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志强
- 作品数:13 被引量:35H指数:3
- 供职机构:泰安市妇幼保健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显微镜下双侧颈动脉鞘交感神经剥脱术结合迷走神经孤立术治疗脑性瘫痪儿童流涎症的效果观察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探讨双侧颈动脉鞘交感神经剥脱术结合迷走神经孤立术治疗脑性瘫痪儿童流涎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3月—2013年4月收治的脑性瘫痪流涎首儿童73例,随机分为A组34例和B组39例,A组采用显微手术行双侧颈动脉鞘交感神经剥脱术结合迷走神经孤立术治疗,B组采用口腔功能训练治疗。随访6周后,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法对脑性瘫痪儿童流涎症的疗效。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组流涎程度有效率64.7%高于B组的48.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流涎频率有效率70.6%高于对照组的5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起效时间为(8.00±3.18)d,B组为(24.00±7.06)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镜下双侧颈总动脉外周交感神经剥脱术结合迷走神经孤立术治疗脑性瘫痪儿童流涎症效果较好,起效时间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封志强
- 关键词:脑性瘫痪流涎症
- Bcl-2在儿童骨肉瘤中的表达与细胞凋亡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Bcl-2基因与细胞凋亡的相关性及在儿童骨肉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998年1月—2010年3月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泰安市妇幼保健院收治并确诊的儿童骨肉瘤病例41例,均石蜡病理确诊,将接受规范治疗的患儿(包括手术及术前术后的化疗)纳入本组研究范围,共计36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36例儿童骨肉瘤组织,20例骨软骨瘤组织中Bcl-2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单因素分析Bcl-2与患儿性别、年龄、原发肿瘤部位、肿瘤直径、病理分型、Enneking分期的相关性。采用DNA末端原位标记法(TUNEL法)检测儿童骨肉瘤及软骨瘤组织中的细胞凋亡,计算凋亡指数(AI)后分析与Survivin及Bcl-2表达的相关性,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初步探讨。结果 Bcl-2表达:36例儿童骨肉瘤组织中Bcl-2表达阳性率为47.2%(17/36),对照组20例骨软骨瘤组织中未见表达(P<0.05);Bcl-2阳性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直径、病理分型无明显相关,与Enneking外科分期及相关,EnnekingI~II期阳性率为30%(6/20),III期阳性率为62.5%(1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分期越高,Bcl-2表达越显著。AI范围3.6%~16.4%,均值7.3%,经检验在儿童骨肉瘤组织中细胞AI为(6.66±1.87)%,对照组组为(12.28±3.2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骨肉瘤中的细胞凋亡减少。AI在Bcl-2阳性组为(4.68±0.57)%和阴性组(6.53±1.65)%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Bcl-2的表达与AI呈负相关。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Bcl-2阳性组和阴性组生存曲线,提示Bcl-2阳性组生存期显著低于阴性表达者。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骨肉瘤的Enneking分期,Bcl-2的表达水平是儿童骨肉瘤预后相关的独立的重要因素。结论 Bcl-2在儿童骨肉瘤中阳性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直径、病理分型无明显相关,与Enneking分期相关。Bcl-2的阳性表达缩短骨肉瘤�
- 封志强
- 关键词:骨肉瘤SURVIVINBCL-2细胞凋亡
-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对人骨肉瘤细胞生长的影响
- 2013年
- 目的观察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s)在体内及体外对人骨肉瘤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本实验应用两种不同类型的HDACIs:辛二酰基酰替苯胺异羟肟酸(SAHA)和丁酸钠(SB),评价其在体内和体外对人骨肉瘤细胞(SaOS2、U2OS)生长的影响。应用甲基甲苯基硫细胞检测(MTS)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技术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周期和组蛋白乙酰化程度。结果MTS显示SAHA及sB浓度由0,0.04μmol/L每5倍递增,最大剂量625μmol/L,SaOS2A值分别由1.8降至0.46,1.8降至0.7;U20S细胞A值分别由1.62降至0.37,1.63降至0.53。SAHA和SB对SaOS,和U2OS细胞生长的抑制具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蛋白免疫印迹法显示HDACIs治疗后,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上升,SAHA处理后SaOS2和U2OS细胞的乙酰化H3与对照组组蛋白乙酰化水平比值分别为1.4和1.7;SB处理后的比值分别为1.2和1.3。流式细胞技术显示SAHA将细胞阻滞在分裂周期的G1和G2/M期,而sB将细胞阻滞在分裂周期的G2/M期。同时,肿瘤抑制因子的效果在小鼠动物模型上得到了有效的验证,SAHA组(2.0mg/kg)第1天肿瘤体积103.8mm^3,28d后相比对照组明显减小(1040mm^3比1465mm^3);SB组(50mg/kg)第1天肿瘤体积103.0mm^3,第28天后相比对照组明显减小(1040mm^3比1465mm^3)。结论SAHA和SB能够阻滞小鼠模型体内的SaOS2细胞。SAHA和SB可抑制了人骨肉瘤细胞生长,阻碍了细胞周期进程。
