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松安
- 作品数:24 被引量:90H指数:5
- 供职机构: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333工程”培养资金资助项目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化学工程更多>>
- 新型血管选择性动脉自旋标记MR区域灌注成像在颅脑灌注分析中的可行性研究
- 尚松安
- 不同方法对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 2013年
- 目的 通过两种分离方法体外获取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比较细胞表型差异及生物学特性,为血管性疾病研究提供精确实验基础.方法 分别采用组织块法及酶消化法获取SD大鼠胸主动脉VSMCs,分为组织块组与酶消化组.倒置显微镜、结晶紫染色观察形态学改变并定量分析;MTT比色法及TransweU细胞迁移实验分别检测分析细胞增殖与迁移活性;流式细胞周期测定细胞周期分布;细胞免疫荧光染色鉴定VSMCs并测定分析收缩型标记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SMA)以及合成型标记蛋白平滑肌胚胎型肌球蛋白重链(SMemb)、原肌球蛋白-4(TPM-4)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两组细胞SMA细胞免疫荧光染色阳性率≥95%,细胞呈现谷峰状结构生长.组织块组与酶消化组两组细胞长径径值分别为(95.10±16.23)μm和(114.67±15.92)μm.与酶消化组相比,组织块组细胞增殖及迁移活性分别增加23.04%和1.54倍(P<0.05),S+G2期所占比例增加49.68%(P<0.05),SMA蛋白表达量下降(P<0.05),SMemb及TPM-4蛋白表达均增加(P<0.05).结论 组织块法获取细胞多以合成表型为主,酶消化法则主要呈收缩表型.伴随细胞形态学、增殖及迁移活性、表型特异性蛋白表达等不同改变,两种细胞获取方法可为不同目的研究提供精确的体外模型.
- 尚松安马占龙陈相汛安艳丽丁洁滕皋军
- 关键词: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细胞培养
- DWI在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与低级别胶质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2
- 2019年
- 对2014年1月至2018年8月苏北人民医院诊治、经病理检查诊断的11例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DNET)、15例低级别胶质瘤(LGG)患者的影像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均行常规MRI平扫、DWI及增强扫描,由工作站生成表观弥散系数(ADC)图,获取瘤肿实质区域和对侧正常参照区域的ADC值,得出相对(肿瘤/参照)ADC值(rADC值),分析比较肿瘤实质和对侧正常参照区域的ADC值以及两种肿瘤的rADC值.DNET和LGG组年龄[(16.6±13.1)与(43.0±19.2)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38,P<0.01);6/11的DNET和0/15的LGG呈楔形或扇形(P<0.01);5/11的DNET和0/15的LGG在液体衰减反转恢复-T2加权成像(T2FLAIR)序列存在环状高信号(P<0.01);其他影像形态学特征(囊内分割、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强化、颅骨受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种肿瘤实质区域的ADC值均较对侧参照区域明显增高(均P<0.01),DNET患者的rADC值明显高于LGG患者(P<0.01).提示常规影像形态学有时难以鉴别DNET与LGG,rADC值对两者的术前鉴别有参考意义.
- 韩雷石慧娴尚松安叶靖李青润陈红日张洪英
- 关键词:神经外胚瘤神经胶质瘤表观扩散系数
- 一种新型儿童头颅磁共振固定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儿童头颅磁共振固定装置,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床体、头部托板、颈部托板和面部固定组件;所述头部托板和所述颈部托板依次固定设置于所述床体,所述头部托板和所述颈部托板相连;本实用新型设置的面部固定...
