篇小细胞
  • 5篇小细胞肺癌
  • 5篇疗效
  • 5篇非小细胞
  • 5篇非小细胞肺癌
  • 4篇胰腺
  • 4篇肉瘤
  • 4篇腺癌

机构

  • 43篇郑州大学第一...
  • 3篇天津医科大学
  • 2篇郑州大学
  • 1篇佳木斯大学
  • 1篇新乡医学院第...

作者

  • 45篇李帅
  • 26篇周志刚
  • 24篇王猛
  • 22篇杜可朴
  • 17篇李亚丹
  • 11篇高飞
  • 9篇高剑波
  • 8篇潘元威
  • 6篇武玉东
  • 4篇冯子煜
  • 3篇宋东奎
  • 3篇师磊
  • 3篇顾朝辉
  • 2篇文建国
  • 2篇杨锦建
  • 2篇贾占奎
  • 2篇杨振
  • 2篇贾志阳
  • 2篇刘晓强
  • 2篇徐晨阳

传媒

  • 10篇介入放射学杂...
  • 5篇中华实验外科...
  • 4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华肝胆外科...
  • 2篇中华放射学杂...
  • 2篇临床泌尿外科...
  • 2篇现代泌尿外科...
  • 2篇中国实用医刊
  • 2篇现代泌尿生殖...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中华泌尿外科...
  • 1篇河南医学研究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国CT和M...
  • 1篇癌症进展
  • 1篇国际生物医学...
  • 1篇中华核医学与...

