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崔青春

作品数:13 被引量:43H指数:4
供职机构: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更多>>
相关领域:兵器科学与技术金属学及工艺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兵器科学与技...
  • 2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5篇火炮
  • 2篇弹道
  • 2篇有限元
  • 2篇拓扑
  • 2篇拓扑优化
  • 2篇两栖
  • 2篇本构
  • 2篇残余应力
  • 2篇尺寸
  • 1篇代理
  • 1篇代理模型
  • 1篇弹炮耦合
  • 1篇弹丸
  • 1篇迭代
  • 1篇动力学方程
  • 1篇动力学分析
  • 1篇多药
  • 1篇新型结构
  • 1篇循环载荷
  • 1篇压差

机构

  • 13篇西北机电工程...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北京理工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天津大学
  • 1篇上海应用技术...

作者

  • 13篇崔青春
  • 4篇韩璇璇
  • 3篇宁变芳
  • 3篇孙玉杰
  • 2篇王在森
  • 1篇李硕
  • 1篇史清宇
  • 1篇宋轶民
  • 1篇孙涛
  • 1篇臧勇
  • 1篇魏孝达
  • 1篇刘爱峰
  • 1篇熊涛
  • 1篇秦鹏飞
  • 1篇曾志银
  • 1篇刘忠喜
  • 1篇鲁玉祥
  • 1篇徐坚
  • 1篇范天峰
  • 1篇徐保成

传媒

  • 7篇火炮发射与控...
  • 2篇兵工学报
  • 1篇机械工程学报
  • 1篇农业机械学报
  • 1篇振动与冲击
  • 1篇兵器装备工程...

