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源 作品数:50 被引量:61 H指数:4 供职机构: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建筑科学 哲学宗教 艺术 天文地球 更多>>
《周易·丰》的思想意义及其解释方法问题 被引量:1 2016年 充分利用出土资料和传世文献二重证据法,对《周易》丰卦卦爻辞展开深入的语言考释活动,认为丰卦文本不仅具有深刻的政治思想内涵,而且其文本符号形式与文本语义结构融为一体,文本编纂独具匠心。《丰》文本的解释过程,在语言、符号与意义之间蕴含有深刻的语言理论和解释学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吴国源关键词:文本 曾国藩治《易》考 被引量:1 2008年 本文对曾国藩治《易》活动进行系统考察,属于曾国藩易学思想研究的奠基工作。首先扩大了文献材料的选择范围,将这些材料分类处理、概括,按曾国藩生平活动的时间顺序编制成"曾国藩治《易》活动年表"。在此基础上,以曾国藩七次大规模或系统的读易活动为主线,系联曾氏相关学术活动或事件,将曾国藩治《易》活动归纳为五大阶段,并归纳概括出这五大阶段曾国藩治易的特点。通过对曾国藩治易活动的系统考察,认为易象问题是曾国藩易学思想的特质,它不同于一般易学的象数问题,而是曾国藩一生追求义理、文境、道义之间相融相生的栖息地。这是今后曾国藩易学思想研究的核心问题。 吴国源 史学林关键词:曾国藩 易象 论现象学视域下建筑理论的本质及意义 被引量:1 2019年 深刻把握建筑理论的本质,有利于把握建筑理论与建筑创作实践之间的关系。现象学视域下的建筑理论,是指与空间知觉经验保持通达并有普遍适应性的概念范畴,其意义在于促进经验的自我检省及扩充,使得设计活动所处的生活世界与预期想象的可能世界展开有效对话和设计问题的合理解决。在这个意义上,建筑理论不仅有利于把握自我、经验、符号与空间的建筑认知及解释、交流问题,而且能够提高建筑理论教育的自觉意识,有助于探寻建筑理论与设计教育相结合的有效路径。 吴国源 刘伟关键词:建筑理论 建筑实践 现象学 建筑教育 晋祠圣母殿前廊受力特征分析 2021年 晋祠圣母殿的两进前廊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孤例,在结构和空间上都具有特殊性。本文采用定性力学分析方法,从节点性质、受力路径、荷载分布以及结构整体关系把握,重点对前廊空间的结构特性给予了重新深入地探讨。据此,结合建筑史学者相关讨论,从结构与空间的统一性角度认为圣母殿不属于副阶周匝式建筑。 吴国源 李陆斌关键词:榫卯 匮乏资金下的社会性住宅如何成为升值品——以Quinta Monroy项目为例 2018年 本文从项目目标、地理位置的选择、可升值的建筑类型及参与式设计等方面编译了Elemental^([1])的"Quinta Monroy"项目,旨在论述匮乏资金下的社会性住宅如何从消耗品转变为升值品。在智利住房市场的运作下,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住户个体参与对实现建筑类型"Parallel Building Typology"的升值具有根本意义,并使居住者逐渐实现中产阶级生活水平。 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 易智丽 吴国源汉建章宫布局研究 被引量:3 2020年 西汉建章宫在中国建筑史、园林史上占有重要且独特的地位。本文依据历史文献和历史图像综合考证,对建章宫的宫殿形制以及空间要素进行研究,并尝试对其平面布局进行复原探索,揭示和佐证建章宫"度高未央"的营造思想。 姚成 吴国源关键词:西汉 图像 泰山灵岩寺园林格局营建研究 2024年 泰山灵岩寺是现存唐宋山地佛寺中处理“寺-山”关系的规划设计重要案例,也是泰山风景名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相应的园林格局营建过程、方法和逻辑需要深入探究。