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传杨

作品数:5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文学
  • 2篇艺术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电影
  • 2篇电影剧本
  • 2篇剧本
  • 1篇电影剧本创作
  • 1篇电影剧作
  • 1篇训练法
  • 1篇洋为中用
  • 1篇艺术
  • 1篇设计课程
  • 1篇生产链
  • 1篇世俗
  • 1篇数字技术
  • 1篇女性
  • 1篇女性视角
  • 1篇文学
  • 1篇文学作品
  • 1篇练法
  • 1篇剧本创作
  • 1篇课程
  • 1篇画艺

机构

  • 4篇武汉工程大学
  • 2篇湖北工业大学

作者

  • 4篇李传杨
  • 2篇向菲
  • 1篇杨依依
  • 1篇胡贝

传媒

  • 1篇戏剧之家
  • 1篇写作
  • 1篇科教文汇
  • 1篇美术教育研究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4
  • 1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张爱玲电影剧作中的世俗意识
2014年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上.张爱玲的文学才情是独具特色的,她善于对人们的衣、食、住、行、男欢女爱等日常生活进行细致描摹,展示出凡俗人生真切的“生趣”。作家王安忆曾说,她在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中看到的“是一个‘世俗’的张爱玲”。张爱玲不仅是一位小说家,同时也是一位电影编剧,她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和五、六十年代,分别为大陆及香港电影公司创作了多部剧本。在她的电影剧本里是否依然保持着这样一种充满“生命的常态”的世俗意识与生活情趣呢?经过考察可以发现,张爱玲的电影剧本中存在两种常见的“冲突解决”模式:一种是始终伴随着金钱因素的婚姻问题从开始的矛盾走向最后的调和,另一种是由女性视角展示徘徊于婚姻内外的女性个体最终主动回归世俗。本文结合张爱玲电影剧本的类型模式,围绕金钱、情感这两个主要戏剧冲突及其解决过程,探讨张爱玲电影剧本传递出的“人生安稳”这一现代都市人永恒的世俗追求。
向菲李传杨
关键词:世俗电影剧作电影剧本文学作品婚姻问题女性视角
洋为中用——张爱玲五、六十年代的电影剧本创作
2014年
评论界一直对张爱玲担任香港"国际电影懋业有限公司"(简称"电懋")编剧时期的剧本作品反应平平,认为其艺术价值不高,缺乏深度与新意,但根据学界考证出的一批资料,我们能够还原张爱玲为"电懋"公司进行剧本创作的艰难历程,其创作过程虽充分借鉴西方戏剧经典,"洋为中用",但同时也实现了从内容到结构以及细节元素等各方面的本土化再创造。虽然从张爱玲的电影喜剧里我们可以发现"张爱玲的另一面",但其小说中独特的个人风格在其影片里也并非荡然无存。
向菲李传杨
关键词:电影剧本
场景设计课程之“生产链”实践训练法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目前,场景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成果难以完全满足动画产业对场景设计的需求,故场景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国外对场景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进展较快,已基本形成场景设计课程与动画产业需要对接的有效链条。我国的相关研究者也意识到对此问题进行研究的重要性,并开始通过各类实践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些成果和方向为场景设计课程之"生产链"实践训练法的提出与可行性研究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参考。
杨依依李传杨胡贝
关键词:生产链教学方法
当代版画艺术中数字技术的应用与思考被引量:1
2012年
因信息媒介的交互而更为紧密的艺术世界里,艺术的传统界限正在被消解,数字媒介与新传播技术正影响并改变当代版画的艺术形态、观念及展示方式。新的媒介技术再次和版画艺术形成新一波的科技和艺术上交互,不但使其面貌上产生新变化,也因对数字技术的运用,更主动地介入到了当代艺术的创作中。
李传杨
关键词:版画艺术数字技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