- 尚松安卢佳慧朱熹
- 文献传递
- 基于深度学习的复合超分辨率重建算法在膝关节MRI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 2025年
- 目的:探讨临床环境中通过优化扫描参数结合基于深度学习的复合超分辨率重建算法在提升膝关节MRI扫描效率和图像质量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搜集110例行膝关节MRI平扫的患者,先后进行常规(常规组)与复合超分辨率重建算法扫描(复合组),采用双盲法比较两组主客观图像质量。结果:相较常规组,复合组PD和T1序列的骨髓、软骨、半月板、韧带、肌肉、脂肪、关节液的SNR分别提升89.3%、52.5%、65.3%、73.8%、60.3%、103.9%、58.9%和78.0%、172.9%、78.0%、72.5%、75.4%、63.4%、97.0%。相较常规组,复合组PD和T1序列的软骨-关节液、软骨-骨髓、半月板-关节液、韧带-关节液、骨髓-关节液、脂肪-关节液、肌肉-关节液的CNR分别提升119.5%、83.3%、116.2%、109.2%、109.2%、99.3%、116.8%和61.7%、23.1%、78.7%、32.5%、161.7%、44.9%、39.2%。复合组的峰值信噪比(PSNR)相较常规组显著提高(P<0.05),结构相似度(SSIM)均>0.999。主观图像质量评价中复合组病灶边缘区分度、运动伪影和综合诊断度的主观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病灶辨别度的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理优化扫描参数并结合基于深度学习的复合超分辨率重建算法可在提升扫描效率的同时显著提高膝关节MRI的图像质量和综合诊断效果。
- 王超谢晓亮朱熹黄文诺尚松安叶靖王志军
- 关键词:卷积神经网络膝关节磁共振成像超分辨率重建
- 静音MR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弹簧圈介入栓塞术后随访中的作用被引量:18
- 2016年
- 目的:探讨静音MRA在颅内动脉瘤弹簧圈介入栓塞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行单纯弹簧圈介入栓塞术治疗的窄颈颅内动脉瘤患者15例,术后行DSA检查,并于DSA检查前当日行MRA检查。MRA图像采集分别采用静音MRA和时间飞跃法MRA(TOF MRA)。对栓塞动脉瘤周围血管结构采用4分法进行评估,并评价栓塞状态(分为完全栓塞或不完全栓塞)。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静音MRA和TOF MRA间瘤周血管结构评分的差异。采用一致性(Kappa)检验评估静音MRA与TOF MRA间、静音MRA与DSA间、TOF MRA与DSA间所显示栓塞状态的一致性。结果 DSA显示完全栓塞11例,不完全栓塞4例。静音MRA和TOF MRA显示瘤周血管结构的评分分别为(3.50±0.62)、(3.00±0.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2,P=0.002)。15例静音MRA与DSA结果一致,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值为0.82;13例TOF MRA与DSA结果一致,具有中度一致性, Kappa值为0.60;13例静音MRA与TOF MRA结果一致,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值为0.76。静音MRA图像上显示残留瘤颈、瘤体清晰,TOF MRA图像上无法完整显示残留瘤颈。结论静音MRA显示颅内动脉瘤弹簧圈介入栓塞术后瘤周血管结构以及栓塞状态优于TOF MRA,与DSA结果一致。
- 尚松安叶靖甄勇罗先富张洪英朱庆强吴晶涛
- 关键词:磁共振血管造影术颅内动脉瘤
- MRI诊断血管再狭窄的价值以及采用MRI分子成像评价血管再狭窄的可行性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评价3.0TMRI诊断血管再狭窄(RS)的价值及采用MRI分子成像评价RS的可行性。方法SD大鼠112只,采用数字表法选取56只采用球囊损伤法建立颈动脉RS模型(RS组),其余56只作为假手术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即刻、24h、1周、2周、4周、8周,采用数字表法随机抽取RS组和假手术组各8只大鼠行MRI扫描,测量颈动脉管壁面积(WA)、管腔面积(LA),并计算狭窄率。另取术后2周的Rs组(8只)和假手术组(8只)注射1mmol/kg超小型超顺磁氧化铁粒子(USPIO),分别于注射对比剂后即刻及24h行MRI扫描,计算相对信号强度(rSI)和相对信号改变率(rSIC)。将完成MRI扫描的大鼠处死,取对应损伤侧血管观察病理变化,测量并计算LA、内膜面积(IA)、中膜面积(MA)、WA、内膜增生指数(IHI)等。假手术组和RS组(不同时间)MRI、病理结果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病理及MRI上所测WA、LA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分析,USPIO注射后即刻与24h测量数据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MRI上,Rs组损伤初期(术后即刻、24h),可见管壁与周围高信号组织境界不清,管腔未见明显形态变化;损伤中期(1、2周)血管壁信号均增高,管壁进行性增厚并管腔变窄;损伤后期(4、8周)管壁信号稍减低,管壁厚度、管腔变化不明显。病理WA、LA与MRI结果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978、0.732,P均〈0.05)。假手术组术后不同时间管壁信号及管腔形态变化不明显。病理上损伤后1、2、4、8周,IA分别为(0.131±0.011)、(0.588±0.017)、(1.061±0.033)、(1.192±0.034)mm2,IHI分别为0.235±0.022、0.578±0.013、0.715±0.011、0.737±0.009,狭窄率分别为(5.586±0.987)%、(25.395±1.112)%、(40.019±1.298)%、(41.890±0.951)%,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 尚松安陈宇辰马占龙叶靖吴晶涛
