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力方

作品数:36 被引量:179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0篇天文地球
  • 2篇建筑科学
  • 1篇电气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6篇地震
  • 8篇地震活动
  • 7篇地震活动性
  • 5篇地震带
  • 5篇地震活动性参...
  • 5篇地震危险
  • 5篇地震危险性
  • 4篇地震动
  • 4篇震源
  • 4篇中小地震
  • 4篇小地震
  • 4篇边坡
  • 3篇地震危险性分...
  • 3篇地质
  • 3篇潜在震源
  • 3篇危险性分析
  • 2篇等值
  • 2篇地震地质
  • 2篇地震地质灾害
  • 2篇地震构造

机构

  • 35篇中国地震局
  • 3篇中国地震局工...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桂林理工大学
  • 1篇青岛海洋地质...
  • 1篇山西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兰...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地震台网...
  • 1篇中国海洋石油...
  • 1篇海南省地震局

作者

  • 36篇张力方
  • 29篇吕悦军
  • 18篇彭艳菊
  • 6篇钱海涛
  • 6篇黄帅
  • 5篇兰景岩
  • 3篇方怡
  • 3篇徐杰
  • 3篇王玉婷
  • 2篇荣棉水
  • 2篇周本刚
  • 2篇计凤桔
  • 2篇沙海军
  • 2篇王思敬
  • 1篇吕春来
  • 1篇徐丹丹
  • 1篇宁亚灵
  • 1篇孟小红
  • 1篇施春花
  • 1篇王俊勤