年份

  • 1篇2025
  • 4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1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某自行火炮空投姿态动力学分析
2014年
自行火炮空投时因倾角很大,威胁空投安全,必须进行控制。运用多体动力学分析方法,将空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分别对各阶段建立动力学模型。在火炮空投出舱前,起动初期视为直线加速运动,到舱口附近视为二自由度运动,在火炮出舱后,视伞和火炮系统为四自由度运动,运用速度矩阵法推导动力学方程,进行了详细分析计算,找到了影响倾角的主要因素,揭示了各个因素的影响规律,提出了减小倾角的方法和建议,为改善空投姿态、保证空投安全提出了有效方法。
魏孝达崔青春王育维
关键词:自行火炮动力学分析
基于压差分离的多药号适应性尾架前抛技术
2025年
受火炮结构与装药形式等因素影响,尾架与弹丸稳定分离及其前抛已成为后装填迫榴炮无人化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但该方面研究尚无资料可以借鉴。为弥补上述空白,提出一种基于压差分离的多药号适应性尾架前抛技术,设计了一种适应多药号发射的新型尾架,通过建立内弹道模型、刚强度模型、气体流动模型与尾架脱离模型,深入分析了尾架与弹丸分离的稳定域与非稳定域,并提出了通过孔径调整稳定域的策略,总结了气室孔径、气室压强与尾架脱离位置间相互作用的普适性规律以及该过程中弹丸初速、分离速度等参数之间的关系;以某后装填迫榴炮举例分析,结果表明:剪切销横截面半径应小于4.27 mm,气室壁厚应大于6.16 mm,可实现多药号尾架前抛的气孔半径应在1.00 mm至2.75 mm,以1.80 mm为界分为1.00 mm至1.80 mm的稳定域和1.80 mm至2.75 mm的非稳定域,且气孔半径越居中,尾架脱离位置的差异性越大。上述研究将为后装填迫榴炮尾架前抛与无人化技术的发展奠定理论与技术基础。
王猛林文琦崔青春韩璇璇
关键词:内弹道
基于LS-DYNA的火炮空投着陆过程仿真被引量:5
2011年
基于LS-DYNA瞬态动力学分析软件,建立了某空降型大口径自行炮着陆过程有限元仿真模型,重点研究火炮着陆碰撞过程。采取了均匀网格划分、避免单点加载、调整模型的体积粘性等措施,有效控制了分析中可能出现的沙漏变形,并根据显式动态分析使用缩减积分单元时,沙漏能量不超过内能的10%检验准则对仿真结果进行了验证。同时模型采用对称罚函数接触算法和动力学方程的显式中心差分求解方法,初步获得了大口径自行炮系统着陆过程的动力学响应,为该武器系统后续的设计以及空投试验提供了依据。
徐保成崔青春曾志银鲁玉祥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有限元模型
装甲钢温度-组织-应力耦合本构模型的建立及在焊接模拟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7年
装甲钢焊接热循环过程中固态相变对焊接残余应力的演变及大小有着重要影响,而现有的有限元软件本构模型无法考虑固态相变的作用。在传热学、固态相变理论和连续介质力学的基础上,建立了温度-组织-应力耦合的本构模型,本构模型中综合考虑了固态相变引起的体积变化、力学性能变化和相变塑性对焊接残余应力的影响,采用ABAQUS子程序UMAT通过二次开发将该本构模型嵌入通用有限元软件中,对装甲钢平板对接焊进行研究,获得了装甲钢焊接热循环过程中温度、组织及残余应力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装甲钢平板中断面表面宽度方向,在纵向残余应力表征上,耦合本构模型的模拟结果与X射线衍射测量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验证了耦合本构模型的正确性,并表明相变塑性对相变区的残余应力存在一定的松弛作用;对于装甲钢近缝区纵向残余应力大小:完全相变区<部分相变区<未发生相变区。
孙玉杰崔青春韩璇璇石春明
关键词:装甲钢有限元焊接残余应力
某两栖火炮水上发射稳定性仿真及试验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为了掌握某两栖火炮水上射击时发射安全性与稳定性,对其纵稳性及横稳性进行了计算,建立了两栖火炮水上发射动力学方程,应用分步式迭代数值方法,有效解决了水动力变质量问题,获取了3种射击工况下火炮的运动响应及姿态角,结合水上射击试验火炮姿态角测试,对建立的水上发射动力学方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高低0°射角条件下,纵向射击仿真与测试底盘最大纵摇角误差3.6%,横向射击最大横滚角误差2.7%,验证了发射动力学方程准确性及数值求解的计算精度,同时表明该两栖火炮具有良好的水上射击稳定性储备,为该两栖火炮水上发射安全性评估提供了理论依据。
崔青春宁变芳林文琦王在森
一种迫弹自动装填的新型结构技术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针对中大口径迫击炮后装填发射时,弹药在膛内前窜的问题,通过研究膛内闭气与定位机理,并且以此为基础采用理论计算、试验验证的方法,研发了一种迫弹后装填的闭气与定位技术,该技术实现了迫击炮的任意角后装填和射击,赋予了迫击炮直瞄射击的新功能,同时为实现大口径迫击炮高速发射、自动装填等奠定了技术基础。
范天峰崔青春田亚锋刘忠喜
关键词:机械设计迫弹
基于不同海况的某两栖火炮横摇仿真研究
2024年
对于两栖火炮来说,作战时能够实现水上快速浮渡,基于不同的海况条件可实现安全可靠的水上射击,是登陆作战能否成功的一项关键因素。为了掌握不同海况条件下两栖火炮发射安全性与稳定性,建立了两栖火炮水上发射动力学模型,获取了两栖火炮水上射击横摇角位移,结合两栖火炮水上射击横摇角测试,验证了动力学模型的计算精度。基于皮尔逊和莫斯克维奇海浪谱海面模型,建立了1~4级海况条件下两栖火炮横摇仿真模型,获取了两栖火炮不同海况条件下的横摇最大幅值及横摇周期,结合耐波性分析,为两栖火炮不同海况条件下的发射安全性进行了评估。
王在森崔青春任启愿宁变芳张凡凡
高强低合金钢焊接过程多物理场耦合数值模拟被引量:9
2019年
目前高强低合金钢焊接数值模拟中,采用热-力耦合分析时,忽略固态相变效应,残余应力模拟值与试验测量值误差较大。为提高焊接数值模拟精度,根据多场耦合关系,基于传热学、固态相变理论和连续介质力学,建立焊接过程多物理场耦合本构方程,并通过子程序将其嵌入到通用隐式有限元程序中。采用数值模拟与试验分析的方法研究高强低合金钢小试样的自由膨胀试验、相变塑性试验及平板焊接试验应力及各应变分量的演变。研究结果表明:固态相变体积变化引起的相变应变对残余应力有显著影响,不但改变了残余应力的大小,甚至改变了残余应力的符号,考虑相变塑性应变时会降低应力的水平。残余应力改变程度与相变程度有关系:完全相变区影响最大,部分相变区次之,未发生相变区最小。相变应变和相变塑性应变最终大小相当。研究方法为深入了解高强低合金钢焊接过程和焊接工艺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孙玉杰史清宇臧勇张锁怀崔青春
关键词:数值模拟残余应力
某迫榴炮击针疲劳寿命仿真与提升研究
2024年
击针大多采用细长及变截面结构,在循环撞击力作用下,易引起结构应力集中及交变应力,经常出现疲劳断裂故障,严重影响自动武器的可靠性,甚至威胁到作战人员安全。某迫榴炮击针在试验中偶发断裂现象,疲劳寿命约200发左右,为了提升该击针疲劳寿命,基于载荷传递过程,建立了击针在火药气体反冲力下高速运动与限位块的瞬态撞击模型,获取击针撞击过程交变应力,通过循环载荷作用下击针疲劳寿命评估,计算击针疲劳寿命与试验现象基本一致,验证了计算模型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不同材料击针疲劳寿命提升研究,研究表明,将击针材料由PCrNi3Mo更换为30CrNi2MoVE后,击针疲劳寿命由215发提升到1670发,提升效果显著,改进后的击针经实弹射击试验验证在规定寿命周期内未发生断裂现象。
宁变芳王涛韩璇璇崔青春张凡凡
关键词:循环载荷
基于结构相似性的并联机构拓扑与尺寸同步设计方法
2024年
随着并联机构从单一尺寸设计和拓扑设计向两者融合方向不断发展,基于拓扑叠加-再惩罚和全变量正交设计-再拓扑的同步设计方法得到广泛应用,但两者存在设计效率低等不足。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结构相似性的并联机构拓扑与尺寸同步设计方法,该方法拓扑优化时以相同质量保留此条件下尺寸参数小范围变化对拓扑结构微弱影响为切入点,通过拓扑结构参数化缩放和刚度-质量元模型构建,形成并联机构尺寸-拓扑同步高效设计流程。以典型■RS并联机构为例开展算例验证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同质量条件下,所提设计方法比尺寸设计方法得到的各向刚度更高,即拓扑优化使RS连杆的材料分布更加合理。
王猛林文琦崔青春宋轶民孙涛
关键词:并联机构尺寸设计拓扑优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