年份

  • 5篇2025
  • 6篇2024
  • 3篇2023
  • 3篇2022
  • 5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8
  • 3篇2017
  • 6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1
  • 3篇2010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T引导经脏器路径对比非经脏器路径粗针穿刺活检诊断胰腺占位性病变的安全性和诊断效能分析被引量:5
2023年
目的对比CT引导经脏器路径和非经脏器路径粗针穿刺活检诊断胰腺占位性病变的安全性及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67例接受CT引导经皮穿刺活检的胰腺占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1例,女156例,年龄18~87(60.7±11.8)岁。以术中是否经脏器分为经脏器路径组(142例)和非经脏器路径组(225例)。记录2组患者影像资料、病理结果、穿刺过程和并发症等,对比分析2组取材成功率、一次性诊断率、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假阴性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脏器路径组有患者28例经肝、57例经胃、24例经小肠、33例经结肠。2组取材成功率均为100%,2组一次性诊断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6.6%(123/142)比87.1%(196/225),P=0.892];经脏器路径组和非经脏器路径组的诊断准确率、灵敏度和假阴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92.3%(131/142)比92.0%(207/225)、91.8%(123/134)比90.0%(190/211)和8.2%(11/134)比10.0%(21/211),均P>0.05]。2组特异度均为100%。2组常见并发症为胰淀粉酶升高和血肿,经脏器路径组和非经脏器路径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6%(15/142)比12.4%(28/225),P=0.585]。经脏器路径组有5例患者出现胰淀粉酶升高、10例患者出现局部血肿,均经保守治疗好转;非经脏器路径组有11例患者出现胰淀粉酶升高、17例患者局部血肿,1例因出血接受手术治疗,剩余均经保守治疗好转。结论CT引导经皮经腹腔脏器进行胰腺占位性病变粗针穿刺活检与非经腹腔脏器路径具有相同的诊断效能和安全性。
王猛周志刚杜可朴李帅李亚丹高飞高梦宇高剑波
关键词:CT引导胰腺占位粗针安全性
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被引量:1
2010年
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有助于研究肿瘤转移机制、指导肿瘤治疗、判断治疗效果、为推断预后提供可靠参考、监测肿瘤的转移或复发。随着研究的进展,循环肿瘤细胞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的数目较少,精确分离很困难。目前用于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的方法很多,通常包括富集技术和分析技术两个部分,实际操作中常需要选择两个部分的不同方法加以有效结合;近年来随着实验技术的进步,建立了兼有富集和分析功能的细胞搜索系统。
李帅刘晓强
关键词:循环肿瘤细胞
299例膀胱全切术后早期并发症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了解膀胱全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并分析其相关风险因素,以期为降低膀胱全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2014年间299例行膀胱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对并发症进行分级和分类,并分析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膀胱全切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0.2%,术后并发症主要为轻-中度并发症Ⅰ级(172例)和Ⅱ级(125例),占78.8%;重度并发症Ⅲ级(71例)、Ⅳ级(7例)和Ⅴ级(2例),占21.2%;死亡率为0.7%。并发症以肠梗阻60例(15.9%)、泌尿系感染46例(12.2%)、术后输血43例(11.4%)、切口相关42例(11.1%)为主要并发症,其余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结论:膀胱全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但以轻-中度并发症为主,死亡率较低,是比较安全的膀胱癌治疗方法;术前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等)、尿流改道术式是其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杨小明易成智李帅杨阳师磊宋东奎
关键词:膀胱癌根治性膀胱全切术
氩氦刀冷冻消融与射频消融对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对比分析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对比氩氦刀冷冻消融(CYA)与射频消融(RFA)治疗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符合纳入标准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90例Ⅰ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8例,女42例,年龄39~85(63.6±10.1)岁。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CYA组(38例)和RFA组(52例)。对比分析2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术中疼痛情况、局部进展率及并发症发生率,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曲线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YA组手术时间长于RFA组[(73.5±17.2)比(51.4±18.7)min,P<0.001],CYA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低于RFA组[0.53±0.89)比(3.44±2.44)分,P<0.001)]。CYA组和RFA组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53个月和52个月。随访期间,CYA组和RFA组的局部进展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6%(12/38)比25.0%(13/52),P=0.491]。两组中位肿瘤无进展生存期(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1(95%CI:40.3~55.0)个月比44(95%CI:37.2~54.1)个月,P=0.649];两组中位总生存期(OS)均未达到。两组常见的并发症为气胸、出血和胸腔积液,CYA组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与RF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2.1%(16/38)比28.8%(15/52),P=0.191],其中CYA组胸腔积液发生率高于RFA组[26.3%(10/38)比5.8%(3/52),P=0.006],气胸和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3%(5/38)比13.5%(7/52)和15.8%(6/38)比9.6%(5/52),均P>0.05]。结论CYA和RFA治疗Ⅰ期NSCLC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YA术中疼痛相对较轻,但手术持续时间长。
王猛周志刚杜可朴李帅李亚丹高飞高剑波
关键词:氩氦刀冷冻消融射频消融回顾性队列研究
CT引导下组织间植入^(125)I粒子联合替吉奥治疗老年胰腺癌疗效分析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评价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联合替吉奥胶囊化疗在治疗老年胰腺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51例老年胰腺癌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27例行125I粒子植入联合替吉奥胶囊化疗,对照组24例行替吉奥单药化疗;对比2组疗效、毒性反应及临床受益反应,并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70.4%,对照组为37.5%(χ2=5.545,P=0.019);观察组疾病控制率为92.6%,对照组为62.5%(χ2=0.966,P=0.326)。观察组临床受益反应有效率为55.6%,对照组为25.0%(Z=2.476,P=0.013)。2组毒性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19,P=0.406)。观察组中位生存期为11.0(9.7~12.2)个月,6、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87.8%、27.7%;对照组分别为8.0(6.6~9.3)个月和67.8%、10.4%(Z=8.029,P=0.005)。结论: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联合替吉奥化疗治疗老年胰腺癌临床疗效明确,可有效延长生存期。