传媒

  • 6篇震灾防御技术
  • 5篇中国地震
  • 3篇地球物理学进...
  • 2篇国际地震动态
  • 2篇中国科技期刊...
  • 2篇地壳构造与地...
  • 1篇地震地质
  • 1篇水文地质工程...
  • 1篇地震
  • 1篇岩石力学与工...
  • 1篇西北地震学报
  • 1篇地震研究
  • 1篇岩土力学
  • 1篇地震地磁观测...
  • 1篇世界地震译丛
  • 1篇防灾减灾工程...
  • 1篇第五届全国土...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3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5篇2008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日美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制度的对比分析
2015年
本文总结分析了日本、美国等国家有关城市防灾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的特征,并与我国有关条令及法规的关联项目和依据进行对比分析,明确了我国防灾减灾法律制度体系存在的问题,为我国城市防灾理论体系和标准建设积累成果,推动我国城市防灾功能化、系统化及国际化进程,完善城市防灾规范与规定。
吕悦军黄帅彭艳菊张力方沙海军
关键词:城市防灾法律制度
基于中小地震应变能密度的地震活动性图像分析被引量:9
2008年
当前的地震活动图像分析方法未能充分利用大量的中小地震观测资料。本文提出中小地震能量密度值的定义及计算方法,以华北地区为研究区域,利用1970~2006年ML2.0~4.0地震资料,计算了中小地震能量密度图像,初步分析了中小地震活动的时空迁移特性,以及中小地震能量密度图像变化与强震的关系。该方法为地震危险区圈定、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历史强震参数复核等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工具。
张力方吕悦军彭艳菊谢卓娟
关键词:中小地震能量密度
中小地震应变能密度等值图像在龙门山地震带边界调整中的应用
2012年
地震区、带的划分直接影响地震活动性参数的选取和地震危险性分析的结果,它是地震区划中一项重要的工作。龙门山地震带位于南北地震带中部,地震活动相当强烈。目前编制的五代图,根据最新研究的资料,对龙门山地震带与长江中游地震带、巴颜喀拉山地震带东南边界以及柴达木-阿尔金地震带的边界做了相应改动,将成都盆地、龙日坝断裂划归龙门山地震带,将日月山断裂划归柴达木-阿尔金地震带。
谢卓娟吕悦军张力方
关键词:南北地震带龙门山中小地震地震活动性参数地震危险性分析
长江下游—南黄海地震带地震活动性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长江下游—南黄海地震带位于华北地震区东南部,带内地震主要受长江下游和南黄海海域内一系列断裂的控制,以中强地震活动为主,是地震活动较强的地区。本文充分利用该带最新的区域地震台网资料,历史地震复核资料以及地震构造等资料,统计和计算了b值、V4和中小地震能量密度值,探讨了带内b值空间分布与历史强震、中小地震能量密度值空间分布的关系,进一步研究了长江下游—南黄海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特征。通过本文的研究,获得了长江下游—南黄海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参数,为概率危险性分析提供计算参数;探讨了该带未来百年地震发展趋势,初步判定了该带潜在地震危险区,为地震活动中长期预测提供参考依据和方法;研究结果对地震区划、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活动中长期预测均有重要意义。
谢卓娟吕悦军彭艳菊兰景岩张力方
关键词:地震活动性B值
用空间光滑方法评估弱地震活动区的地震活动性参数被引量:9
2008年
本文以长江中游地震带为研究区域,该区地震活动比较弱,发震构造不清晰,但人口、经济分布集中,中小地震往往会造成强烈的社会影响。自有记载以来,共记录到122次M_S≥4.7级的地震,最大的地震为1631年常德63/4级地震,在这样的区域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依据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进行潜源划分的方法会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为了更合理地评价其危险性,本文试图先在研究区内划分活动水平相当的等b值区域,然后利用空间光滑法计算各区的地震年平均发生率分布。结果显示,各分区内年平均发生率存在较大差异,年发生率分布图与现代和历史地震震中分布格局基本一致,为潜源区划分提供了一种量化的空间参考数据。
张力方吕悦军彭艳菊谢卓娟
关键词:地震活动性参数
中国地震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与分布特征被引量:27
2014年
基于地震地质灾害的成因,并适度面向工程建设需求,综合已有分类方案优缺点并参考诸多学者研究成果,对地震地质灾害做了重新划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研究发现,我国地震地质灾害分布的差异性明显:(1)灾害类型多样,主要为地震作用下的斜坡失稳、地表破裂、泥石流、砂土液化和地面变形灾害,其次为地震塌陷和堰塞湖与溃决灾害,而地震涌浪、海啸、诱发水库地震等则属于极少见的灾害;(2)整体上,我国的地震地质灾害在强度分布、类型分布和危险性程度方面差异性明显,我国的西部特别是西南部是地震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其次是华北部分地区。
钱海涛张力方修立伟吕悦军
关键词:地震地质灾害
城市轨道交通标识体系的设计初探
2015年
随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政策的稳步推进,城市轨道交通给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带来便利条件,必将率先实现新突破、新发展。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标识系统的调查与分析比较,从标识的国际性、系统性、易识性、功能性、地域性、简洁性及人性化等方面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标识设计的切入点,并初步对城市轨道交通体系设计方法进行了建议。
黄帅吕悦军彭艳菊张力方修立伟
关键词:京津冀城市轨道交通设计方法
地震动作用下均匀土质边坡的临界转角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均质土坡变形的整体旋转角度(即转角)与其弧形滑动特征相协调,是比永久位移更为优越的土坡变形与稳定性表征量。地震动瞬态弹性变形应变能相当于土坡系统势能的动态随机性"涨落",临界点(临界转角)作为系统本身的一个固有特性,不受地震动随机性"涨落"的影响,土坡滑动失稳的临界转角实质上对应着系统势能的突变点。基于均质土坡地震动失稳的特点,结合突变理论,给出了确定失稳临界转角的计算公式,发现其仅与滑带介质本构模型参数u0、m和滑弧半径R有关,但在本质上体现了诸因素的影响而具有广泛适用性。
钱海涛张力方秦四清王思敬
关键词:边坡工程地震动突变
地下水位变化对砂质边坡地震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0
2015年
基于砂土边坡的有限元模型和室内振动台试验,研究了地下水位变化对边坡的地震动力响应和破坏模式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中国规范的拟静力法计算的边坡安全系数相对于日本规范较为保守。随着地下水位的增加,边坡的最大水平位移均表现出增加趋势,且在边坡顶部水平位移达到最大值;近场地震作用下的位移要大于远场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地震作用下随着水位的增加,边坡顶部的最大水平加速度呈现减小的趋势,说明地下水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减震作用。地下水对边坡动力特性影响较大,随着地下水位的升高,边坡的自振周期呈现增加趋势,最高水位时(1m)边坡的自振周期比无水时增大了2.88倍。不考虑地下水时,边坡的破坏主要表现为通过坡脚的圆弧形剪出破坏,而地下水的存在使边坡的破坏并没有通过坡脚,而是从边坡前缘某一点处发生剪出破坏。最后通过振动台试验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验证,确定了数值模拟结果的准确性。
黄帅张力方吕悦军彭艳菊沙海军
关键词:振动台试验地震动力响应破坏模式
天津软土场地对地震动参数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天津市区的场地条件为很厚而松软的第四纪沉积物,覆盖层较厚,地貌属海积—冲积平原,对地震动参数的影响很大。本文以海河东岸的天津嘉里中心工程场地为例,通过场地地震动效应分析,研究场地特征对地震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层地震反应分析得到的地震动峰值和反应谱与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有明显的差别,抗震设计中的根据场地类别调整地震动的方法不足以完全描述场地地震反应特性,也难以反映天津厚软土场地的实际情况。可以认为,对于天津软土场地,采用经场地土层地震动效应分析所得地震动参数更为合理安全。
张力方吕悦军兰景岩
关键词:抗震软土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