- 张昭亮张爱华封志强安利赵庆华
- 关键词:骨肉瘤组蛋白脱乙酰基酶酶抑制剂细胞周期
- 腹壁吻合器辅助单孔腹腔镜治疗阑尾炎患儿的临床价值研究
- 2025年
- 目的探究腹壁吻合器辅助单孔腹腔镜治疗阑尾炎患儿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分层随机分组方法将本院自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收治的86例阑尾炎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接受传统三孔法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观察组接受腹壁吻合器辅助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比较2组围术期相关指标、疼痛程度(术前、术后24 h、术后72 h)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相比,观察组术后24 h、术后48 h、术后72 h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切口感染、瘢痕增生、皮下气肿、术后发热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壁吻合器辅助单孔腹腔镜治疗阑尾炎患儿能减轻术后疼痛,促进患者术后恢复,且安全性良好。
- 封志强付燕
- 关键词:阑尾炎患儿单孔腹腔镜
- Survivin、Bcl-2在儿童骨肉瘤中的表达与细胞凋亡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 目的: 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urvivin、Bcl-2在儿童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采用DNA末端原位标记法(TUNEL法)检测儿童骨肉瘤组织中的细胞凋亡,探讨上述基因与细胞凋亡的相关性及在儿童骨肉瘤发生发...
- 封志强
- 关键词:儿童骨肉瘤SURVIVINBCL-2细胞凋亡
- 文献传递
- 小儿腹股沟疝行单孔腹腔镜腹膜外结扎术临床效果
- 2025年
- 目的 分析单孔腹腔镜腹膜外结扎术对小儿腹股沟疝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4月~2024年3月期间本院接诊小儿腹股沟疝患儿120例,依据手术方案不同分组,参照组(60例)行单切口腹内缝扎术、试验组(60例)行单孔腹腔镜腹膜外结扎术。比较两组手术治疗指标,肠粘膜屏障功能指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复发率。结果 较参照组,试验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术后肛门排气恢复用时、住院时间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降低,(P<0.05);较参照组,研究组术后L/M、DAO及D-乳酸较降低,(P<0.05);患儿术后3个月、6个月复发率对比(P>0.05)。结论 单孔腹腔镜腹膜外结扎术对小儿腹股沟疝,安全性高,对患儿肠粘膜屏障功能较小。
- 封志强
- 关键词:小儿腹股沟疝
- 腹腔镜与开腹肝切除术短期疗效的对比研究
- 2018年
- 目的:比较开腹肝切除术与腹腔镜肝切除的短期疗效以及应用价值。方法:依据不同的手术模式将56例肝切除患者进行分组,分为参照组与试验组,行开腹肝切除术患者为参照组,行腹腔镜肝切除患者选为试验组,观察经不同切除后两组肝切除患者的组间数据差异情况。结果:试验组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将开腹肝切除术与腹腔镜肝切除应用在肝切除患者中均可获得一定效果,但是腔镜肝切除更具应用价值。
- 封志强
- 关键词:腹腔镜肝切除术短期疗效
- 阴囊单切口入路行睾丸下降肉膜囊固定术38例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10年
- 封志强付燕尹燕新田洪孝
- 关键词:睾丸下降切口入路疗效观察阴囊腹股沟切口
- 聚桂醇硬化剂联合长脉冲1064nm Nd:YAG激光治疗婴幼儿混合型血管瘤的临床分析被引量:8
- 2020年
- 目的探究婴幼儿混合型血管瘤采用聚桂醇硬化剂与长脉冲1064nm Nd:YAG激光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90例2017年10月-2018年9月本院收治的混合型血管瘤婴幼儿开展研究,按随机排列法分为对照组45例,进行单独长脉冲1064nm Nd:YAG激光治疗;研究组4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聚桂醇硬化剂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临床有效率为88.89%,高于对照组77.78%(P<0.05);患儿年龄、瘤体大小对疗效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幼儿混合型血管瘤采用聚桂醇硬化剂与长脉冲1064nm Nd:YAG激光联合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早期积极治疗可促进预后。
- 封志强付燕徐伟立
- 关键词:婴幼儿混合型血管瘤
- 小儿血管瘤以聚桂醇治疗的预后分析
- 2018年
- 分析小儿血管瘤以聚桂醇治疗的预后。方法:随机将100例血管瘤患儿分成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均为50例,两组患儿分别选择平阳霉素治疗和聚桂醇注射治疗,观察比较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小儿血管瘤进行治疗时,聚桂醇治疗的临床疗效比较显著,而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能对患儿预后进行显著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 封志强
- 关键词:小儿血管瘤聚桂醇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