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小宇

作品数:29 被引量:253H指数:11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北京市科委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急诊
  • 8篇门诊
  • 5篇门诊管理
  • 5篇老年
  • 4篇衰竭
  • 4篇门诊医疗
  • 3篇多器官功能
  • 3篇多器官功能障...
  • 3篇心肌
  • 3篇心力衰竭
  • 3篇器官
  • 3篇器官功能
  • 3篇器官功能障碍
  • 3篇老年人
  • 3篇急性心力衰竭
  • 2篇电图
  • 2篇心电
  • 2篇心电图
  • 2篇心肌梗死
  • 2篇医改

机构

  • 27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北京急救中心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新疆和田地区...
  • 1篇河北沧州市人...

作者

  • 29篇李小宇
  • 15篇姚峥
  • 11篇吴英锋
  • 8篇秦俭
  • 7篇安凤梅
  • 6篇汉业旭
  • 6篇王香平
  • 5篇华琦
  • 5篇赵国光
  • 3篇李亚林
  • 3篇马青峰
  • 2篇刘德海
  • 2篇蔡文阁
  • 2篇孙长怡
  • 2篇杨军
  • 2篇杨淑芳
  • 2篇杨莘
  • 2篇张育
  • 2篇梁潇
  • 2篇孟岩

传媒

  • 11篇中国医院
  • 3篇中国急救医学
  • 2篇中华老年心脑...
  • 2篇中国病案
  • 1篇中华医院管理...
  • 1篇北京医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药物不良反应...
  • 1篇中华老年多器...
  • 1篇中国护理管理
  • 1篇世界急危重病...
  • 1篇中国急救复苏...
  • 1篇中华保健医学...
  • 1篇医学教育管理
  • 1篇2013北京...