李帅周志刚高剑波潘元威王猛
CT引导^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心脏血管肉瘤一例被引量:2
2018年
患者 男,37岁。因间断性胸闷2个月,劳累后气喘10 d余于2017年2月13日入院。入院体检未见异常。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偶发房性早搏。胸部DR示:心影稍增大,左侧胸腔积液。遂在超声引导下行左侧胸腔积液穿刺置管引流术,共引流出红色血性液体约1 600 ml。胸腔积液实验室检查示:葡萄糖6.37 mmol/L(正常值3.90~6.00 mmol/L),总蛋白33.10 g/L,C反应蛋白12.60 mg/L,肿瘤相关抗原(CA-125)478.70 U/ml(正常值≤35 U/ml),非小细胞肺癌抗原15.07 mg/L(正常值≤3.3 mg/L),蛋白定性(++),单个核细胞比率93.10%,胸腔积液培养示草绿色链球菌阳性。心脏超声示右心房偏外可见大小为5.2 cm×4.9 cm稍高回声,与右心房关系密切,考虑右心房占位性病变(图1)。胸部CT增强扫描示右侧心缘心包内侧占位(图2)。PET-CT示心脏右缘心包内可见软组织密度肿块影核素浓聚,最大标准摄取值约14.2,考虑恶性肿瘤;未见其他部位核素异常浓聚。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图3),病理及免疫组化符合血管肉瘤(图4)。
张永远王猛杜可朴李帅周志刚
关键词:血管肉瘤CT引导粒子植入术左侧胸腔积液穿刺置管引流术
肝动脉灌注化疗联合靶向免疫序贯^(125)I粒子植入治疗肝细胞癌伴门静脉癌栓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联合靶向免疫序贯门静脉癌栓(PVTT)内^(125)I粒子植入治疗肝细胞癌(HCC)伴PVT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21例[男11例,女10例,年龄:34~73(52.6±13.7)岁]接受HAIC联合靶向免疫序贯PVTT内^(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伴PVTT的HCC患者临床资料,随访至2023年1月,根据改良版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RECIST)进行疗效评价。记录疾病无进展生存期(PFS)、生存期(OS)及治疗后3、6、12、18个月疾病无进展生存率(PFSR)、生存率(OSR)及PVTT控制率。观察肝功能、甲胎蛋白、凝血功能变化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每例患者接受2~7(3.3±1.2)周期HAIC治疗,每例患者植入10~37(16.6±6.7)枚^(125)I粒子。中位随访时间15(5~25)个月。随访期间15例患者出现进展,6例患者死亡。中位PFS(mPFS)为11个月,治疗后3、6、12和18个月PFSR分别是90.5%(19/21)、71.4%(15/21)、42.9%(9/21)和23.8%(5/21),3、6、12、和18个月OSR分别是100%(21/21)、100%(21/21)、81.0%(17/21)和62.0%(13/21)。3、6、12个月时PVTT控制率分别是90.5%(19/21)、90.5%(19/21)和61.9%(13/21)。总体疗效评价完全缓解(CR)率0,部分缓解(PR)率47.6%(10/21),疾病稳定(SD)率38.1%(8/21),疾病进展(PD)率14.3%(3/21)。总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100%,有4例出现Ⅲ级不良反应;其余均为Ⅰ~Ⅱ级不良反应。手术并发症方面,11例(52.4%)出现右上腹部疼痛,5例(23.8%)出现发热,3例(14.3%)出现肝包膜下出血。结论肝动脉灌注化疗联合靶向免疫序贯PVTT内^(125)I粒子植入是治疗HCC伴PVTT安全有效的方法。
王猛周志刚路太英杜可朴李帅高飞李亚丹高梦宇
关键词:门静脉癌栓肝动脉灌注化疗肝细胞癌
泌尿系统肿瘤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被引量:3
2011年
恶性肿瘤患者往往死于全身转移,如果能在转移灶出现之前进行预测,就可以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治疗。恶性肿瘤的全身转移是癌细胞自原发灶脱落进入血循环并在其他部位定植的过程,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的出现是恶性肿瘤全身转移过程中重要的一步。
李帅刘晓强
关键词:循环肿瘤细胞泌尿系统肿瘤恶性肿瘤患者CELLS转移灶血循环
终生带管患者应用抗肿瘤输尿管支架管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检验终生带管患者使用抗肿瘤输尿管支架管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以及探讨导致置管失败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20年6月103例终生带管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χ2检验分类变量,Student t检验方差相等的连续变量,非参数检验方差不相等的连续变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支架管置管失败预测因素。结果:103例患者共尝试242次支架管置入术,置管成功率为89.3%,支架管有效持续总时间为(16.06±18.20)个月,支架管更换次数为(3.04±3.04)次,支架管的轻微并发症发生率为48.1%。抗肿瘤支架管置管后对于降低患者血清尿素浓度、血清肌酐浓度、肾盂分离距离和改善肾小球滤过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肾盂积水程度3~4级、膀胱镜下肿瘤是否侵犯膀胱三角区及输尿管口均为支架管置入失败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结论:终生带管患者应用抗肿瘤输尿管支架管是安全、有效的,越早识别并应用抗肿瘤输尿管支架管,支架管的置入成功率越高。
朱楷林李帅李勇辰耿玉涛王志杰武玉东
关键词:输尿管梗阻支架管姑息治疗
甲状腺激素和前列腺癌的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2024年
目的进行孟德尔随机化(MR)研究来阐明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甲状腺素(FT4)和膀胱癌、肾癌和前列腺癌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为了进行研究,构建一个遗传工具,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确定分别与TSH和FT4相关的51个和25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P<5×10^(-8))。这些遗传标记来自甲状腺组学协会GWAS数据。膀胱癌、肾癌和前列腺癌的数据基于UK Biobank和Kaiser Permanente关于成人健康和衰老队列的遗传流行病学研究(GERA)。使用负方差加权(IVW)方法来估计遗传预测的甲状腺功能和泌尿系统肿瘤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在膀胱癌的MR分析中,共包括48个与TSH相关的SNPs和19个与FT4相关的SNPs,其中一个SNP(rs1157994)在膀胱癌的数据集中不可用。MR分析显示,没有观察到遗传预测的TSH[比值比(OR)=0.975,95%可信区间(CI):0.807~1.177,P>0.05]或FT4(OR=0.812,95%CI:0.631~1.045,P>0.05)对膀胱癌风险的因果影响。在肾癌的分析中,MR分析中总共包括49个与TSH相关的SNPs和19个与FT4相关的SNPs。结果表明,遗传预测的TSH(OR=0.919,95%CI:0.747~1.130,P>0.05)或FT4(OR=1.247,95%CI:0.928~1.675,P>0.05)对肾癌风险没有因果影响。在前列腺癌的分析中,共有49个与TSH连锁的SNPs和19个与FT4相关的SNPs被纳入MR分析。IVW方法的应用表明,TSH和前列腺癌的低风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OR=0.927,95%CI:0.861~0.998,P<0.05)。结论TSH和前列腺癌的低风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而FT4与TSH在其他泌尿系肿瘤不存在因果关系。
张学冲金吉秀李帅冯子煜武玉东
关键词: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素甲状腺激素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