灵岩寺园林营建受独特的山水格局影响,逐渐形成了以“背方山、面象山”的寺院为核心、方山内外风景点环绕、面积广阔的园林格局。通过实地调研、史料梳理和图像分析,首先发现灵岩峪具有2层山势环抱、山泉散点分布的山水格局;其次将灵岩寺园林格局的营建过程分为草创期、成形期、丰富期和修复期,并分析其不同时期的营建方法与格局特征;最后总结出灵岩寺园林格局的营建逻辑和4条营建经验。以期提供传统山地寺庙园林规划设计的历史经验,为泰山风景名胜遗产保护提供历史依据。 李清扬 吴国源 刘亚伟关键词:风景园林 园林历史 寺庙园林 晋东南传统村落历史-空间的分布规律研究 2025年 晋东南是山西省国家级传统村落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本文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将该地区历史文化数据与自然地理数据叠合,探讨晋东南地区传统村落的历史-空间分布规律,并阐释其综合成因。通过对晋东南26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历史-空间数据与资料的统计分析研究,得出结论:(1)历史演变特征:多数形成于元明清时期,呈现由“西南-东北”方向拓展的时序演化轨迹,聚集中心随时序呈现由单中心到多中心的分布格局,与晋东南地区移民变迁、战乱及社会变迁高度耦合;(2)空间分布特征:晋东南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与其行政区划、地形、水系相吻合,总体呈“东南部丘陵多聚集,西北部高原少分散”的特征,在高平、泽州及阳城分别形成高密度区和次高密度区,并沿沁河、丹河水系附近呈集聚分布。历史文化因素则主要影响其发展和演化,自然因素影响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两者数据类型与分析方法类型的综合使用,为传统村落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进而为晋东南传统村落历史文化遗产和人居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冯新雅 吴国源关键词:传统村落 历史演变 基于明清方志文献的泰山范围与主山空间意象研究 2025年 范围划定和区域划分是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的重要内容,相关历史著述中对上述问题的相关论述,是风景区总体规划的历史依据。基于泰山山脉及周边地理格局概述,以明清时期泰山相关著述为主要研究材料,通过史料梳理和图示分析尝试解答两个问题,一是明清泰山范围及其内涵,二是清代泰山主山空间意象及其演变。得出主要结论如下:明代泰山范围东至大海、西至黄河,南至以峄山居多,北至济南府黄河南部的山体,四至具有求仙思想、风水文化和视线所至等内涵;清代泰山四至逐渐演化为新甫山、少岱山、云云山和琨瑞山,范围内的主山山水、支山山水和汶水三大部分具有文化、视线和地脉关联;泰山主山空间意象于清中期形成了“一路四麓”的形式,继而细化成“三阳-三阴-一顶”。最后讨论了两点对当代风景区规划的启示。对当代泰山及其他山地风景名胜区规划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李清扬 吴国源关键词:文化 空间意象 秦汉时期典型宫殿建筑基址柱与地面受力连接方式分析 被引量:2 2018年 选择整理秦汉时期典型建筑考古资料,从受力特征角度展开柱与地面连接方式的探讨对于秦汉建筑结构的研究更具有效性和必要性.与早期建筑相比,秦汉建筑基址柱的稳定并非主要依靠柱脚与地面的刚接,而是更多依靠墙体对柱的固定以及柱与上部构件连接组成的整体结构来承担.明柱、壁柱、暗柱的综合使用及其变化体现了这一时期建筑结构的基本特征.其中,壁柱现象是秦汉时期高台建筑结构中最重要的特点,与壁柱相配合的明柱在结构当中的作用逐步增强.从柱与地面的连接方式,逐渐引出更为丰富的柱与上部梁架的关系问题使得对中国建筑技术史在秦汉时期结构逻辑发展环节的认识更为清晰. 吴国源 李陆斌关键词:秦汉时期 受力特征 建筑结构