年份

  • 2篇2021
  • 5篇2019
  • 4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08
  • 3篇2006
  • 1篇2005
  • 1篇1999
  • 1篇1997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院内流程再造实践与效果评价被引量:27
2015年
本文介绍了我院自2015年7月以来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院内流程进行再造的实践经验。通过成立溶栓卒中小组,医院多部门协作,建立组织化体系、院前急救体系等措施,使得患者到达急诊至静脉溶栓用药时间(DNT)、护士抽血时间、家属决策时间、血液检查时间明显缩短。
杨莘常红吉训明吴英锋宋海庆李小宇孙长怡马青峰苏林霞朱丛丛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
急性初发Q波型心肌梗塞与远隔导联ST段下降的临床意义
1997年
分析了178例初发Q波型急性心肌梗塞(AMI)伴远隔导联ST段下降,对住院期间临床主要并发症及住院死亡率的影响。其中下壁AMI伴远隔导联ST段下降75例(Ⅰa组),无ST段下降13例(Ⅰh组);前壁伴远隔导联ST段下降34例(Ⅱa组),无ST段下降56例(Ⅱb组)。分析结果显示,下壁和前壁AMI伴远隔导联ST段下降对临床并发症及死亡率均无影响。
张晓东李小宇张柱国
关键词:心肌梗塞AMI心电图
三级综合医院发挥健康促进“主阵地”作用实践探索被引量:1
2018年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综合医院健康促进工作越发受到重视。我院基于健康促进策略的五大方向,从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创造支持性环境、加强社区行动、发展自身特色和调整卫生服务方向等方面积极推进工作。从健康宣教的力度和提升医院品牌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对于综合医院如何发挥健康促进"主阵地"作用有一定的思考。
李小宇姚峥蔡文阁梁阔
关键词:健康教育
115例急诊死亡病例分析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了解急诊死亡的病因构成和救治状况,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5年全年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以上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情况、病因、抢救地点、抢救时间、抢救措施等资料进行整理。结果平均死亡年龄为68.4岁,以70—80岁年龄段最多。死亡原因依次为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猝死、心脏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及心脑血管病占70%;院内猝死占7.8%;诊断不清者占15.7%。与家属提出不复苏指令的相关因素为年龄增大、救治时间延长.猝死是家属不放弃抢救的重要因素。结论慢性病及心脑血管疾病占急诊死亡病例的绝大部分;应采取措施积极预防院内猝死的发生;应重视急诊疑难病。
李小宇李亚林秦俭梁潇
关键词:猝死急诊治疗
医院优势资源整合在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被引量:10
2016年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在缺血性卒中绿色通道建设中,通过整合医院优势资源,加强与院前急救的衔接,加强部门间合作,精益化流程管理,共同参与质控管理,改善急诊患者就诊体验等创新举措,提高了急诊救治效率,为进一步完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拓展思路。
李小宇梁潇马青峰雷燕妮杨莘姚峥吴英锋赵国光
关键词: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优质资源资源整合
公立医院视角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改进与思考被引量:10
2019年
目的从医院视角探讨突发事件应急救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已整体化管理的建议。方法通过对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5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急诊应对突发事件应急救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整改,包括医院自身的改进流程,修订预案,调整急诊创伤接诊模式,信息化建设以及对青年医生应急能力的培养等,平战结合反复演练,以问题为导向持续改进,医院参与区域协作方面的工作,政府部门针对突发事件整体化管理工作的改进,结果与2015年相比,2019年医院应对突发事件时的流程更加顺畅,能够体现整体化管理,仍有一定的改进空间。结论从医院的视角对比改进前后的变化,进一步探讨突发事件应急救治的整体化管理思路。
李小宇姚峥杨华于海玲张进军曹昱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门诊工作风险防范实践探讨被引量:6
2021年
医学中最大的问题是不确定性,风险隐患随之加大。基于门诊患者的特点以及门诊工作的特殊性,门诊风险防范及风险管理尤为重要。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门诊工作为例,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防范、风险管理教育等方面,开展风险防范的实践与探讨。指出风险防范与依法执业、规范诊疗行为、保证医疗安全和改善医疗服务密切相关。
姚峥汉业旭李小宇安凤梅刘德海王香平
关键词:门诊
老年急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4
2013年
目的:对急性失代偿心力衰竭老年住院患者临床特点及检测指标进行分析,评估影响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地分析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病房收治的417例急性失代偿心力衰竭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基础疾病、并发症、NYHA分级、器官衰竭数目等因素以及氨基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及其变化趋势对预后的影响进行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417例,年龄60~95(78.7±6.6)岁,男性190例,女性227例;其中≥80岁占50.6%;住院天数(12.4±8.6)d,≥2个器官功能障碍患者占86.8%。住院期间死亡74例,病死率为17.7%;随合并器官功能障碍数目增加,病死率显著增加( P=0.001)。入院前NT-proBNP的水平及住院期间最高值在死亡组显著高于存活组(P=0.001);根据NT-proBNP水平的变化趋势分组,与入院前比较, NT-proBNP水平增高的患者组较该值下降或稳定的患者组住院病死率明显增高,分别为43.2%(35/81)与11.6%(39/336;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次为:合并器官功能障碍数目、合并呼吸衰竭、NYHA分级、NT-proBNP变化趋势、NT-proBNP住院期间最高水平、急性心肌梗死、低蛋白血症。结论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病因复杂,病情重,易合并器官功能障碍,预后差,应尽早明确诊断,尽早实施脏器保护。
李小宇杨淑芳秦俭华琦
关键词:老年人急性心力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
急诊胸痛患者就诊流程的分析被引量:13
2017年
目的探讨急诊胸痛诊疗流程的可行性,为进一步改进流程提供依据。方法对某院2016年1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急诊分诊主诉为"胸痛"及"胸闷"的患者诊疗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胸痛患者973例,占同期急诊内科患者总人次的5.1%。考虑为心源性胸痛占34.1%、肺源性占14.9%、精神神经性占10.4%、胃肠道源性占8.7%、骨骼肌肉占3.0%、未明确诊断占18.3%。就诊等候时间平均5.1分钟,10分钟以内占86.7%。急诊住院率为4.7%,急诊诊治后离院占95.1%。急诊平均滞留时间为3.4小时,其中1小时以内离院患者占55.4%,1小时~6小时以内28.1%,滞留时间6小时以上者占19.1%。结论目前的急诊胸痛流程可以保证患者及时就诊,无危险及低危胸痛患者及时离院,通过动态观察和风险评估,确保患者安全。进一步提出信息化改进措施,以强化急诊胸痛流程的质控管理。
李小宇孟岩魏岚刘尧姚峥
关键词:急诊胸痛流程管理信息化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单导联ST段抬高峰值对近期及远期心脏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评价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介入治疗后单导联ST段抬高峰值(maxSTE)对近期及远期心脏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268例STEMI患者于再灌注治疗前后动态观察心电图,采用反映ST段恢复的不同计算方法,包括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 h ST段抬高总和(sumSTE)、单导联ST段抬高峰值(maxSTE)、ST段抬高总和的恢复百分比(sumSTR)、单导联ST段抬高峰值恢复百分比(maxSTR),评价其对6个月内及远期心脏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术后1 h sumSTE是预测6个月内心脏不良事件独立的因子;仅maxSTE危险分层是6个月死亡独立的预测因子;maxSTE危险分层与术后1 h sumSTE均对2 a以上的远期心脏不良事件具有独立预测价值;maxSTE高危组较中低危组6个月心脏不良事件增加2.3倍(P=0.000),死亡增加6倍(P=0.000),远期心脏不良事件增加4.5倍(P=0.000)。结论maxSTE高危是STEMI再灌注治疗后6个月死亡最强的预测因子,对远期心脏不良事件仍有独立的预测价值。maxSTE危险分层较其他ST段测量方法更加简单直观,有助于识别高危病人。
李小宇李学英秦俭
关键词: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段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