- 关键词:血管成形术
- 多b值DWI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早期诊断价值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探讨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DWI)参数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定量分级及早期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价值。方法选取32只新西兰大白兔分别采用标准饲料和高脂饲料饲养不同周期以获取不同病理等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动物模型。所有兔子均行肝脏多b值DWI,采用双指数模型获得定量扩散参数真实扩散系数(D值)、假性扩散系数(D^*值)及灌注分数(f值),同时计算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搜集肝脏标本,根据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活动性积分(NAS),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分为正常组、单纯性脂肪肝组、临界组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正常组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各参数的差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不同等级间的参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估各参数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级间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预测各参数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效能。结果正常组肝脏ADC值、D值、D^*值和f值分别为(1.338±0.222)×10^-3mm^2/s、(0.665±0.109)×10^-3mm^2/s、(18.638±6.169)×10^-3mm^2/s、(38.000±3.040)%,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ADC值、D值、D^*值和f值分别为(1.105±0.210)×10^-3mm^2/s、(0.791±0.112)×10^-3mm^2/s、(15.622±5.510)×10^-3mm^2/s、(31.857±5.031)%。正常组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间ADC值、D值和f值有统计学差异(P为<0.05)。在临界组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组间,仅f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ADC值和f值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级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29、-0.768(P均<0.05),D值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级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73(P<0.05)。f值[曲线下面积(AUC)=0.922]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效能优于ADC值(AUC=0.727)(P<0.05)。结论多b值DWI定量参数值可用于分级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其中f值对非酒精性性脂肪
- 李畅罗先富彭云朱庆强尚松安贾宏茹刘畅吴晶涛
-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扩散加权成像
- 血管平滑肌细胞与血管性病变发生的分子成像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3年
- 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是构成血管壁结构及维持血管张力的主要细胞,在血管再狭窄、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血管病变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分子影像学的发展,血管平滑肌细胞层面的分子成像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对VSMC在病理状态下的表型转化、增殖、迁移及分子成像研究进展予以综述,旨在提高对血管再狭窄及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等血管性疾病的诊治水平。
- 尚松安马占龙
- 关键词:血管平滑肌细胞血管性病变分子影像学放射性核素成像动脉粥样硬化
- 原肌球蛋白-4抗体靶向标记合成型血管平滑肌细胞MRI体外成像的实验研究
- 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来源于胚胎中胚层,是血管壁中膜层的重要组成成分,对血管张力、血流动力学等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血管内膜损伤、炎症因子刺激等因素作用下,VS...
- 尚松安
- 关键词:血管平滑肌细胞分子影像学血管再狭窄分子探针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